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隴檬埡「燈席宴」 一擺就是300年

仪陇檬垭“灯席宴” 一摆就是300年

舞龍表演傳承至今

在儀隴縣境內西北部,距新縣城65公里處有一個小鎮———檬埡鄉,其面積18.9平方公里,地處大巴山系末端,民風淳樸,景色宜人。由於小鎮毗鄰巴中,早在明代末年,檬埡就當仁不讓地成為儀隴西北角重要的邊貿集市, 熙熙攘攘、 商賈雲集……其實,這裡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黃葛樹 經歷雷劈安然無恙

“小時候,聽老一輩講,常有巴中境內的生意人來這裡這做買賣。有耍猴戲的、有擔挑子賣小玩具的、有拿土特產來換大米的……” 從小生活在檬埡老街的65歲老人張德金向記者講述了檬埡過去的故事。

據說,如今檬埡場鎮的形成歸功於一個道士。在距離場鎮約3公里處,有個叫檬子埡的村民聚居點,是檬埡最早的雛形。“最初只有10餘戶人家和零星的幾家店鋪, 供過往的路人歇腳。”張德金回憶說,傳聞有一天來了一個路過歇腳的道士,在喝茶解渴之餘,向當地人說道:“離此地向北約2.5公里處,有一棵百年黃葛樹,那裡風水俱佳。”此話很快在當地傳開,不久,大黃葛樹附近建起了關帝廟、禹王樓、財神樓等。陸陸續續,周邊又搬遷來了大量居民,場鎮逐漸熱鬧起來。

在老街盡頭,記者找到了那棵黃葛樹,它足足有5層樓房那麼高,樹幹粗壯,要3個成年人合圍才能將其抱住,經歷了數百年的風吹雨打, 仍然枝繁葉茂,守護著這一方百姓。

“10多年前,這棵樹經歷了雷劈、病蟲害,樹枝枯萎了,都以為活不了,結果越長越茂盛。”從小就住在黃葛樹旁的石先生連連稱讚, 這棵黃葛樹有點“神”,樹幹樹枝好多地方都空了,還長這麼茂盛,生命力太強了。

就像街口的老樹,檬埡的過往亦是如此,經歷數百年風雨,愈發繁盛。

這片土地曾經被張獻忠的鐵騎踩踏,剎那間深陷死寂;也曾經成為湖廣填川者棲身的家園,繁華興盛。歷史的車輪一邊碾壓著這個小鎮,又一邊給它帶來了新生。

龍之舞 數百年薪火傳承至今

尤為讓人慶幸的是,300多年前,湖廣填川者不僅帶來了檬埡原本沒有的紅薯、玉米、南瓜、土豆、洋白菜、四季豆等農作物種子,還帶來了菸草、柑橘、甘蔗、柚子、黃麻等經濟作物種子。不僅如此,他們還帶來了一種娛樂性特別強的文化,這就是舞龍。

“檬埡鄉正月十五舞龍的習俗起於清初,當時災害連連,群眾舞龍燒花,除魔祈福。” 已過耄耋之年的魏保生大爺曾是當地的舞龍者,他足足舞了60多年的龍。

檬埡地處高山,十年九旱,在清朝的歷史長河中,一群身懷舞龍技藝、客居而來的拓荒者,一定會在一些特殊的節慶、時令舞龍,祈禱風調雨順、倉滿殷實。到清末,檬埡已是儀隴著名的舞龍之鄉,形成了“七八歲孩子玩草龍,十五六歲少年耍小龍,青年壯年舞大龍”的盛景。

“我舞了大半輩子的龍,而且還舞的是龍頭。”魏保生談及自己的舞龍經歷,有一種說不出的自豪。他回憶說,每當夜幕降臨,舞龍就開始了,從上街頭舞到下街尾,最後集聚在菜市場旁邊的廣場上,等待著觀看舞龍燒花表演。七八里遠的鄉親,都會早早的吃了晚飯,成群結隊地到街上來看熱鬧,把整條街圍得水洩不通。“隨著密集的鞭炮聲響起, 舞龍者雙手高舉龍身,快速地舞動著,人們在旁邊的不斷地燒煙花,把焰火衝向龍身和舞龍者,以此凸顯熱鬧喜慶,意寓日子紅紅火火。”

