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里养虾,这个地方成了“中国小龙虾养殖第一县”

2003年秋天,监利县福田寺镇种粮大户徐先春第一次喜获丰收,100余亩水稻给他带来了6万元收益。此后,水稻价格始终涨幅不大,他的效益也始终没有增长,让他这100余亩水田成为“种稻不赚,不种亏钱”的“鸡肋”。

2016年,还是这100余亩田,靠着“虾稻共作”,徐先春收获了近30万元的丰厚效益。从6万元到30万元,徐先春找到了致富钥匙。

多年来,农业大县监利粮食产量虽高,农民却富不起来。近年来,全县通过实施虾稻共作新模式,破解了困扰多年的农民增收难题。2016 年,全县小龙虾产量达 9.7 万吨,占全国小龙虾产量的七分之一,占全省的五分之一,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小龙虾养殖第一县”称号。农业大县监利找到了现代农业绿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密码。

增多少 — —

稻田养虾亩平增收3000元

“全国水稻第一县”监利,多年来,陷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不大”的困局。2014年,虾稻共作综合种养新模式在粮食大县扎根,突破了这一发展瓶颈,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清晨5时,虾稻田里,徐先春正带着村民起虾苗、分虾苗、捞水草,忙得不亦乐乎。徐先春的100余亩地属于典型的低湖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成本不低,产量不高,且易水涝,属于典型的“望天收”。

怀着对增产增收的期待,跟随监利县大力推广虾稻共作的大潮,2015年起,徐先春彻底改变了一年一季稻的传统种植,将100余亩田全部用上了新模式。

趁着冬季农闲,投虾苗、育虾,到来年4月捕虾、卖虾,一直到6月中旬,再接着种稻。 “以前,一亩田种水稻一年最多赚1000元。现在,除了水稻,还增加了一季小龙虾,可以多赚3000元。”徐先春说。

被誉为江汉粮仓的监利县,担负着粮食安全的重任。虾稻共作新模式,在不改变农田基本用途的基础上,增加小龙虾养殖,既能保证粮食增产,又保障农民增收。

据测算,监利县虾稻共作模式,一年种一季稻、养一季小龙虾,水稻亩产不低于600公斤,小龙虾亩产不低于100公斤,一般每亩纯收益可达4000元以上。

看到虾稻共作的美好前景,毕业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大学生裴来亮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如今和硕士毕业的妻子回家乡当起了农民。他在自家30亩田里捣腾的是“虾稻共作精养模式”。学生物的大学生种田养虾,让其他农户不得不服。他的稻田小龙虾上市早、个头大、产量高,除了水稻,亩产小龙虾可达300公斤以上。 “以前,单种水稻,一般一亩水稻要用25公斤磷肥、30公斤氮肥、10公斤农药。现在,为了养好虾,不仅要严格控制施肥用药,还有科学控制水温、水质,维护好环境,小龙虾自然就能长得快、长得大。”

小伙子一语道出虾稻共作的秘诀 — —虾与稻和谐共生,以种促养,以养促种,实现增产增收。

虾稻共作还在监利催生出一批职业农民,成为增收主力军。

在新沟镇,农户王以华是福娃集团3万亩稻虾共作种养基地的养虾工人。 “工资、加班费、超产奖励,去年光在福娃打工的收入就有5万元,再加上家里人种地的收入,是以前的3倍。”在福娃产业链上,和他一样的职业农民约达3万人。

种什么 — —

紧盯市场挖出38万亩虾稻田

买吃龙虾去哪里?量大质优在监利。5月24日至26日,荆州市第二届荆楚味道福娃小龙虾节暨现代农业成果展将在监利县举办,诚邀全国客商、游客前来吃龙虾、购龙虾。监利的底气何在?

作为“中国小龙虾养殖第一县”,2016年,监利县小龙虾总产量达9.72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七分之一,占全省总量的五分之一。监利小龙虾成为全国各地餐桌上的“宠儿”,覆盖国内90%的大中型城市。

3月中旬以来,每天凌晨3点,位于新沟镇的福娃集团龙庆湖小龙虾交易中心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刚从种养基地捕起的小龙虾打包、装车、发货,虾来了一框框,车发出一趟趟,一直忙到早上9点多。 “今年小龙虾上市早,还没到销售旺季,却已供不应求。”福娃集团副总经理方冰说,福娃龙庆湖牌小龙虾已叫响市场,年年旺销。

2013年,做了20多年的米文章,福娃集团转型发展,跨界养殖小龙虾。当年流转土地671亩,2014年扩大到3000亩,2015年增至1万亩。目前,低调摸索3年来,福娃已建成3万亩稻虾共育种养基地,年产值达1.5亿元。

“南京、上海等地的很多客商,就住在镇上等虾子,收获一批,拉走一批。”方冰坦言,福娃小龙虾热销,得益于越来越热的消费需求。

2014年,紧盯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监利县开始因势利导,大力发展虾稻共作。

那年秋天,县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新开发连片500亩以上的标准化回形沟的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县财政按每亩50元标准给予以奖代补。”监利县水产局局长何龙烈说,从最初全年奖补资金实际额度不超过160万元,到2015年提高到300万元,去年,再提高到500万元。同时,县政府还筹资1000余万元改善稻田综合种养主产区的水源环境,全面清除大小沟渠杂草。

此外,监利县制定了统一的虾稻田标准,加强技术培训,引导农户科学种养,实现最大亩产效益。

2014年以前,全县稻田综合种养只有6万亩。2016年,虾稻田面积再增16万亩,突破38万亩。今年预计将超过50万亩。据估算,监利县适宜开发为小龙虾养殖的稻田在150万亩。

有专家预测,全国小龙虾市场容纳量约为 200 万吨。目前,全国总产量不到这一数据的三分之一,三五年内,市场不会出现饱和。

通过小龙虾产业,监利县既让农户实现了增收,又精准对接了消费诉求,实现了种养户和消费者的“皆大欢喜”。

怎么种 — —

稻田综合套养探路现代农业

行走在监利县田垄上,随处可见错落有致、方方正正的回形池,中间是等待插秧的水田,四周回字沟是小龙虾栖息地。虾稻田里出产的小龙虾和稻谷,都能达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

47岁的徐先春种了一辈子水稻,从没想过,一亩水田可以同时既种稻又养小龙虾,更没想到,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生产方式能够融洽结合、互相滋养,产生出“1加1大于2”的综合效益。

“想养虾,种水稻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撒化肥、喷农药,必须少用或者不用农药化肥,维持适合小龙虾生长的生态环境。”在徐先春看来,虾稻共作的关键在于“要想养好虾必须先种好稻”,小龙虾排泄物又直接进入地里,滋养稻谷。

虾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为虾“供饵、遮阴、避害”。种养结合的模式下,徐先春收获了有机稻、清水虾,还见证了稻田生态环境的变化, “杜绝了化肥农药,好多年没见过的野生黄鳝、财鱼、家鱼又在田里出现了,随时下网都能捕到。”

尝到了虾稻共作甜头的徐先春,今年,又流转了800亩地,探索综合套养新模式。老徐打算在稻田养家鱼、养泥鳅、养青蛙、养鸭,既搞种养,还要搞休闲、观光农业,既生产销售有机农产品,又让消费者亲身感受生态田园。

打破对传统农业的依赖,走“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的路子,从供给侧发力,朝结构性聚焦,向改革要效益。在监利,众多徐先春从虾稻共作中,找到了“怎么种”的答案。

虾稻共作新的种养模式,改变的不仅是生产方式,还在监利县构建起一条小龙虾产业链。该县年加工小龙虾逾7万吨,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产加销“一条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