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都,谁最易守难攻?

沙漏遗爱


如果西边势力崛起陝甘几本也是最易被攻破,如吐蕃,五胡里的氐人,西羌,西戎但凡有西部势力崛起陝甘渭河谷地首当其冲,很容易被攻破。中国古代因为地缘民族原因,主要是以东北和北方渔猎游牧影响,还有分裂割据,所以主要是应对东与北的势力,所以很多王朝选择将西安作为首都,但是今天不存在东北势力的,俄罗斯,蒙古,以及美日在中国保持上升都不存在对中原的威胁,反而半岛和日本有可能会成为中原的军事关口,拱卫中原,中国以后的主要精力应是以中原为中心和基地的,全力经营大陆战略,整合西亚中亚,南亚南洋和欧洲,以洛阳(可以改名)为中国本土首都,巴格达或是君士坦丁堡爲陪都,完成对大陆岛的统一,进而统一天下,可在美洲在设立一陪都,真正实现人类的统一将中国古今集大成的城市作为首都,作为经度起点,时区的起点等等,完成土中,中国的完美展现。


帝國中心


四大古都各有各的战略位置,相对而言,各有各的优势,代表着中国的四个区域中心,也可以理解为基本区。在东西对峙最大的时候,西安最适合;在控驭天下的时候,洛阳更适合;在与游牧族群对峙,或者内北国外中华,北京最合适;在南北朝对峙时候,南京最合适。

1、东西对峙下的西安

从周到秦再到汉,都是以关中为核心定鼎天下。这里四塞险固,尤其是面向东部的函谷关、武关都是天然的要塞。而后方又没有强大的敌人,再加上肥沃的关中平原就是天下最好的地方了。

(关中地区,四塞险故)

但随着陇西、草原部族的强大,关中就不是最好的地方了;加上王朝财政供养人口的增多,与帝国需要对东方控制加强,西安就不是最好的选择了。

2、控制东方的基地:洛阳

洛阳南依嵩山、北有邙山、黄河、洛水流过,周边又有较大的农耕区域。在经济上、军事上是一个很值得选的区域。

(历代洛阳)

退可以守,进可以攻。在周代、秦朝都是控驭东方的核心基地。到了东汉、唐朝直接就经常作为王朝的都城了。

(洛阳)

3、族群的融合点:北京

防御华北,自然是依托燕山山脉,背靠坚固城池进行防御,农耕政权与游牧政权对峙就是这种状态。明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幽州的位置)

如果政权来自北方族权,更会以这里为都城。向南可以控驭天下,就像秦人以关中作为控驭天下的基地一样;向北可以回到家乡。金、元、清几朝都是如此。

4、南北对峙点:南京

在中国古代,定都江南的王朝,一般会选择南京为都城。六朝古都也应运而生。

南京,虎踞龙盘,天然形胜,是偏安王朝的不二选择。

(历代南京)

不足就在于很难控驭北方,朱允炆在南京被叔叔攻灭;南明弘光政权坚持不足一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多次迁都。

这四个地方都是几大基本经济区的核心城池,在东西对峙、南北对峙、游牧草原对峙、控驭四方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也都是很易守难攻的地方。

(龙盘虎踞南京城)

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你要看怎么个打法?如果是从军事战略由外攻打,无疑西安难打。但如果说敌军兵临城下,就是单纯战术上的城市攻防战。西安是非常好打的,因为西北缺水,困城断水就可以了。

潼关一破,西安可以宣告失守,唐玄宗就赶紧带杨贵妃跑路了。

洛阳情况也一样,汜水关、虎牢关一破,洛阳守将也可以准备跑路了。

南京也一样,基本长江防线被突破,南京也没防守的意义了,可以准备降书了。

而这三个大都市也基本没打过像样的攻防战

只有北京算打过非常多的攻防战,比如于谦的京师保卫战。当然后期北京也不行了,大沽口炮台丢失,太后也可以准备跑路了。

只是这四个古城,北京相对难攻打一点。古代北京也在游牧民族手底下守卫了多次。

我认为最难打的城市

还属我大拉萨


铯媒体


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四大古都中,易守难攻的当属西安,历史上也只有西安没有被外敌攻破过。关中四面环山、内有渭河、泾水横穿而过,还有八百里关中平原;东有函谷关、潼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固城千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过秦论》中写到: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可见西安的确是易守难攻的帝王之资,进可攻退可守,仅仅从地理地势上看,西安确实是四大古都中的佼佼者!


洛阳一马平川,虽有大山大河相阻隔,攻取洛阳也并非难事。南京有长江天险,也有大山相护,所谓虎踞龙盘之势,但是长江天险也有利于水军进攻,因此南京并非易守难攻。北京城处在华北平原,山水极佳,不过历史上多次被攻破,也几乎无险可守,主动进攻敌人才是最好的防守!

