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創作入手(三

【盆景入門】盆景創作入手(三)——巧奇佈局,小中見大

盆景創作入手(三

一是利用散點透視原理,增加層次。所謂散點透視,就是在許多不同的點上透視景物,好像山下望峨嵋,只見一重山,不能重重見到,更不見丘墼溪谷。又如,要表現"惟見長江天際流"這種意境,可布成此岸群山須低排,彼岸高山須峭拔,這樣就能使觀賞者產生水域遼闊深遠、望不到盡頭的感覺,這稗造型雖然與近大遠小的一點透視原理不同,但產生的效果是一樣?所以,在佈局時,要把散點透視,即"以大觀小"所見萬疊雲山的層次,應用"縮龍成寸"的手法表明出來,即把有限的咫尺空間分成若干等級,就能取得擴大景深、層次豐富的效果在觀賞盆景時,由於平視風景的感染力,使人感到水有萬里遙;由於仰視風景的感染力,使人感到比有千仞之高。創作者觀察真山真水,在創作盆景時要利用散點透視原理。因觀賞者在欣賞盆景時又總是在某一點觀賞的,所以創作時還必須結合考慮一點透視的觀賞效果。因此,創作盆景,除要遵循上述原理外,在垂直高度和水平方向的不同層次上,也要作相應的處理。山石紋理,近宜細膩,遠宜概括;下官清晰,上宜模糊;近樹宜大,遠樹宜小,甚至乾脆用青苔表示遠山森林。最遠最高之景,連青苔也不用了。遠景近景,近出近比的線條輪廓不要相同。盆景常作三層,如外一層是橫,中一層必多豎,內一層又當用橫。這就是盆景佈局的"遠中近三重法"。百人有做山"起腳宜小","高山莫種作樹"的忌諱。王維在《山水決·山水論》中所述的"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又是對平運風景感染力的生動寫照。

盆景創作入手(三

二是注重比例、對比與烘托。盆景要能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須注意盆中物、色的恰當比例,應用對比烘托手法,這是很重要的。"丈出尺樹,寸馬分人。"說的就是大小尺度的大致比例關係;"鳥鳴山更幽,蟬嗓林愈靜",講的是以鬧求靜的烘托手法。一切事物都是在比較中實行鑑別的。高低大小、欹直、明暗、濃淡、疏密、動靜等,都是因比鉸而存在的。地球上萬事萬物都連同地球,以同等速度運動,沒有靜物作參照,就無法鑑別。中國畫中多用參照物作對比,運用對此,是盆景取得小中見大藝術效果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有:

1、以低山烘托高山之峭拔;

2、以極小的老態樹木烘托高山之雄用;

3、以極小的橋亭、樓臺、舟楫、人物等點綴物作比例尺度,烘托水域之遼闊浩瀚,群山之逶迤磅礴;

4、以淺盆烘托景物之巍峨壯麗;

5、以疏襯遠。如桂林藝人秦翥翊所創作的"灕江百里圖”,巧妙她,應用了近大遠小,近細膩、遠概括,疏落散點,用文竹代替灕江沿岸的翠竹,用長12米的長淺盆來烘托出灕江清澈的水面、巍峨起伏的群山,把灕江的主要佳景匯聚盆中,因此在藝術效果上職得了好的成就。在應用點綴物(又稱擺件)時,不可過大過繁,不然就會失去比例尺的作用,而流為俗品。佈置重山峻嶺,移天縮地於小盆,如果藏得巧妙,可使觀賞者感到不知山前山後、山左山右有多少,並由此產生聯想。盆景中景的佈置,應是有藏有露,顯隱明白,不僅遠近層次瞭然,而旦趣味無窮;如果能讓藏多於露,趣味則愈濃。藏景,不僅要求在平面上有藏有露,在立體空間上,也應一層之上更有一層,一層之中還有一層。溪縈迴,洞曲折,道路隱現山巒掩映,景深意濃,藝術效果就提高了。國畫中"遠景煙籠,深巖雲鎖",即以煙雲藏景。現在有些假山以噴水霧來取代煙雲,並有悠悠的琴聲,加之比石上竹樹、帆船、橋、亭,相互掩映成為藏景,則其意境就深遠了。

盆景創作入手(三

三是應用特定的景物引起人們的聯想。這是以擴大意境的手法來實現小中見大的效果。如蘇州的拙政園裡有《聽雨軒》,用蕉葉點景,並配以怪石,使人產生如陷其境的感覺。此外,盆景中還用飛瀑表現山外山、盆外景,用水面表現遼闊江天等意境。

總之,盆景雖小,只要手法巧妙,佈局得體,就能收到三寸之峰、當千仞之高,盆長咫尺、體百里之回的藝術效果。(轉自嶺南盆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