如果吴三桂不造反,康熙能让他善终吗?

淡晚6


对于康熙帝而言,吴三桂无疑是只沉睡的老虎。

吴三桂出生于辽东军阀世家,自幼熟识兵书,年少便屡立战功,在山海关大战过程中,以其胆识过人,仅贫几千人抵挡李自成的十万大军,激战一整天,直至清军来援,可谓有勇有谋。

清朝定鼎北京后,又对其大加重视,为清朝打江山,为表彰其功绩,特封其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历经十几年,吴家军已然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

这一庞大的势力在清统治者严重无疑成为重大的隐患。顺治皇帝时期,尚未对其采取行动,康熙皇帝亲政后,首先意识到的便是岌岌可危的形势。正如康熙对于三藩的态度所言,“撤亦反,不撤亦反”。

在三藩之中,当时有尚可喜主动奏请削藩,以图自保,康熙皇帝立即应允,后来尚可喜退居辽东颐养天年,而其子尚之信却未看清形势,卷入了这场厄运之中。

返回来说吴三桂。吴三桂和耿精忠也曾告辞过,但并非真心实意,料想康熙帝如此年少,断不敢同意,不料康熙帝年少气盛,果真应允,最终惹恼了吴三桂,直接导致了此后长大八年的三藩之乱。

历史的事实是,吴三桂与尚可喜有着本质的区别,不甘于将权力交出,甚至予以谋反。

那么反过来说,吴三桂倘若不造反,那么会得到善终吗?

那要看吴三桂做到何种程度!

如果吴三桂与尚可喜一样主动交权,告老还乡,那么康熙皇帝肯定会令其善终。但若吴三桂不交权,仍想保持原样,割据一方,康熙皇帝断不会允许。

在康熙帝看来,三藩势力就是隐患,只有将其权利收回,才能安心。因此吴三桂想得善终的唯一出路便是交权,告老还乡,做个普通人。无论从其个人还是从历史方面而言,这都是不可能的。


夕阳下的晚枫


肯定不行的!如果吴三桂不反,康熙肯定会徐徐削弱他的势力,然后在条件合适的时候把他抓起来,像关鳌拜一样关到监狱里去,再把吴三桂一族抄家灭族。这也就是为啥吴三桂不得不反的主因!否则以吴三桂的个性,能够当一方蕃王已经是知足了!

吴三桂的个性绝对属于那种千年老二的。我们看着他投降清朝的时候,转头调过来打李自成那个凶狠劲,把李自成撵得跟狗一样。假如当时他不投降满清,而是立志跟李自成争夺帝位!吴三桂的十万大军是明朝的正规部队。李自成的四十万大军则是杂牌部队。兵力上看李自成占优,战力上看吴三桂占优!打起来又有其他明军助阵,李自成未必能赢。这就是吴三桂,他才是真正的无心帝位!

其次,康熙不满于吴三桂的地位!在康熙建立帝国的时候并还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整个直接统治的地区也只有中原地区,其他地方并没有直接管辖权,这是皇太极进关之时为了收买民心许出去的特权。到了康熙时代,由于实力已经足够了,康熙肯定不会继续这么放权,因为明朝就是这么灭亡的。因此,从国策上来看,康熙必杀吴三桂。


优己



历史上如果吴三桂不造反,当一个任人宰割的老奴才,康熙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恶名,留他一条性命也未尝不可。

可问题在于,吴三桂这种枭雄会当那只任人宰割的羊吗,答案是不会的。

所以不是康熙让不让吴三桂善终的问题,肯定会的啊。可是康熙的意思很明显,要么当听话的老狗,要么造反。

也就是说康熙的意思是善终没问题,可前提无异于是苛刻的,那就是当一只任劳任怨的老狗,最后一无所有。

吴三桂是什么人呢,是明末清初最大的政治投机者,他才不会放弃现有的权力,成为康熙想象中的那条听话的老狗,最后酿成三藩之乱。

所以绕来绕去,也就是说康熙可以让吴三桂善终,但条件苛刻至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想让吴三桂善终咯。

