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有地方爲侵占自然保護區「開綠燈」

有的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守法意識淡薄,知法違法,在整改過程中,弄虛作假、敷衍整改、表面整改

新京報訊(記者鄧琦)生態環境部昨日發佈的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顯示,近五年,受到工礦建設、資源開發、城鎮和農田擴張等影響,全國生態環境依然脆弱,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保護與發展矛盾依然突出。

局部區域生態退化等問題嚴重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介紹,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0-2015年)調查評估是生態環境部與中國科學院聯合開展的一項重大生態國情調查評估工作。

調查評估得出主要結論為,近五年,全國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但受到工礦建設、資源開發、城鎮和農田擴張等影響,生態空間被大量擠佔、自然岸線和濱海溼地持續減少,局部區域生態退化等問題嚴重。全國生態環境依然脆弱,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保護與發展矛盾依然突出。

重點區域將不定期開展調查評估

其提出加強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與監管的對策建議。包括加快推動由單純擴大生態空間面積數量向擴大生態空間面積與提升質量功能並重轉變;加快推動由單要素生態建設向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性保護和修復轉變;加快推動由單一行政管制向土地、財稅、金融及法律綜合調控轉變。

下一步將與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相銜接,全國範圍內每五年開展一次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地每半年或一年開展一次;重點區域將不定期開展調查評估。

有地方政府對自然保護區重視不夠

此外,“綠盾2018”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開展以來,關停取締違法企業1800多家。

對自然保護區違規開發建設問題頻發的原因,崔書紅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認識不深入,重視程度不夠。還有的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守法意識淡薄,知法違法,依然為侵佔自然保護區的開發建設活動“開綠燈”;有的缺乏擔當,不敢較真碰硬,甚至在整改過程中,弄虛作假、敷衍整改、表面整改。

崔書紅說,生態環境部將督促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層層壓實責任。要依法依紀追究有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並責成造成生態破壞的相關責任主體開展生態修復。相關情況會適時向社會公開。

■追訪

京津冀水資源短缺制約區域生態安全

據介紹,在京津冀地區,存在著水資源量短缺嚴重製約區域生態安全,河流斷流和溼地萎縮依舊突出的問題。調查評估結果表明,京津冀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9。自2000年以來,除個別年份(2012年)因水資源總量較為豐沛外,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均超過100%,遠超國際通用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安全界限。全年存在斷流現象的河流比例約為70%。永定河、潮白河等主要河渠存在全年斷流現象。

京津冀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汛期均有乾涸河道分佈,保定、張家口等地乾涸河道長度均超過300公里。白洋淀、七里海等溼地萎縮,長期依靠生態補水維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