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

40年波瀾壯闊

深圳如同一段傳奇

鐫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壯美畫卷之中

深圳的文化創新創造

從改革開放史詩般的歷程中汲取了豐富滋養

今年,放眼深圳

我們看到格外絢爛的文化畫面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魅力深圳。讀特記者 王小可 攝

大型電視政論片《創新中國》在央視首播,豆瓣評分高達9.3分;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吸引40個國家和地區的16個優秀團組近700位知名音樂家,奉獻18場高水準音樂會與演出;2018深圳設計周暨深圳環球設計大獎,全球1000多名設計師參展或參會;第十四屆文博會共有2308個政府組團、企業和機構參展,“全國文化企業30強”名單首次在文博會上發佈,展現“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影響力;第二十八屆書博會選擇深圳舉辦,打造“家門口的閱讀盛宴”……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創新中國》開機儀式。讀特記者 何龍 攝

文化的繁榮興盛,離不開文化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他強調,“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在8月21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定不移地將文化體制改革引向深入 ,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深圳在文化改革創新路上以改革補短板,以創新謀發展。讀特記者 王小可 攝

作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先鋒城市,深圳在文化改革創新路上敢闖敢試,以改革補短板,以創新謀發展。2015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宣傳文化系統以《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以下簡稱“2020方案”)為抓手,採取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攻堅克難,補齊短板,在多個重點改革領域奮力突破,不斷滿足市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嚮往,激發城市文化的精氣神,推動深圳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意先鋒城市。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展望”圖片展。 讀特記者 劉羽潔 攝

改革如“槓桿”,撬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一個新書城的開業,對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麼?

7月18日,在第二十八屆全國書博會開幕前一天,深圳書城龍崗城開業,深圳迎來了第五座書城。智慧型書城裡,有“無人”書店、機器人導購,還有3D智能導航系統……居民潮水般湧進書城,當晚,書香廣場的現場讀書活動更是座無虛席。人們對這座現代書城的喜愛,從中可見一斑。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第二十八屆全國書博會在深圳舉行。 讀特記者 胡蕾 攝

同樣喜愛龍崗書城的還有中宣部出版局局長郭義強、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

郭義強熱情點贊:“書城為深圳文化發展佇立了一座座地標和豐碑”,並深情寄語:讓書城與深圳書業的發展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引領書業發展,為其他城市樹立標杆。鄔書林激動地說:“深圳是中國全民閱讀的發祥地,已湧現出5座書城,未來還將增加4、5座。我從未發現有任何一個城市,像深圳那樣重視書店建設。我相信,重視文化和閱讀的城市將永葆青春與活力。”

的確,這是一座重視文化和閱讀的城市。一座城市,把最好的地方給了書城,體現了決策者的視野和格局,彰顯了一座城市的遠大抱負。從1996年深南大道邊崛起的中國第一座書城——羅湖書城,到CBD的大型單體書店——中心書城,到南山書城、寶安書城、龍崗書城,以及正規劃建設的其他幾座書城,皆是如此。

挖掘深圳書業繁榮發展背後的根源,正是改革,如同“槓桿”般,撬動了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第二十八屆全國書博會現場。 讀特記者 胡蕾 攝

“2020方案”提出,加快龍崗書城、光明書城、龍華書城、灣區書城、大鵬書城和配套基地等規劃建設,支持建設創意特色書吧,基本形成“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格局。作為準公共文化設施,由市財政給予原特區外幾座新建書城和中心書城維修改造工程總投資50%的資金補助;由市、區給予公共服務型書吧建設運營補貼,基本上都是“免房租、免物業管理費、免水電費”。目前,已有40座簡閱書吧在全市大街小巷綻放。到2020年,深圳的書城將達到10座,而書吧將達到100家。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龍崗書城。

書城書吧不僅是市民讀書購書的場所,也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中心書城每年舉辦文化活動800多場,成為公共文化新地標,而簡閱書吧2017年全年提供580多場次公益性文化活動,將文化講座、名家講堂等帶到市民身邊。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24小時書吧。讀特記者 齊潔爽 攝