为什么会如此呢,还要从清初说起。

下面宋安之来给大家说说。


一、清初为什么会留下吴三桂等异姓藩王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入关之际人口满打满算也就是20多万。

想要以这点人口统一中国无疑是异想天开的,但清朝做到了。

为什么呢,因为清朝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以汉制汉。

最初北方还是由八旗精锐攻打的,南下时随着兵力的不足,开始以大量的投降军队为主。也就是以少数八旗精锐➕大部降军的模式,八旗精锐为核心加以督战来驱使降清军队为其打天下。

后来随着南明抵抗的激烈,越往南越难打,之前的模式有点不够看或者说效果很小了。(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也就是说清军鞭长莫及了,因此清庭开始改变政策,彻底以汉制汉,派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后来死于南明李定国之手)四位异姓王南下来消灭南明和其他抵抗势力。

清庭这样做,一是鞭长莫及之下的选择,让吴三桂等异姓王南下打天下,后遗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允许三藩自治,埋下三藩之乱的隐患。二是消灭南明,南明不亡不只是代表着有抵抗势力,更是代表着正统所在。当时清庭实行剃发易服等恶政,使人心慢慢向南明靠拢,不灭南明,清庭就有被赶回关外的危险,所以相比于日后的三藩之乱隐患,消灭南明是个很划算的买卖。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吴三桂等三藩才有机会做大,成为一方土皇帝。

但清庭消灭了南明巨大外患以后,早晚会对视其为毒瘤的吴三桂等藩王动手的。


二、康熙帝的选择

面对吴三桂等三藩,清庭其实有三种选择。

一是听之任之,随便他们,不过这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是不可能的。二是等着吴三桂这些一代藩王死去以后,对那些二世祖下手,可以事半功倍。三是长痛不如短痛,直接对三藩下手。

这三种选择中,第二种其实是最稳妥的选择。(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吴三桂这个老狐狸可不是简单人,不然也不会造反时声势浩大一度饮马长江。

但康熙偏偏选择了第三种,可能是年轻气盛也有可能是害怕吴三桂等三藩长此以往,在当地势力根深蒂固,形成尾大不掉不势。

所以康熙帝的办法很明显就是撤藩,彻彻底底剥夺你们的权力,迁往北方。肯定会给你们这些打天下之人善终结局的。

可是这种善终无异于要了吴三桂的老命。

因为康熙的本意是我给你善终,但条件是你当一条无怨无悔听话的老狗。

吴三桂身为三姓家奴,之所以反复无常是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政治投机,是为了最大程度上的利益。

他在云贵还幻想当明朝时世守云贵的沐氏,现在让他放弃所有,剥夺了他的利益,破灭了他世代土皇帝的梦想,无异于是要他的命。

所以吴三桂自然是联合其他两藩,发动三藩之乱。

所以说吴三桂不造反,康熙会让他善终的。但条件无异是苛刻,不可接受的,等于变相逼吴三桂造反。一造反就不是善终不善终的问题了,而是你死我活的问题了,谁有能耐谁活到最后呗。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康熙逼吴三桂造反就是不想让他善终,只不过代价有点大,康熙带有赌博的性质了,不过最后还是赌赢了。


宋安之


覆水难收,开弓岂有回头箭?

