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第六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

会议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第六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

2018年9月15日至16日,第六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中东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中国中东学会和英国牛津大学中东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和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西亚研究中心协办。9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对本届论坛部分参会代表的观点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

加快发展 促进中东地区安全

9月15日,第六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暨“中东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中东地区的安全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合理发展模式缺位

法国KEDGE商学院地缘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叶海亚·祖必和(Yahia Zoubir)认为,当前中东地区不仅面临传统安全威胁,还面临其他多种类型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事关中东国家政府的角色,但是目前却容易被忽视。中东安全问题的长期存在,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该地区缺少合理的发展模式。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中东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也是如此。

谈到怎样理解中东地区局势时,欧洲中东学会副会长、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名誉教授蒂姆·尼布洛克(Tim Niblock)表示,安全与发展是中东地区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理解中东地区局势非常重要。

在尼布洛克看来,中东地区目前的安全形势严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充分、不平衡甚至是扭曲的发展,加剧了中东人民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合理的发展模式导致中东地区的少部分人群比以往富裕,但大多数人却变得更为贫穷。

祖必和提出,目前中东地区动荡不安、安全局势严峻和部分人口被边缘化已既成事实。对此,唯有发展才能遏制极端化和阻止冲突,并为中东人民带来安全感。

中东治理亟待改革

谈到“阿拉伯之春”时,尼布洛克表示,有的中东国家在“阿拉伯之春”之后陷入了乱局和困局,有的国家虽然在表面上政局变化不大,但是实际上在逐步进行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比如,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了治理方式和内容的转变,在一些社会领域进行了改革。

但在祖必和看来,当前部分中东国家的改革不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而仅仅是为了巩固政权,其改革措施徒具形式,有名无实。长此以往,中东地区难以实现真正的安全稳定。

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国际关系高级研究员亚当·罗伯茨(Adam Roberts)教授认为,中东的发展问题不能都归因于教派冲突和一些国家之间的矛盾。如果仅聚焦于上述问题而不考虑中东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对于安全的诉求,就无法真正解决中东的现实发展问题。

期待中国参与地区治理

中国和中东国家之间具有悠久而良好的合作传统。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表示,万隆会议的召开掀起了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第一次建交高潮。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中东国家尤其是阿拉伯国家也给予了中国大力支持。中国的中东政策具有以下特点:坚持不干涉内政和尊重国家主权、不谋求主导和控制地区局势、坚持多边主义和发挥联合国作用、坚持对话协商、主张从发展的角度破解中东困局、注重综合治理和标本兼治。中国的中东政策符合中东地区的客观发展形势,有利于中国与中东国家在未来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

牛津大学中东中心主任尤金·罗根(Eugene Rogan)认为,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在中东地区并无殖民侵略的历史。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可以为中东地区治理和发展提供更多思路,不仅在经济发展领域提供中国方案,而且可以在其他领域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对此,罗伯茨提出,域外国家在参与中东国家发展与治理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关注中东地区的复杂性,又要加深对具体国家的了解。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建表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外交实践对于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中东地区应以发展促进安全,中国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未来,中国会在地区治理和发展领域更多地与中东国家进行合作。

伊拉克战略研究小组(Iraq Group for Strategic Studies)主任瓦蒂克·阿尔哈西米(Watheq Al-Hashimi)对记者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注重经济上的合作与发展,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干涉相关国家内政,是为了结交真正的朋友。目前,在伊拉克可以看到许多中国公司。中东国家希望中国在这一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解决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问题。他认为,未来中国能够在叙利亚问题、巴勒斯坦问题和伊拉克重建方面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

此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中国中东学会、英国牛津大学中东中心主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西亚研究中心协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