公共書業的發展,帶動了城市書業的整體繁榮。據統計,深圳已擁有945家實體書店,當實體書店普遍受網絡書店衝擊的大背景下,可謂“風景這邊獨好”。

文化,遠看是風景,近看則是生活;衡量市民的美好生活,文化是一個重要尺度,是一個顯著標志。

在深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處處可見改革力量的撬動。

改革,正“撬動”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建設——

去年5月16日,深圳城市文化菜單發佈,成為國內城市裡第一份對標國際一流城市推出的文化菜單,讓市民盡享“月月有主題,全年都精彩”的豐富文化生活——1月有新春“關愛行動”、WTA深圳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中國設計大展,2月有創意設計新銳獎、深圳國際魔術節,3月有“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深圳時裝週、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4月有深圳設計周……還有文博會、中國圖片大賽、深圳國際攝影大展、國際科技影視周、讀書月等,美不勝收。2018年的“菜單”更是集中了國際化、標誌性的品牌文化活動30多項。文化菜單,對於市民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民生大禮包”,對於黨委政府而言,則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為確保每道“大餐”色香味俱全,深圳充分發揮市宣傳文化基金和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的鼓勵、引導作用,優先支持納入“菜單”的品牌活動。同時,加大交流互動力度,搭建聯繫溝通平臺,讓各活動互通信息、互補資源,特別是在舉辦活動過程中更多引入社會化、市場化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力量,讓全社會共同參與,共享文化福利。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2018深圳時裝週開幕。讀特記者 齊潔爽 攝

改革,正“撬動”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深圳推進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目前已建成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1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623個;推進圖書館總分館制及館站聯盟建設,推行以區圖書館為總館的總分館制,打造公共圖書館統一服務平臺,全市263家圖書館和300臺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通借通還;完善文化館聯盟建設,推進全市文化館(站)資源共享;深化公益電影市場化運作,數字公益電影院線運行良好,2017年全年放映公益電影1.88萬餘場。

改革,正“撬動”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

深圳加快推動規劃建設“新十大文化設施”、提升改造“十大特色文化街區”、規劃建設一批市級和區級重點文體設施項目。在加大對公共文體設施財政投入的同時,積極創新投融資體制,拓寬投入經費渠道,努力探索實施政府與企業合作建設、引進社會資本PPP方式等多渠道文體設施建設投融資模式。同時探索社會化專業化運營模式,通過委託或招投標等,吸引社會組織和企業等專業團隊參與文體設施運營管理。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寶安圖書館。讀特記者 劉羽潔 攝

改革,正“撬動”公共文化服務數量質量的雙提升——

深圳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和標準、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區、街道、社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均實現免費開放、錯峰服務,提高了基層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在第17屆讀書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小甘提出了“互聯網+閱讀”的主題,倡導“閱讀永恆,載體創新”的理念,全市進一步實施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美術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書城等工程,推出雲書城、“掌上書城”服務平臺,實現公共文化場所WIFI全覆蓋……通過數字化手段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便利化水平。

“文化創新和公共文化服務,是最能直接惠及群眾的切入點”,深圳圖書館館長張巖認為,深圳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體現了城市的“文化溫度”。

改革如“清泉”,滋潤文藝精品滿園綻放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

去年9月27日,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揭曉,深圳歌曲《嚮往》《愛國之戀》、廣播劇《羅湖橋》3件作品上榜,佔廣東省獲獎作品的四分之三。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廣播劇《羅湖橋》。

“什麼樣的土地誕生什麼樣的創作”,《愛國之戀》由著名作曲家印青作曲,他說,深圳是改革開放的陣地,在經濟社會發展、科技創新、社會建設方面均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時,文藝創作者的前瞻性、對改革開放認識的深刻性,以及對國家大勢發展的關注都會在創作中顯現出來。

《嚮往》詞作家田地亦有共識:“深圳是最具時代感和使命感的城市,深圳人該有這種擔當,要為一個時代歌唱。”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為人民抒寫、為時代放歌,不僅因為深圳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也因為融入文化發展中的改革創新因子。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深圳崛起為鬱鬱蔥蔥的文化綠洲,歷史文化資源並不豐厚的土壤裡生長出一大批富有時代氣息的文藝精品。一批批文藝工作者立足改革沃土,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全過程,打造出一批批影響全國的精品力作,展現了文藝深軍的澎湃活力。

多出精品力作,對文藝創作主體而言,要志存高遠,堅守藝術理想,厚積而薄發;對黨委和政府而言,就是要優化服務、鋪路架橋,形成重視文藝、關心文藝、支持文藝、推動文藝的良好環境。深圳不僅有“音樂工程”、“影視工程”、“文學工程”、“美術工程”,而且每年都要舉辦全市文藝精品創作座談會,策劃出一批批優秀影視項目。在扶持文藝精品的創作過程中,深圳不論體制內外,不論投資主體、不論投資規模,在政策支持上都一視同仁。從項目規劃、題材策劃、資金保障和扶持措施,到精品項目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建立藝術家工作室,不斷完善催生文藝精品的體制機制。