历史上的吴三桂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也是一个无耻的人物。在明清交替的动荡环境下,吴三桂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识时务”地加入了满清的阵营,成为清朝统一中原的马前卒。

1661年吴三桂将永历帝勒死在昆明,标志着南明政权正式覆灭。有感于吴三桂兢兢业业的打拼,清朝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应该说清朝对吴三桂非常够意思,特别是和洪承畴比起来。如果吴三桂安分守己镇守云南,没准除了善终,还能像明朝的沐英一族一样,世代镇守云南。事实上吴三桂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最后吴三桂还是扯旗造反,和康熙决裂,最终被清朝彻底碾压。

那么,造反是必然的吗?如果吴三桂不造反,康熙能不能让他善终?静夜史认为两个前提都不存在,原因如下:

1、吴三桂是个蠢蠢欲动的军阀

我们发现,从明朝灭亡,吴三桂救驾不力时,吴三桂就一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对阵李自成时,吴三桂迟迟不投降,不是因为李自成不够正义,而是在静观其变,结果李自成来了个逼降,最后杀掉吴三桂全家导致吴三桂狗急跳墙投降多尔衮。

直到这时,自以为是的吴三桂还做着和多尔衮交易的打算,即清军帮助自己消灭李自成,然后吴三桂将北方大片土地割让给清朝。

然后,多尔衮就坡下驴,带领清军杀进了山海关。在吴三桂拼命追杀李自成时,传来了顺治入主北京的消息。

得知被卖了的吴三桂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追杀,从甲方成了乙方的下属。

从吴三桂投降多尔衮开始,多尔衮就敏锐地看清了当时的中原形势,当然,也看清了吴三桂的嘴脸。即:彻头彻尾,寡廉鲜耻的军阀!

所以多尔衮将计就计,让吴三桂成为自己的家奴,在剿灭南明之后,顺势将吴三桂安排在云贵偏远地区。而早于他投降的洪承畴被清朝解职,勒令退休!

从一开始,清朝就是在利用吴三桂,而吴三桂一直在做梦,梦想多尔衮和自己平起平坐,梦想着清朝会让自己世代镇守云南,裂土分疆做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土皇帝!

真的是想多了!

像吴三桂这样的三姓家奴,无论何时都被人看不起,清朝对吴三桂没有什么真感情,利用而已。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镇守云南十多年,该平定的都平定了,该消灭的都消灭了。真正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地步。接下来怎么办?才能平安地活到死?

此时吴三桂的好同僚、三藩之一的尚可喜向朝廷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到辽东养老。这可要了命了,作为三藩之一的吴三桂,要是不表个态度,实在说不过去。

吴三桂认为,此时自己在云南根深蒂固,营造了“除了吴三桂,谁也镇不住云贵”的舆论,所以即使自己也和尚可喜一样上书请求养老,朝廷为了社稷安定,不会轻易答应吴三桂。于是姿态表了,清朝也放心了,皆大欢喜。

吴三桂太天真了,一个快60的老头了,还是一副投机取巧的伎俩。康熙也不想继续玩下去了,于是再次就坡下驴,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吴三桂懵逼了!

蠢蠢欲动、投机取巧且善于折腾的吴三桂,终归难以得到善终!

2、康熙是个权力欲极强的皇帝

吴三桂的伎俩之所以失败,在于其自以为聪明。从以为自己能和多尔衮平起平坐开始,吴三桂就沉浸在“我手里还有资本”的幻觉中,这种幻觉伴随着吴三桂降清后,一直到吴三桂扯旗造反。

吴三桂所做的一切,都让清朝皇帝深深忌惮。吴三桂不知道,他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清朝皇帝,特别是康熙皇帝放心。

康熙希望,吴三桂自己挂掉,临死还要将手下的一帮文臣武将跟着他陪葬,这样就可以一了百了了;或者是像尚可喜那样自己请求致仕,离开自己的地盘。当然,必须是真心实意的。

因为这样,即使自己不死,康熙也没有理由赶尽杀绝,毕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是?

但是吴三桂完全在相反的道路上越奔越远。

首先是杀掉永历帝,永历帝虽然没有多大威胁,但是其政治意义大于本身意义,你吴三桂自作主张杀掉永历帝,你是把清朝这个领导当什么了?