因此笔者认为仅仅从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来看,西安是最易守难攻之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最好的防守是国泰民安,政明军强,不怒自威的大国威严才是最易守难攻的!




大秦铁鹰剑士


洛阳、北京,没啥好说的,都是平原地形,易攻难守,例如洛阳,古称天下之中,为啥是天下之中,就是因为交通便利,交通便利之地,一起兵总是首当其冲。北京为辽金元明清今的首都,为北方重镇,攻击其的政治意义较大,但地形平坦,关内无险可守,关外就个山海关。

再说西安,所在的关中,在北方有游牧民族侵袭时多被袭扰,即潼关函谷关对抵御东方的敌人,有优势,但西面和北面入关中则较为容易。

南京一般凭借长江天险来抵御北方的侵扰,在冷兵器时代颇有效果,但近代以来海上文明,坚船利炮反而凭借长江而来。其据险而守的优势便消失了。


蓝川野人


不含四大古都,成都最难打,中间盆底四面全是山,只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郑64538277


天道TD认为四关之中的西安是最易守难攻的。如果统计长达几千年历史中的战争或者拿古人论述太耗精力,您也未必爱看长篇大论。咱们就说说近代史中西安的三次化险为夷。

*无数次保卫西安的西安古城墙

1862同治回乱,西安城被贼匪数倍兵力包围,清政府急调河南提督成明率8000人支援陕西,刚出开封就造到回匪骚扰,无法前行。直到1862年10月,清政府又急调荆州将军多隆阿增援陕西。待多隆阿大胜白匪解围西安,西安已经坚守了15个月,城里几乎弹尽粮绝黍米无存。

第二次是1926年春,镇嵩军匪首刘镇华率十万(一说保守数字为七万)镇嵩军进攻西安。也就是著名的二虎守长安,杨虎城、李虎臣率领不到一万陕军坚守西安长达八个月之久,城内几易子相食,城内药店药材都被吃尽,死伤军民五万余人。最终在冯玉祥的增援下取得了保卫战的胜利。

第三次就是中条山战役与潼关保卫战。1938年,日军为了夺取西安以便控制西北南下西南。侵华日军从山西南下以期从山西运城地区跨过黄河进入陕西关中夺取西安,鬼子在中条山遭到了号称中条山铁柱子的陕军猛烈狙击。从1938年开始的中条山狙击战到1945结束的潼关保卫战,西安虽然历经鬼子飞机轰炸,但日寇始终没有踏入陕西半步。

以我们清楚地近代史为例。西安是四大古都中唯一幸免于外敌入侵古都。所以天道认为四大古都中西安是最易守难攻的地方。



天道TD


抗日战争中这四大古都的坚守情况和沦陷时间就充分回答了这个问题,最先沦陷的是北京(北平),时间是1937年7月29日,宋哲元第二十九军弃城,留在城内的两个旅中,一个旅被日军缴械,一个旅改编成伪军,地处华北平原无山水之险可守的北京,其实在战争时期极易率先遭到攻击。



(宋哲元)


如果是古代冷兵器作战,平原城市可以依靠坚固高大的城墙御敌,从明朝中叶于谦击退瓦剌大军到明末袁崇焕打跑皇太极,都印证了这个道理。但是在现代化战争中,面对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的飞机、坦克和重炮,再坚固的城池也是白搭。


南京是1937年12月13日失守的,日寇以松井“上海派遣军”沿沪宁公路正面推进,以在杭州湾登陆的柳川第十军迂回包抄,从东南西三面对南京形成合围之势,再以海军舰队封锁长江,南京城就成为了绝地,这也是南京保卫战国军损失惨重和“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因素,从军事角度来说,六朝古都金陵城简直是“易攻难守”。



(唐生智)


所以战前白崇禧、陈诚、刘斐等具备一定战略眼光的将领,都不同意死守南京,留点部队象征性抵抗一下即可,白崇禧甚至干脆拒绝了蒋介石调部分桂军守城的要求,认为那是送死。而蒋介石其实打的是政治仗,觉得国民政府的首都如果不认真守一下有碍国际观瞻,同时幻想西方列强能予干涉,属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军事上毫无可取之处。

偏巧失去兵权的湘军元老唐生智主动站出来要顶这个雷,于是成为了“南京卫戍总司令”,率领拼凑之师仓促应战,其后果是城破后几十万军民无处可逃。除去在大屠杀中罹难的同胞之外,许多试图北渡求生的官兵和民众牺牲在江边和江面上,实乃民族之殇。而南京和北京在抗战爆发后半年之内相继沦陷,直接证明两地不利坚守。