2018年,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基金評審通過354個項目,總金額近5億元,其中,主管部門申報項目172項,企業和社會機構等申報項目182項,充分體現了項目來源的廣泛性和全社會的積極性、參與度。

去年,14件深圳作品榮獲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佔全省四分之一強。其中,就有不少得到了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基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支持。獲獎作品有不少來自民營影視機構,如華強方特動漫的《熊出沒之奇幻空間》,新原野娛樂傳播有限公司的《好大一個家》《你是我的眼》等,體現了由主管部門統籌策劃、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充分利用市場資源的富有深圳特色的文藝創作機制。

著名製片人鄭凱南有兩部作品獲獎,她說,兩部作品均是走市場化道路的作品,最終在市場和口碑上取得豐收,令人振奮,正是深圳這片土地,讓她不斷有新的優秀作品湧現。

改革如“密鑰”,解鎖文藝院團奮發圖強的內生動力

去年9月至今,深圳國有文藝院團深化改革節奏“環環相扣”——

2017年9月,《深圳市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經市委市政府審議通過;11月10日,深圳召開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動員會,新一輪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正式實施;今年3月28日,深圳歌劇舞劇院正式成立;5月29日,深圳市交響樂發展基金會理事會成立……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3月28日,深圳歌劇舞劇院成立大會28日在深圳大劇院音樂廳舉行。讀特記者 胡蕾 攝

一年來的“快馬加鞭”,得益於此前兩年多的深入調研和反覆論證。

深圳僅有的3家文藝院團,曾保留一個、劃轉一個、轉制一個,深圳歌舞劇團名存實亡,深圳交響樂團、粵劇團等院團和場館克服種種困難,編演了一些經典劇目和創新力作,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然而,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文藝院團發展面臨著諸多瓶頸——創作力量薄弱、管理體制不順、資源配置不合理、人才流失較嚴重,形象的說法就是“缺隊伍、缺人才、缺作品、缺影響”。就說創作力量吧,從市屬專業文藝團體的數量看,北京有13個,上海有18個,廣州有7個,廈門有7個。相比較而言,深圳專業文藝團體太少,很難發揮骨幹和領軍作用,與城市定位不相匹配,與文化強市也不相匹配。

去年,市委宣傳部、市文體旅遊局舉行了一場座談會,邀請省內文藝名家“把脈”深圳文藝院團,尋求改革發展之策。當時,深圳粵劇團多位流失的“臺柱子”談到當年離開時的心境,忍不住潸然淚下。他們真誠地出謀劃策,深情期待著文藝院團可以在新一輪改革中再鑄輝煌。

文藝院團,是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支撐力量和基礎。文藝院團改革,對深圳而言意義重大。

改,是必須的。但是,怎麼改?

改革沒有回頭路,必須走一條契合時代要求、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新路子,向改革創新要作品、要影響、要效益。

“2020方案”提出,“探索新機制新模式新辦法,深化文藝院團改革,夯實文藝創作基礎”。《深圳市2017年改革計劃》將深化文藝院團改革列為年度重點改革項目,提出“做優深圳交響樂團,扶持深圳粵劇團,籌辦深圳歌劇舞劇院”。

市文體旅遊局精心制訂的《深圳市深化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文藝院團改革的主要目標,是要在3-5年內使國有文藝院團創新發展活力得到充分激發。具體而言,深圳交響樂團要在2-3年內成為國內一流、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知名交響樂團;在深圳大劇院基礎上組建深圳歌舞劇院,打造成國內高水平的舞臺藝術隊伍,成為城市文化名片;推動深圳粵劇團和深圳戲院融合發展,併成立深圳市粵劇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打造粵劇藝術傳承保護基地和華南地區地方戲曲重點院團。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一帶一路音樂季。讀特記者 劉羽潔 攝

目標振奮人心,改革路徑也十分清晰。

一是創新管理體制機制。不走回歸原有事業單位體制的老路,堅持走政府指導與市場驅動相結合的改革新路。通過建立委託管理的新模式和人事管理、人才引進、績效考核、業績激勵的新機制,建設新型院團,以改革激發活力,推動院團走上發展快車道。