不过既然没什么威胁,所以也不算太出格,毕竟原地杀掉永历帝更能防止事变。但是吴三桂接下来做的一切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吴三桂镇守云南期间,兵力达到53佐领,绿营兵12000,丁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收罗了很多精兵猛将。为了安抚吴三桂,朝廷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吴三桂的势力差不多占到了全国的一半!

不仅如此,朝廷还准予吴三桂便宜行事,云、贵督抚全受他节制,所除授文武官员,号称“西选”,当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的说法。

当时的吴三桂,每年的军饷达到900多万,和其他两藩,消耗差不多占到了清朝的一半。

一般而言,为了保命,朝廷对自己越丰厚,自己应该越低调才是,但是吴三桂却不这么做。吴三桂在云南期间,圈地建房,广征关市,榷盐井,开矿鼓铸,垄断其利。

吴三桂专镇守云南期间,“日练兵马,利器械”,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达赖喇嘛,互市茶马,同时在各省安插心腹,其子吴应熊为额驸,朝政巨细,可以旦夕密报。

这样一个裂土分疆的军阀,是康熙绝对不允许的!

按说吴三桂作为明朝高级指挥官,对于前朝的一些历史典故应该很清楚才是,但是吴三桂却朝着反方向狂奔起来。

也许是想以庞大军力向清朝要条件,但是这种自鸣得意的做法无异于把自己送上不归路。

此时的吴三桂,即使自己不主动上书请求撤藩,康熙迟早也会找上们来!没办法,树大招风!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这是肯定不会的。

因为这件事的主动权是在康熙手里,而不是在吴三桂手里,不是说吴三桂说不反,康熙就不怎么的,而是康熙说要削藩,吴三桂才造反的。

清廷入关后为对付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并誓约,永不背负。

清庭对大家说了,你们只要帮我,我就封你们为王,永镇藩地,永不背负。

三大汉奸从投降的时候就踌躇满志,信心满满,誓要跟随主子们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封王以后那是相当得意的,拿出了平时抵御外敌的百倍精神来追杀明朝残部,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吴三桂绞死永历的片段了。

话说这吴三桂也真是个人材,硬生生的把永历绞死之后。他在清庭的威望和在民间的臭名都到了顶点。

战争随着明朝残余各部的被消灭而结束。这几位开始在封地里作威作福,等着混吃等死了,作为投降当了汉奸的人物,有什么还能比有权有势,混吃等死更好的结局呢?这几个王爷们那是相当的愿意的。

但有人不愿意了。这个人就是康熙。

康熙当了皇帝以后,最渴望的就是权利。这从他把老爹留给自己的辅政大臣鳌拜干掉就能看的出来,鳌拜是三朝老臣,那是无限忠于爱新觉罗家的,甚至为了康熙他爹顺治,几回都差点被多尔衮弄死。其为人忠诚,又有战功。算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型人材,有他在,三藩是不敢轻举妄动的。但康熙和他背后的孝庄为了早日夺得权利。就不惜向鳌拜下手了。说来也怪,鳌拜这位被称作嚣张跋扈,藐视皇权,有异心造反的大奸臣竟然没有抵抗就束手就擒了,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太蠢了。

鳌拜被囚后,康熙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三藩。

当时的三藩,刚从战事中解脱出来,有的零星战事其实还在继续。所以三藩还维持着相当的兵力,这也是和当时满人过少,无力承担大规模的全国性作战有关,要依靠汉人,给他们封过王还是不够的,要有实质性的东西啊。

于是三藩就对封地上的官吏任免,税收等有了或多或少的权利,另外三藩的军费是从中央支出的。

于是康熙是相当不满意的,打仗的时候用的着你们,让你们同族相残,杜绝了我们八旗死亡率,但打完了还留着你们空耗我的钱财,当我傻吗?至于当时的誓约,管他呢,总有办法。

于是天下开始流传两件事,一是要削藩,二是三藩有不臣之心,要造反。

要说三藩当时想造反,那就是个大笑话了,大底是后来有良心的文人们和有良心的历史学家们为了突出我大清圣祖的圣明而杜撰出来的,三藩要反,康熙大帝被迫应战,他是没有信于天下的。

但其实,三藩本身就是造反出来的,叛国叛族之后,就被全国人民唾骂,骂的狗血喷头。是个人就恨不得生吃了他们,再加上他们为了清朝东征西讨,手上沾满了汉人同胞的血,甚至连永历皇帝都被绞死了,他们这个时候不抱紧主子的大腿,反而想造反,他们是有毛病吗?