洛阳沦于日寇之手已是1944年8月25日,这已经是抗日战争的第七个年头,国民党军队的“豫湘桂大溃败”使洛阳三天即告丢失。作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洛阳的地理位置比南北二京稍好,它地处中国腹地,北有黄河天险,身后有伏牛山脉可以依托,也曾经是国民政府“陪都”的候选城市之一,但军事委员会最终选择重庆,说明洛阳仍然不具备“最后堡垒”的条件。

其实洛阳七年不破也并非完全是“易守难攻”,华北日军没有余力南犯也是重要因素,自1941年中条山守军被打掉后,双方军队一直隔河对峙,此间日寇已无力集中10万以上兵力,毕竟河南国军超过40万人。而1944年日军回光反照的“一号作战”中,集结于黄河两岸的第12军拥有15万以上的兵力,洛阳注定在劫难逃。



(右二胡宗南)

洛阳丢失也有人祸,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的无能、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的腐化和两个人的不合,蒋鼎文抗战期间就是个混事的,跟胡宗南和汤恩伯都混不明白,蒋介石还不如把司令官职务直接交给手握兵权的汤恩伯,内耗的结果是双方都对黄河河防不够专心,有时候,用人的制衡之术也是灾难。

终抗战八年西安始终掌握在“西北王”胡宗南手里,日军甚至无力攻破西安门户潼关,这才是真正的天险。早在唐代“安史之乱”之初,如果不是唐玄宗听信谗言,硬逼着坚守潼关不出的哥舒翰迎战,安禄山未必打得进长安。



蒋介石大约也深刻吸取了唐明皇的教训,胡宗南几十万精锐部队和陕军孙蔚如的人马,一直死死钉在潼关和黄河防线,轻易不外调一兵一卒。

洛阳不失,则潼关无虞;潼关确保,则西安稳定;西安但在,则川北无忧。以日寇华北方面军的战力,当年若想连克三地无异痴人说梦,所以说抗战时期重庆和大西南后方的安然无恙,以洛阳和西安的功劳为大,也进一步说明在四大古都中,尤以西安最是易守难攻。


度度狼gg


很多人都选西安,其实有个概念错误,易守难攻的不是西安城,而是关中。

从地理军事学上说,关中四塞之地,潼关,武关,大散关,萧关,拱卫的是整个关中平原,三百里秦川。但如果攻破四关,进入关中平原,乃至兵临西安城下,则西安和其他大城没有差别,只能依据城墙沟壑,据城而守,无险可依。

古都易守难攻,还是比较的城池及周边可以据险防御的能力,那我认为西安城可能要垫底的。别的不说,北京城整个西,北两个方向燕山山脉纵横交错,东面大海,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压力骤减,是优于西安的。

相比而言,洛阳城最为易守难攻,凭山背河,形势最为险要。洛阳地区崇山环绕,黄河襟带,形成了山河四塞之势。其实从地图上来看,可以明显看出,中条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三面环绕,形成了一个太师椅一样的形状,将洛阳盆地包围其中,洛阳就这样背靠崇山,面向东面一望无垠的豫东大平原。——然而就在东面,嵩山、箕山、具茨山却如同屏风一般立在面前,阻断了洛阳与豫东平原之间的联系,只留下一些山谷狭道以供交通。


迭戈67203503


首先从地形来看,四大古都都有其优势,都是拥有战略缓冲之地,而且都是易守难攻。作为都城,四大古都又具有文化交流和经济枢纽的功能,像西安为什么可以当这么久的古都,就在于关中之地沃野千里,并且关中是不折不扣的南北大咽喉。可以说当时扼住西安就能威慑中原,遏制北方游牧民族,连接南方。

但是在唐朝的时候,神都洛阳的价值又体现出来了,因为当时游牧民族的崛起,加上关中之地历经上千年的耕耘,已经是难以开发。所以经济中心随之久转移到了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洛阳最适合建立都城,从汉朝开始洛阳就是东都,这也是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因为长安相比于洛阳,离当时的中原地区太远。

而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那是“钱塘自古繁华”之后的事了,也就是经济重心南移之后,江浙一带富庶不已,这使得南方的南京有了成为都城的条件。大概是从宋朝开始,南京一直是被视为江浙门户的存在。而且由于有长江天险,使得南京具备其他地方所不具有的战略条件。

不过由于北方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大患,使得北京城成为了最好的都城选择,地处中原咽喉,是燕云十六州最险峻富庶的地方。经过元朝和历代北方政权的建设,使得北京城成为了隔断游牧民族的第一道关隘,可以说中原地区只要有北京城在,那么就可以安然无恙。事实上如果不从海上进攻,也就是不从天津登陆。北京只失守过一次,那就是当年徐达北伐,李自成虽然打下了北京,但那是因为有人打开了城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