二是整合資源融合發展。堅持分類指導,實行一團一策:設立深圳交響樂發展理事會和基金會,推動深圳交響樂團和深圳音樂廳融合發展;在深圳大劇院的基礎上組建深圳歌舞劇院及實現二者融合發展;將深圳粵劇團與深圳戲院整合,並將戲院劃歸粵劇團管理,將各種資源有效整合、高效利用起來。

三是多渠道籌集發展經費。本輪文藝院團改革,財政投入只增不減,在原有經費支持的基礎上,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扶持精品創作,同時推動院團開拓市場,增加經營創收,並通過設立基金會等方式引導和鼓勵社會捐贈。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290年名琴“杜龐將軍”獻“聲”深圳音樂廳。讀特記者 齊潔爽 攝

隨著改革方案的實施,文藝院團改革步伐不斷加快。

在5月29日舉行的深圳市交響樂發展基金會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馬蔚華、任克雷、譚盾等19位社會賢達當選為理事會成員。從這份名單裡,人們可以看到深圳推進院團改革的社會關注度,也對未來滿懷期待。當天,華僑城集團公司原總裁任克雷擔任榮譽理事長後說的一句話尤其令人振奮——“事業分為兩種,一種是‘成功’,一種是‘偉大’。為民眾、城市、國家做事,那就是偉大的事情。相信有社會各界的支持,深圳交響樂團終有一天能成為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深圳的交響樂事業也會載入中國文化發展史冊。”

改革如“星火”,燃起國有文化集團創新發展的滿腔熱情

春節前夕,市委書記王偉中、市長陳如桂來到深圳報業集團、廣電集團調研,看望慰問新聞工作者,強調新聞單位必須始終堅持黨媒姓黨,牢牢把握新聞輿論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市委市政府將全力支持兩大集團深化改革、做優做強,希望兩大集團努力打造新時代深圳媒體品牌。

在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產生深刻變化的關鍵時期,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決心加大深圳報業、廣電集團轉型期的扶持力度。就在幾天前,市政府常務會研究決定,增加對報業、廣電集團轉型發展的專項補助,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兩大集團近年來融合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成績的肯定,以及對兩大集團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殷切期許。

“不改沒有出路,改了沒有退路,遲改沒有新路”,當時針轉回到2015年7月29日,在報業、廣電兩大媒體集團改革發展座談會上,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小甘說出了這句如今在集團幹部職工中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鼓勵集團上下按照市委的相關部署,在深化改革的道路上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進一步做大做強,打造全國一流的新型傳媒集團。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兩年多來,深圳市委宣傳部多次召開專題工作座談會、推進會,推動深圳報業、廣電、出版發行三大集團制定深化改革總體方案,加快融合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三大集團針對各自面臨的發展困境,以刮骨療傷、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深化改革、自我革命,以改革化解難題、促進發展,逐漸走出一條突圍之路。

——“瘦身計劃”初見成果。報業集團完成總部人事改革目標,領導班子職數從17名減至11名,減幅達35%;集團本部由25個部門精簡為15個,減少40%;中層幹部職數由72人減少到43人,減少40.3%;註銷清理6家“殭屍企業”。廣電集團領導班子職數從13名減至9名,減幅31%,並按照5年縮減員工規模15%的目標,整體減少員工340人,減少5%,關停並轉4家經營不善的下屬企業。出版發行集團改制方案經市委正式批准,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

——集團實力不斷增強。《深圳特區報》精心策劃重大主題和重點活動,新聞報道穩中出新;《深圳商報》、《深圳晚報》、《晶報》不斷轉型融合,“一主報融媒體多平臺”的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廣電集團打造以深圳衛視、CUTV為龍頭的傳播體系,做精視聽內容和文化服務,形成“雙核心矩陣式多元化”發展模式,2017年,深圳衛視全天收視排名保持在全國前十行列。

——資本運作加大力度。深圳新聞網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報業集團與深圳地鐵集團成功組建報業控股的地鐵傳媒合資公司,廣電集團與深圳巴士集團合資組建公交電視網絡傳媒公司,推出“智慧大屏”公交電視服務,打造了未來較為穩定的經濟增長點。出版發行集團積極實施“兩核心一平臺一重點”發展戰略,“深圳書城”模式實現了“走出去”,在開封、合肥、哈爾濱等地開枝散葉。

——媒體融合成效初顯。“讀特”APP榮登2016-2017年中國媒體融合先鋒榜,“讀創”APP影響力不斷提升,深圳ZAKER用戶突破800萬。廣電集團全媒體融合新聞中心已完成一、二期建設並投入使用,三期建設正在按計劃推進實施。“壹深圳”APP下載總用戶達330萬。“數字書城”與“智慧書城”建設穩步推進,積極打造海天出版社數字教育雲平臺、全民閱讀數字出版分眾平臺。