三藩本无反意,但皇帝开始一步步的进逼,以各种理由削藩,削减军费开支等。

而对三藩来说。军队,那是其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这几位都是恶名满天下,仇家全世界的人物,没有了军队,他们还活的了不?

但这几位还是忍了,忍的那是相当憋屈。直到朝廷宣布撤藩。

我靠,三藩忍不住破口大骂,削就算了,你还撤,我他么本就是辽东出来的,在那边造反杀的人头滚滚,军队给我削了,我忍,这藩给我撤了让我回那风沙也大,还冷的地方,不说这关节炎啥的犯了怎么办吧。仇家们来了我怎么办?

于是,反了。

所以三藩之乱,完全是被康熙逼出来的,看似无比正确的决定,其实却导致了战争,而这让大半个中国再度重燃战火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康熙逼反了三藩,清军节节败退,几乎有退回关外的打算了,这时候反意不够,还只想和满清划江而治的吴三桂的犹豫挽救了大清。

这里插播一句,姓尚的那位,叛国的时候那是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不料却对康熙忠诚到拿命出来了,也算是个异数。

三藩之乱被扑灭,康熙终于松了口气,再没有汉人手里有兵了。

由此可见,无论三藩反是不反,都是要被根除的,狡兔死走狗烹是历朝历代不变的真理,更何况这走狗还是汉人的走狗,那是满清统治者必须除之而后快的。





关河南望


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康熙不想让吴三桂善终,所以吴三桂才会造反。

首先来看吴三桂为清朝统一中原干了什么?先是放清军入关,同英亲王阿济格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至江西九江,先后攻占三十多座城池,并且大败李自成的主力部队,逼得李自成在九宫山自杀。

顺治二年(1645年)吴三桂跟着阿济格返回京师,朝廷以战功封吴三桂为亲王。为此,吴三桂坚决不接受,他是这么说的:

臣倾心剿寇守关,不过臣子职分。荷蒙圣恩,特授王爵,又蒙恩加称亲王,万难抵承, 伏恳允辞‘亲’字,以安愚分。”

一个人的下限有多低,能有多无耻,看看吴三桂就知道了。

顺治三年(1646年),西北局势动荡,于是吴三桂率着自己的部队到达汉中,趁机剿灭陕西的农民起义军。同年九月,吴三桂第一次担任主帅,出征四川,大将军李国翰协同。

顺治十五年(1658年),吴三桂进攻李定国、孙可望等人。李定国携带永历皇帝逃亡缅甸,孙可望投降。因为这个原因吴三桂去镇守云南,开始在云南立下脚跟。

清朝能够统一中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很多像吴三桂这样人投降。他们带着军队到处剿反抗势力才使得大清在很短的时间内平定了全国。这些人自己有军队,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大清实际上合作关系,而不是什么君臣关系。


所以吴三桂到了云南以后自然是佣兵自重,当时全国田税不过2580万两,而云南的军饷高大900多万两银子。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是非常大的。当时有一句话叫做“西选之官半天下”,因为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是平西王打过仗的地方,很多武将都是他任命的。

有一句话叫做“狡兔死,走狗烹”,随着当时农民起义以及各地的抗清斗争结束,这个时候清政府便腾出手来对付吴三桂这些人。

这就不得不提到康熙这个皇帝,说实话他做事情真的是敢想敢干。比如他父亲留下了四个顾命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康熙觉得这群老头子实在是爱管闲事,而且还把持朝政,于是在他便把这几个人一个个都收拾了。

