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国家级灾难—冰岛破产事件

2008年,冰岛总理电视电话,对全体国民发出警告,金融危机可能会造成国家破产。金融危机前,这个小国美丽洁净、福利优厚,但此时,冰岛这个金融高度发达的天堂,变成了一个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货币大幅贬值的黑色乌托邦,昔日在全世界过得最幸福的冰岛人生活在国家破产、朝不保夕的恐惧中。

冰岛是一个人口仅有32万的北欧岛国,但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过去仅靠渔业为生,20世纪末,大量发展金融业,银行成为了冰岛经济的最强支柱。2006年冰岛GDP为11417亿克朗(181亿美元),GDP年增长2.6%,人均GDP达60370美元。截止到2008年6月底,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4.4万亿克朗,约合1280亿美元。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国家级灾难—冰岛破产事件

冰岛长期跻身“世界最幸福国家”之列,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联合国发布的2007/2008人类发展指数显示,以人均水平为标准,冰岛是全球第五大富国,免费医疗、免费教育、高额失业救济等高福利政策……世人眼中的冰岛宛若天堂。

然而,在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冰岛却率先兵败如山倒,陷入国家破产的危机,损失极为惨重,冰岛人民不得不面对9倍于GDP的银行负债重担。其根本原因即是冰岛过度发展金融业,金融杠杆比率太高,虚拟经济完全脱离实体经济极度膨胀,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银行业几乎全部暴露在震荡风波中,与冰岛三大银行的14.4万亿克朗资产规模相比,2007年的冰岛GDP仅为1.3万亿克朗。

冰岛银行的私有化开始于1998年,农业银行、国家银行和冰岛银行等银行在2005年底前完成了私有化。私有化使得冰岛的银行大多数落入了和当时保守执政联盟密切却缺乏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人手中,自此,冰银行业如脱缰野马,迅速从商业性银行扩展为商业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和规模成倍增长。银行私有化后,商业银行迅速扩展为商业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和规模成倍增长。银行在国内、国际市场急剧扩张,尽兴“狂赌”,其操作手段类似对冲基金,通过大量借贷而不是国内储备,扩展银行融资、商业投资及炒作业务,获利大,时间短,风险极大。三大银行的资产几乎是该国GDP的10倍,其中80%是海外贷款。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国家级灾难—冰岛破产事件

从“最幸福国家”,到濒临“破产”,从“全球人均收入最高国之一”到“人均负债20万美元”,冰岛总理甚至提出建议国民自行捕鱼来节省粮食开支

好在冰岛人口稀少,福利制度较完善,老百姓态度较为乐观。冰岛克朗贬值后,许多外国人跑到冰岛扫货,在旅游业和商业带动下,冰岛经济逐步复苏。2017年3月14日,冰岛结束临时资本管制,完成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回归。

每一次当潮水退去时,会发现到底是谁在‘裸泳’。”冰岛无疑是08年金融危机中的“裸泳者”。很多人的财富严重缩水。一些人无力偿还巨额的抵押贷款,不得不放弃房子。买股票的人严重亏损。没有预见到危机的人、过度贷款消费的人,都成为了难民。冰岛不仅向世人展示了金融风暴的巨大破坏力,也暴露了它的极端脆弱性和问题重重的发展之路。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国家级灾难—冰岛破产事件

冰岛银行业的迅速扩张没有足够的国家储备作为后盾,过多地集中于高风险领域,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背后支撑,纵然浮华繁盛,在全球金融的风云变化下,也无法长久繁荣。无论金融业和金融衍生品如何发达,毕竟不是财富的生产者,这也是美国不断呼吁制造业回归的原因,作为全球经济体量第一的美国,同时也是第一大农业出口国,实体经济依然是国家的支柱,也只有良好的实业基础才是国家经济更加稳定,人民更加幸福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