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岳飞要迎回徽、钦二帝,宋高宗无奈杀岳飞?借口!

宋高宗作主谋,秦桧为帮凶,二人合谋杀害岳飞的结果就是自毁长城,本来就将星寥落的南宋,从此又少一员得力的抗金名将。

虽然后人为宋高宗赵构找了千般理由,宋高宗是如何无奈,岳飞又是如何犯忌讳,不听指挥,非杀不可,然而从当时的大局来看,种种理由都显得有些牵强,宋高宗杀害岳飞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其内心的怯懦。

因为岳飞要迎回徽、钦二帝,宋高宗无奈杀岳飞?借口!

《精忠岳飞》剧照

1、岳飞要直捣黄龙,威胁赵构皇位?

若真直捣黄龙时,且不说徽钦二帝此时是否还苟延性命于人间,退一步说,即便岳飞真的迎回了徽宗、钦宗两位活生生的人,怎么就能保证诸位大臣和武将一律都拥戴徽宗或者钦宗复位,而要将赵构从皇位上拉下来呢?

类似的例子并不是没有:

战国时期,赵家的先辈赵武灵王赵雍也曾经将赵国托付给儿子惠文王,自称主父,全身心投入对外战争,在相继平定娄烦,林胡,灭中山国之后,赵武灵王试图扶植公子章成王,并借机收回惠文王的权利,重新掌权。后来的结果是,赵惠文王在这场斗争中,通过沙丘宫变,饿死赵武灵王。这场较量中,惠文王能够获胜,其离不开身边肥义等人的帮助。而在此之前,赵武灵王在国内的威信无人能及,肥义等人更是赵武灵王的忠臣义士。

再来说唐朝,唐高祖李渊从晋阳(今太原)起兵,经过多年鏖战,最终统一天下。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不得不立其为太子,不久之后禅位给李世民。这次甚至不是李渊自愿的,而是在赤裸裸的强行逼迫中不得不对权力做出妥协。然而之后李世民的皇位不一样坐的稳稳的吗。

试问,徽、钦二帝相比于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和起兵反隋的唐高祖,能力如何?靖康之耻后,徽、钦二帝相比于赵武灵王和唐高祖,其在国内的威信如何?甚至不说他们两位能力非凡的君主,即便相比于赵构,徽、钦二帝的能力和威望也未必能与之向抗吧。

得人心者得天下,若赵构真能北上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到时候凭着军功和威望,何愁天下无人扶持于他,无将拥护于他?届时,徽、钦二帝所有的,无非是伦理纲常做筹码,但是赵构拥有的是什么?猛将如岳飞,韩世忠等人都是极其渴望建功立业的将才,为了成就更大的功业,到底该拥护何人为帝,他们不会不明白。

因为岳飞要迎回徽、钦二帝,宋高宗无奈杀岳飞?借口!

岳飞《满江红》

2、岳飞不听指挥,有谋反之嫌?

宋高宗确实连发12道金牌,才将岳飞召回来,如果这因此而猜忌甚至是嫌弃岳飞,还说得过去,但倘若以此就要对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动杀念,则是有些过头了。

自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屡见不鲜,何况岳飞此时正处于抗金节节胜利的大好关头,从一名将领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想,他如何愿意就此放弃到手的成果,功亏一篑?岳飞若真有反心,何必等到抗金胜利,全国齐心上下一盘棋之后再进行谋反活动,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岳家军只受岳飞节制,他完全可以趁着南宋小朝廷立足未稳之时先与先行谋反,等内部平定后在全心全意对付北方的金人。

3、君暗臣强,埋下祸根

自古明君若遇强臣,则天下可定,大功可成。如汉武遇霍去病、卫青;楚庄王得孙叔敖;魏文侯得李悝,吴起等皆是例证。但倘若君暗臣强,要么天下易主,如司马氏与曹魏,宋太祖与后周;要么则是有才能的强臣难以得到重用,逐步埋没,碌碌无为,这样的例子宋朝实在太多,而此种情况下,庸碌的君主身边必有小人相随。

相比于徽、钦二帝,宋高宗还算过得去,但是要相比于岳飞,宗泽等强臣,宋高宗的才能就显得黯淡了。一句话,以宋高宗的才能和胸襟,他驾驭不了这样的臣子。汉武帝求贤诏上曾说:“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言外之意,不论怎样的臣子,都有驾驭其的方法。但对于宋高宗而言,即便天赐如此忠臣良将,他却没法驾驭。

宋高宗内心,太渴望和平了,不过他渴望的不是打败敌人而得到的和平,而是乞和,求和。“求和”二字就像一株大树,在他心中深深扎根,怎么都拔不掉。这也可能与他过去的经历有关,金人南下,靖康之耻时,赵构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也未曾见他主动站出来,振臂一呼,号召天下有识之士聚起来与金人决一死战,倒是形势所逼,半推半就地作了皇帝。赵构想必见识了金人的兵锋,从此吓破了胆。即便岳飞,韩世忠等人前线的次次胜利,也难以抚平他内心的那种恐惧感。他不敢与金人作战,害怕因此招致金人报复,失掉江山;也没那个自信迎回徽、钦二帝,害怕群臣发难,将他从皇位上拉下来。

而脾气桀骜但又带点愚忠的岳飞,就在高宗这样的病态心态中,也是在自己背负着“精忠报国”这种高尚理想的压力下,一步步走向绝境,到死都未曾生过反心,只留下了一句“天日昭昭”!

因为岳飞要迎回徽、钦二帝,宋高宗无奈杀岳飞?借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