早在康熙还没有亲政之前,康熙觉得鳌拜非常跋扈,于是找几个年轻力壮的侍卫将鳌拜给抓了起来。

康熙亲政不到一个月,便找个“欺藐主上”的罪名,意思就是你苏克萨哈不尊重我康熙,藐视我,于是把苏克萨哈的官职给革去了。

遏必隆更惨,完全是躺枪。虽然“无结党之事”,但是鳌拜干坏事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告诉朕,你对得起先皇的托孤之责么?于是他被削掉了太师等职位。

遏必隆肯定内心在想“你个小屁孩,年纪轻轻不懂事,把先皇留给你几个顾命大臣都找理由干掉了,你对得起你爹么?用侍卫把托孤的大臣给绑了,这种事情谁干得出来?”

很多人会说,这不是还有一个索尼幸免了么?真相就是那个时候索尼已经死了。

以四个顾命大臣的结局来看,康熙是不会对吴三桂手软的。要说吴三桂想造反,那真的是不大可能。明末的时候,天下大乱,那个时候才是争夺天下的好时机,可是他却做带路党。这样的人,他七十岁的时候会想造反么?别的不说,造反口号是什么?“反清复明”么?你带着清军入关,最后把南明的皇帝都杀了,你还要脸不?

真相便是不可一世的康熙帝要撤藩,让吴三桂这些人没活路了。要说康熙也是做得绝,吴三桂本来就是割据一方的人物,辛辛苦苦替清朝打下江山,最后小皇帝康熙翻脸不认人。于是吴三桂等人便被逼反了,道理很简单,这些人跟着清朝干就是为了荣华富贵,现在没有了,他们又怎么会愿意?毕竟他们可都是背叛过明朝的人呀。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如果是吴三桂“不造反”的前提,吴三桂难逃一死。但如果前提改成吴“自行撤藩”,那就一定是善终的结果。为何吴三桂拥兵权不造反,替大清镇守边关也难逃一死?

一、裁撤三藩是康熙稳固皇权的政治需要。康熙非常重视皇权对整个中国的绝对领导地位,不允许别的地方政权对朝廷政令的阳奉阴违,尤其是兵权,必须高度集权在自己手里,这样爱新觉罗家族才有话语权。

二、裁撤三藩是康熙发展民生的经济需要。朝廷每年需要花费大量财物去养着他们,同时,还需要再花费额外钱财去防着他们。康熙是个有抱负,想干出一番事业的统治者。治理漕运河工,哪些不要花钱?自顺治入关以来,明朝势力基本灭亡,大的军事斗争不再有,民生经过连年战争也需要休养生息。康熙看到了这一点,将执政重心放到了国内民生上来,顺应了当时他那个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

三、吴三桂的累累“案底”决定了他只要拥有兵权,就不可能得到善终。康熙年轻,对吴的了解仅限于史料文章。孝庄太后太清楚吴的为人了。两次背弃其主遭天下人唾骂,人人都说吴三桂鲜耻寡廉,忘恩负义。但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他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个时代的弄潮儿。每当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的时候总有这样的人冒出来,古往今来都有。这些人做的每个决定都为自己利益最大化着想,才不管什么公德大义,礼义廉耻。所以,战争年代吴三桂求自保要反;和平年代求富贵他要反;断他钱粮要反,卸他兵权更要反。他若能主动撤藩,颐养天年他就不是吴三桂了哈哈。


冥暝流星


这话问的,吴三桂造反了,不也是善终了吗?吴三桂既不是战死的,也不是战败被俘虏凌迟的,吴三桂是自己老死病死的!


吴三桂怎么死的?