當談及檬埡舞龍的未來時,這位老藝人反倒有些感慨:“現在的年輕人吶,好多不願學這門技術,大都等不到正月十五就出門打工了,他們對這沒多大興趣……可惜我們老了,舞不動了喲……” 談到此,魏保生的眼神有些暗淡,但很快又清亮起來:“前幾年,縣文化館的幹部來過,說我們檬埡的龍被列入了‘非遺’,他說的那些我也不太懂, 但他們來過問,說明國家還是關心這事的……我就不信,傳承了300多年的好東西,會在我們手裡斷了根。”

燈席宴 既慶豐收又促和諧

在檬埡,與舞龍文化相連的是壩壩宴習俗,當地人叫“燈席宴”或者“吃燈席”。

舞龍燒花結束後,住在場鎮的家家戶戶都把桌子、板凳搬到街上,從上街口的老糧站壩子到下街口的衛生院廣場,一席接著一席,順街而搭,有的積聚在某個寬闊的壩子。

“路燈通夜不關,加上沿街各戶高掛的大紅燈籠, 整個街道燈火通明。”魏保生回憶說,“一條街的鄰居就是一家人,大家圍桌而坐,各種臘菜、涼菜、燉菜一一上桌,舉杯同慶。酒過三巡,還要互相串臺, 相互敬酒,相互祝福。”近幾年,菜品更豐富了,有的家庭還端上了乾鍋、湯鍋之類的,來看舞龍燒花的遊客也可到各家各戶串臺、喝酒,評說哪一家的菜更美味。

紅紅的燈籠下,美酒佳餚香氣撲鼻,鄰里關係融洽和睦。

“我們小時候一年到頭最盼的就是元宵節,有看的、有吃的、還有好耍的。”剛過不惑之年的徐斌談及元宵節的習俗時說,成年後一直在外打工,年味越來越淡了。這幾年,我一定要等到元宵節吃了燈席,與親友聯絡了感情才出門,這樣的民俗文化,值得去體驗、去珍惜、去傳承。

“以往,家家戶戶將酒席擺在大街上, 為了邀親朋好友舉杯同慶豐收。” 魏保生老人介紹說,“清初時,該鄉物質條件落後,每到豐收之時,你家出個菜,我家出個湯,大家聚在一起,熱鬧慶祝一下,順便改善一下伙食。隨著時代進步,物質生活的改善,‘吃燈席’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由最初的慶豐收逐漸演繹成聯誼聚餐,旨在增進鄰里感情,促進社會和諧。去年我家孫子、重孫都回來了,還邀請了一些客人, 一共坐了滿滿三桌,熱鬧得很。”老人自豪之情溢於言表,他說,現在很多家庭都借吃燈席的機會家庭團圓,並招待重要客人,家裡客人越多,人緣越好,往往就感覺越有面子。

“‘吃燈席’是圖熱鬧喜慶、有意義的優良傳統習俗。”魏保生感慨地說,現在隨著社會的變遷,很多年輕人觀念也變了, 他們更喜歡去大酒店、 高檔餐廳招待客人。“那些地方哪有‘吃燈席’有檔次哦!”

“無論是舞龍燈,還是‘吃燈席’,檬埡的這種民俗文化都值得去珍惜、去傳承。”檬埡場鎮社區黨支部書記石建華告訴記者,每年元宵節,社區都會配合當地政府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希望將這種寶貴的遺產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前不久,鎮上有一場燈席,儘管夜已深,“吃燈席” 的群眾依然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久久不願散場。“燈席往往要吃到深夜12點。” 在現場的魏大爺告訴記者,舞龍燒花、敬酒吃菜的時間持續得越長, 幸福就會越長久。(記者 張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