——“三名”工程激發動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報業集團實施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三名”工程,2017年推出首批25位“三名”人員,激發了採編人員幹勁,提高了內容生產力。廣電集團推進公共頻道和4個專業頻道的“幹部帶任務上崗”改革,完善幹部退出機制,優化員工晉升通道,提高了人才隊伍的活力。

改革如“引擎”,驅動文化創意產業質量型內涵式發展

7月20日,深圳“文化+金融”機制改革創新邁出新的步伐。

這一天,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文化創意特色銀行正式啟動。“文化銀行”實行5個工作日放款,配備50人專業化團隊,給予文化創意企業的專屬額度高達500億元。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文化銀行”在深圳啟動。

文化創新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持。深圳是較早探索“文化+金融”模式的城市之一。近年來,深圳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然而,中小微文化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制約著企業的發展。

作為“2020方案”重點項目,文化銀行將如何破解融資難題?

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副行長楊辛介紹,文化銀行將為文化企業開通專屬綠色金融通道,提供定製化專享優惠——初創期文創企業,可選擇“雲快貸”等產品,通過抵押貸款,獲得隨借隨還,每月付息,到期還本的普惠產品;成長期企業,可選擇“見保即貸”“文創商會貸”等產品,通過自有資產、專利產品、著作權等靈活匹配實現“輸血”;上市(擬上市)企業,則可採取併購基金、股權投資基金、股票質押等,充分釋放能量。

顯然,文化銀行的設立,為文化企業搭建了優質金融服務平臺,為企業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深圳市委六屆十次全會提出,要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率先突破、做得更好。走在最前列,離不開文化創意產業的有力支撐。

深圳文化創意產業,以質量型內涵式發展為目標,以“文化+”為路徑,以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為抓手,以文博會、深圳文交所、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等國家級平臺為載體,形成了文化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和服務市場相互銜接、產業鏈條較為完整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實現了產業跨越式發展。

今年5月舉行的第十四屆文博會,精彩詮釋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繁榮的巨大動能。文博會所構建的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運營機制,有力促進了中外文化要素資源的聚合,帶來了文化產業領域的最新技術和精妙創意,擴大了文化開放和文化貿易。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文博會現場。讀特記者 李忠 攝

文博會,是文化交流的舞臺。文博會擔當國家級展會使命,深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在展示與推介中,國外優質企業進一步瞭解了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和觀眾零距離接觸到海外文化產品和機構,在消除文化貿易壁壘、拓展合作領域、完善國際文化交流合作機制等方面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本屆文博會“一帶一路?國際館”共有40個國家和地區參展。西班牙畫商卡洛斯首次參加文博會,他帶來的西班牙畫家的作品贏得很多采購商的青睞。他說,“文博會是我們瞭解中華文化的一扇窗,在這裡既能看到中國古老的文化,也能看到最新的高科技,明年文博會我還要來。”

文博會,是文化創新的舞臺。文博會對“文化+”新業態的突出展示,推動“文化+”模式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深圳青少年生肖郵票創意設計大賽優秀作品展。讀特記者 何龍 攝

“文化+”,有力驅動了深圳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旅遊”等跨界融合新型文化業態,催生了一批骨幹文化企業。騰訊進入世界500強企業行列,華僑城集團和華強方特文化科技集團入選2018年全國文化企業30強,雅昌集團、大芬村等13家企業和園區被評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深圳設計周暨深圳環球設計大獎”、“中國設計大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深圳創意設計新銳獎”、“創意十二月”等一系列不同層面的創意設計活動,擦亮了“深圳設計”品牌……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設計周主題展。讀特記者 胡蕾 攝

目前,深圳擁有文化創意企業近5萬家,從業人員超過90萬人,規模以上企業3000多家,境內外上市企業40多家。2017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243.95億元,增長14.5%,佔GDP的比重達10%,位居國內城市第一方陣,已成為深圳的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帶動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

改革,激發深圳文化精氣神

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

時代的華章,總是在新的奮鬥裡書寫

改革創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亦是深圳文化發展源源不竭的動力

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思路

振奮的姿態、實幹的步履

深圳在文化創新發展的道路上

正不斷開拓進取

革故鼎新、勵精圖治

在新時代有新擔當、新作為

努力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

和國際文化創意先鋒城市

描繪更為美好的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