吴三桂在康熙元年杀永历帝,死心塌地当汉奸给满洲鞑子卖命,因此得到了平西王的爵位,永镇云南世袭罔替的封赏。玩没想到,鞑子背信弃义,十一年后算总账,把之前承诺的封赏全部收回,吴三桂以60岁高龄起兵,反抗清廷能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卑劣政策。

事实上,吴三桂以清廷的功臣,受愚弄汉人身份骑兵,也抓住了清廷的要害。一时间,耿精忠,尚可喜,王辅臣等望风归降,一起团结在吴三桂为首的老兵身边。连内蒙察哈尔汗、青海墨尔根台吉亦起兵响应反清,清廷建国初期的各种矛盾面临着总爆发。


突然想到了美国独立自主后不久的老兵起义,说好的退伍安家费和死亡抚恤金取消了,老兵们不造反等死啊!

康熙很贴心,为了避免吴三桂犹豫不定,杀了吴应熊,坚定了吴三桂的造反决心。吴世蕃一方面是清廷的驸马,一方面性格比较懦弱,他的人生理想是当一个太平王爷,做一个清廷的好奴才。所以,这个人死的最冤。

康熙17年,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周。五个多月后,吴三桂在衡阳中暑上吐下泻死掉了。也许是吴三桂命里不该当皇帝,撑不起来这么多名号,被压死了。

吴三桂去世时,吴周军队面对清军胜多败少,形成了与清廷隔长江而治的形势,占据了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


如果吴三桂不造反,康熙会让他善终吗?

这个问题很魔性,因为吴三桂造反不造反,并不是有自己决定的。

1,吴三桂不造反,康熙一定会逼他造反。

真实历史中就是这样,康熙根本没看出清廷外强中干的本质,好大喜功要撤藩,一点军事准备都没有!历史上撤藩成功的有几个?西汉七国之乱侥幸成功,是因为有细柳营的周亚夫。明朝撤藩,直接朱棣被灭了自己当皇帝。

康熙的历史课,一定是英语老师教的。

2,吴三桂不造反,任人宰割,康熙一定不会让他善终。

假定吴三桂听从康熙安排,到北京城里当一个太平王爷,一辈子不出京城。有没有这么傻的人?吴三桂这么做,完全是找死嘛!

要知道,吴三桂在云南期间,一直和朝廷讨价还价,康熙12年才造反,是因为康熙已经图穷匕见,不在留一点面子了!吴三桂卸掉武装困居京城,以往的事情随便拿出几个来就是杀头的大罪!

3,鳌拜是善终嘛?鳌拜都没有善终,凭什么吴三桂能善终?

鳌拜随皇太极,顺治打天下,为爱新觉罗流干了血,本以为担任辅政大臣走上人生巅峰,却没想到新任小老板是虐待狂,一点不知道尊老爱幼。

康熙找准机会就把这个大清开国功臣暴打一顿,关进牢里面,抄家灭族。

有人说,康熙没杀鳌拜,是仁君,我呸!鳌拜被抓后一个多月就被弄死在牢里了!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说,鳌拜被囚禁后求见康熙,脱下衣服让他看自己身上的伤疤,全都是洗不掉摘不下的军功章。这都不能让康熙回心转意,真是心硬如铁啊!

康熙最擅长的就是杀功臣打老人,吴三桂,你的选择,没有错!


历史知事


这就要看到底什么样的结果算“善终”了。对于吴三桂,这个明末清初最大的汉奸而言,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并世袭罔替,才是他心目中的“善终”。

而对于此时已经坐稳天下,年轻气盛的康熙而言,留吴三桂一条性命,没有直接杀死,就完全称得上“善终”了,如果吴三桂还保留了一定的财富,能够享受除权力之外的荣华富贵,那自然是“泼天的恩赐”。

显然,平西王吴三桂和康熙皇帝对于“善终”的理解完全不同。根本上的矛盾也导致两个人不可能和解,谁也更不可能退缩。所以,如果康熙不打消削藩的念头,吴三桂也就不存在“不造反”的可能。

