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黃田村—一冊黃田村人族譜,讓多少陳姓粵人尋回了根

01黃田陳姓淵源

俗諺有“天下李,廣東陳”,廣府陳氏,是廣府民系的大支之一。宋末至明初入粵的陳姓,其遷入路徑主要有二:一系留居南雄珠璣巷一帶一段時間後再徙各地;二系自閩直接入粵。自南雄遷出的主要有各支系中,陳積中支系為大系。

陳積中是江西省泰和縣柳溪古井巷人,娶歐陽氏,生三子:軾、軧、(三子佚載)。三房子孫遍佈贛、粵、桂大地。據黃田村陳氏家譜記載,公元1023年,陳軧奉詔同哥哥一道從珠璣巷入粵。

「一村一史」·黃田村—一冊黃田村人族譜,讓多少陳姓粵人尋回了根

陳軧(1004-1065年),字彥約,號八府君,宋真宗時(998-1022年)任南雄府保昌縣尉,曾講學保昌,德高望重,人們敬稱他“保昌尉”,因又號保昌公。後任保昌縣尉(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局長)。娶妻曾氏,生三子:晦叔、宏叔、華叔,續吳氏,生四子:世寧、世清、世昌、世盛。後華叔改名世華,

陳軧任滿後,仰慕嶺南風光,要攜妻兒留粵,妻曾氏不願,遂帶長子晦叔與次子宏叔迴歸江西泰和守護宗祀。陳軧則攜繼配增城吳氏和子往廣東番禺等地遊覽,發現番禺鳳翔(今楓下村屬地內)風土淳樸,於是安家落戶,故為鳳翔陳氏始祖。

後葬於鳳翔社,為緬懷先人,陳的後人為他修建了陳公墓。墓地名為“鶴頂紅墓”。歷經數百年,現存完好。

後陳軧七子陳世盛,徙居黃田,娶吳氏,生二子:合、吉。乃黃田村陳姓始祖。

02黃田村族譜—開枝散葉,有根可尋

黃田建村史近千年,村中以陳姓居多,仍然保存著完整的建於宋代的陳氏宗祠三座、各類古屋數百座,每年都有廣東各地的陳姓家族前來祭拜祖先。

九龍鎮黃田村保存著一份非常珍貴的族譜。這份族譜歷史久遠、記錄完整,雖然經歷了歷史變遷、戰亂紛爭、“文化大革命”的洗劫,但仍能保存下來。

這本族譜名叫《江西柳溪陳氏譜源》,重修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仲秋,距今已有327年曆史,由於紙質變壞,已難以翻閱。書中記載,《江西柳溪陳氏譜源》是由邦祥、善治、善晉等31人參與重修的。

翻開族譜的首頁,是孫百齡的柳溪陳氏譜圖舊序,敘述了陳氏的起源,接著看到文天祥於1273年為泰和柳溪陳氏寫的譜序。族譜裡面主要記載的人物是陳軝公(1004~1065),字彥約,號八府君,江西省泰和縣柳溪古井巷人,是陳氏第一百一十五世。在族譜中有“保昌公像”和“曾太孺人像”。

「一村一史」·黃田村—一冊黃田村人族譜,讓多少陳姓粵人尋回了根

孫百齡的柳溪陳氏譜

據說自宋、元、明以來,歷經900多年各房譜源均有記載五子分房。由陳公開枝散葉繁衍下來的,在廣東省內廣有分佈,如龍門的官田,清遠的官莊、良塘,從化的長江,番禺的大嶺,南海的沙湧,增城的下基、木棉,白雲的良田、湴湖,黃埔區的九龍,東莞的漳澎、鳳湧等。現在廣東省各地的陳姓家族都有自己的族譜,而黃田村現所保存的族譜可能是九龍鎮唯一能體現康熙二十二年重修的《江西柳溪陳氏譜源》內容的總譜。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香港企業家,東莞麻涌漳澎村鳳翔派後人陳冠傑捐資二千多萬元建成“彥約陳公祠”,於2011年1月9日舉行落成慶典。當日,兩省軝公後裔代表雲集漳澎,到場人數達一萬五千之眾,盛況空前,光宗耀祖鳳翔派族人。

「一村一史」·黃田村—一冊黃田村人族譜,讓多少陳姓粵人尋回了根

03“保譜”—保全的是一冊紙外的家族榮辱

為了保存祖先遺留的族譜,當中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保譜”故事。解放前黃田村村民陳榮中負責保管《江西柳溪陳氏譜源》,解放後由他的兒子陳伯雄保管。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破四舊”運動中,成千上萬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譜被當作四舊“搞宗派”的東西燒掉了。當時傳說,同一版本的陳氏族譜在九佛地區有三本,另兩本遭到清理。

“文化大革命”期間 ,“造反派”要黃田村村民交出這本陳氏族譜。為了把族譜保存下來,黃田村村民想盡辦法。團結一致,守口如瓶,異口同聲說已把族譜燒了。當時“造反派”不相信族譜被燒掉,分別把村中的三個懷疑對象拿來批鬥,這三人是陳銳全、陳鑑文和陸少玲。陸少玲雖不姓陳,但其已不在人世的丈夫是村裡有點名氣的人物,也列為懷疑對象。這三人被視為“反革命”戴高帽批鬥,但始終堅忍不屈,守口如瓶。

直到十年前,陳榮中去世後,《江西柳溪陳氏譜源》交其兒子保管後,該族譜才得以正式亮相併公開使用。十年內,番禺和九佛等地村民尋祖常來翻閱該族譜,累計翻閱不下幾百次。現在見到的這本族譜已是破爛不堪。為了保管好這本珍貴的族譜,保管者用塑料袋包好並長期放在冰箱中。

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重修了另一本陳氏族譜,這是在《江西柳溪陳氏譜源》原有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房氏族譜,只記載了九佛地區的陳氏宗親的繁衍情況。與總譜相比,由於時間不長,保存完好,前十頁與總譜內容相同,可以彌補總譜前十頁因黴爛丟失的不足。

「一村一史」·黃田村—一冊黃田村人族譜,讓多少陳姓粵人尋回了根

黃田村人冒著生命危險保下的族譜,保下的不止是自身後輩子孫用來尋根問祖的一冊歷史,更是聯繫千千萬萬陳姓粵人的一個紐帶。同祖同宗,源流遠,世澤未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