必须要说明的是,清初所爆发的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其起因完全是由康熙挑起来的。也就是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并非主动叛乱祸,更不是因为野心膨胀,意图占据天下。

而是由于已经坐稳天下的康熙皇帝无法容忍割据一方的三藩,迫不及待的要求削除异族藩王,彻底解除三藩的兵权和权力,忍无可忍的吴三桂等人才被迫起兵。

所以,对于此时已经事实上割据云南的吴三桂而言,他是“冤枉”无比的:吴三桂为满清占据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已功成名就,正是颐养天年,享受荣华富贵之际。新上台的小皇帝康熙居然置吴三桂的为大清立下的汗马功劳于不顾,悍然削藩,居然妄想凭借一张嘴就夺取吴三桂为之奋斗一生的兵权和权力,吴三桂当然忍无可忍,也无路可退。



所以,对于吴三桂而言,不是他想不想造反的问题,而是他已被逼得无路可退,必须造反。否则,一旦交出兵权,也许康熙皇帝为了面子,也为了立一个牌坊,能够让失去兵权的吴三桂继续苟活,但是骨子里对汉人就极端不信任的满清八旗,不可能让吴三桂舒服的享受荣华富贵,更遑论“善终”了。更何况,作为权力生物的吴三桂,一旦失去了权力,对他而言,比死更难受。


退一万步讲,如果吴三桂真的没有起兵造反,那么,吴三桂面临的将是彻底失去兵权,彻底失去云南老巢,被康熙皇帝调入京城,封一个不大不小,但绝对没有权利的爵位,混吃等死。顺便,吴三桂还随时面临着满清贵族的鄙视和打压。

而一旦吴三桂表现出任何的怨怼和不满,康熙皇帝可以随时让吴三桂生不如死,或直接处死。将自身的身家性命,寄托于康熙皇帝一念之间,投机了一生的吴三桂显然不会这么做。因此,当康熙皇帝决心削藩之时,就是吴三桂无路可退之时,就是三藩叛乱之始。


鸢飞九天2018


吴三桂自打就藩那天,他的结局就注定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首先这是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就是任何一个封建帝王都不会允许在他统治下面出现藩镇割据。何况还是一代雄主康熙大帝。

自古降将焉有受重用的,吴三桂先叛明,复叛顺。最后投靠满清。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满清是不敢重用的,只不过是迫不得已而用之。但没有想到是吴三桂自己太能干了,居然自己打下一片天地。满清也只有捏着鼻子认了,让吴三桂当了平西王。永镇云南。和其他两家和称三藩。


康熙裁撤三藩是必然的,但吴三桂希望永远驻守云南也是必然的,因为吴三桂认为这是他该得的,双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吴三桂是反也得死,不反也得死。那为何不反?康熙12年,吴三桂假意上表要求撤藩,康熙顺水推舟立即同意,吴三桂就此知道,康熙要拿他开刀。这时候,除了造反之外别无他图。

应该说,吴三桂是被康熙逼反的,他肯定不会主动造反。

但吴三桂的过去的案底和行为,是无论如何无法让康熙放心的,不惜任何代价裁撤三藩,诛杀吴三桂是康熙的既定原则,这不是吴三桂主动要求撤藩和求和就可以解决的。 吴三桂劣迹斑斑,臭名远扬,两次背主行为遭天下人唾骂,康熙杀吴三桂不会留下杀功臣的指责。

可以说,吴三桂拥有及其敏感的政治嗅觉和观察力,他的行为就是一个极端的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像吴三桂这样人有很多。每当在国家危难之际政权更迭的时候,,就是这些人升官发财的时候,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自己着想,绝对不会为这个国家去奋斗。这就是典型的寡廉鲜耻。卖主求荣。

吴三桂的性格决定他必然造反。而吴三桂主动撤藩,他的结局也必然是身首异处。死无葬身之地。吴三桂一生三次被主反叛。可谓豺狼秉性。无耻之尤。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专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