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發白
關於蔣介石的用人手段我們都很清楚,蔣介石在用人的時候他一般都會在自己最為親近的浙江人和黃埔軍校軍官、學生中挑選,能力是一方面,但是出身也是一個方面,除了這二者之外,蔣介石的用人也跟他的信任有關。
如果把一個有能力的將領和一個他信任的將領擺在他面前,那他更多時候會選的還是他信任的將領。
第五軍軍長杜聿明
杜聿明並不是浙江人,但他卻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
黃埔軍校前幾期學生和蔣介石的關係都比較密切,因為當時蔣介石大多數重心都放在黃埔軍校上,因此他們就有了很多和蔣介石培養感情的機會。
這個時候杜聿明已經符合了蔣介石的一個用人條件,再加上他非常聽蔣介石的話,所以導致蔣介石極度地信任他。
杜聿明權勢的上升雖然與他的出身以及蔣介石的信任有著不可割捨的聯繫,但是要說他是一個靠關係、靠蔣介石信任上位的無能之輩,這話卻有些說不過去了。
從杜聿明一生的戰績來看,我覺得他可以當之無愧地擔當他的名將身份。
在全面抗戰爆發後,無數的黃埔學生紛紛被蔣介石提拔為了軍隊的高層軍官,分別指揮著各自的軍隊趕赴了抗日各大戰場中。
當時杜聿明就成為了國軍所有軍隊中最為特殊的第五軍軍長,第五軍與其他軍隊不一樣,國軍當時的很多裝備、武器都不是非常精良,與日本人相比整整相差了一個大水平。
而第五軍則是一個特殊,在裝備上來說,第五軍的裝備武器是不比日本人差的。
第五軍是國軍中的第一支全機械化部隊,部隊中裝備著的都是蔣介石按著胸口、強忍著不捨花大錢購買回來的先進武器,在當時那個美式裝備還沒大規模普及的時期來說,第五軍就是蔣介石部下裝備最為精良的部隊。
在杜聿明擔任第五軍軍長的時候,雖然早期蔣介石不怎麼敢讓第五軍上場、怕自己投大價錢打造的第五軍在戰場上打了水漂。
但是在第五軍真正投入戰場的時候,第五軍卻憑藉著強大的武器以及杜聿明過人的指揮能力,在戰場中立下了巨大的功績。
對杜聿明極其服氣的邱清泉
國民黨有很多名將都是出身於杜聿明手下的,這些名將中有鄭洞國、邱清泉、廖湘輝等人,他們都是能力非常卓越的名將。
在這些人中,邱清泉人稱為邱瘋子,他的軍事能力非常高超,因此就造就了他極高的眼界。
曾經有不少將領管轄過他,但是邱清泉對這些人都非常不屑,他覺得以這些人的軍事能力根本沒資格管轄自己。
但是在面對杜聿明的時候,邱清泉卻非常服氣,而能讓這麼一位在軍事方面自視甚高的名將如此服氣,杜聿明又怎麼可能是一個軍事能力平平無奇的人?
杜聿明人生中的汙點與對蔣介石的忠誠
率領遠征軍從緬甸戰場上撤退回國的事情是杜聿明人生中最大的汙點。
當時無數壯士在杜聿明的率領下不僅沒有在異域的戰場上建立太大的功勳,反而在被他帶入野人山之後,被野人山惡劣的自然條件淘汰掉了3萬多名士兵的生命。
當時一共有4萬多名士兵被杜聿明帶入了野人山,最終活著的人只剩下了幾千人,由此可見那一行的悲苦。
現在很多人在說到杜聿明的時候,說的最多的就是這件事情,在說到杜聿明能力的時候,往往也會拿這件事情來否定他的能力。
但實際上這件事情跟杜聿明的能力無關,更多的是與他對蔣介石的忠誠、對蔣介石的聽話有關。
杜聿明有著我們這個年代少有的忠誠,他這種忠一直貫徹在他的大半生中。
在後來他被我軍俘虜的時候,他甚至為了不背叛蔣介石在第一時間選擇了自殺,要不是被強力制止的話,可能他在被俘虜的當時,早就離開了人間。
在被關押的過程中,他也曾數次有自殺的意圖,如果不是被做了長期思想工作的話,他可能到後來都無法改變他對蔣介石的忠誠。
正是在這種忠誠之下,他才會在明知道蔣介石的命令是錯的情況下也要去執行,因此才揹負上了巨大的汙點。
因蔣介石神輔助失去戰機的杜聿明
說到杜聿明的能力,內戰時期他在東北的戰績是不能不談的,當時在林總於四平展開四平保衛戰的時候,國軍的統帥就是杜聿明。
當時國軍在杜聿明的統帥下,直壓得林總打得喘不過氣來,在他的率領攻擊下,我軍被迫退出了四平城、被逼丟棄了很多佔領下來的東北城市,當時我軍甚至一度被趕到了松花江北岸。
林總在巨大的壓力下也甚至動了要把軍隊化實為虛、分散到農村打游擊戰的念頭。
如果不是蔣介石被美國的上將馬歇爾威脅向杜聿明發布了停戰命令,杜聿明也不得不聽從蔣介石的命令停止了攻勢、失去了戰機的話,那接下來鹿死誰手卻是尚未可知的。
從這方面來看,杜聿明的能力是無法否認的,之所以當時他沒有能獲得成功,仍舊是蔣介石的原因。
正是蔣介石的神輔助,杜聿明才會丟失了巨大的戰機。
不過杜聿明這些因為聽話而導致出現的失利蔣介石卻並沒有怪罪他,蔣介石還是明知某些方面的事理的。
起碼他知道杜聿明是因為完全貫徹自己的命令才會導致失利的,因此他不僅不會怪罪杜聿明,反而會因為他的聽話,會越來越重用他,因此才鑄就了杜聿明的一路高升。
在杜聿明被我軍俘獲之後,我軍對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也頗有認可,雖然站在不同的陣營,但是對杜聿明的能力也是肯定的。
所以說實際中的杜聿明並不是一個能力平平無奇之輩,在軍事方面他絕對有著極深造詣,只不過因為對蔣介石太過於忠誠、太過於聽話的原因,所以才會出現了各種敗局,不過要說到他位置的上升,蔣介石看重的反倒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忠誠。
孤客生
1939年12月24日,日軍第5師團笫12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在廣西崑崙關戰役中負傷。25日,在手術時,又遇炮襲,最終斃命。他在23日的日記中寫道:“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中村正雄所稱的這支“比俄國更強的軍隊”正是國民革命軍第5軍。在這支軍隊中,戰將璀璨。榮1師師長鄭洞國,200師師長戴安瀾,新22師師長邱清泉、副師長廖耀湘……,而這支國民黨軍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機械化軍的指揮官便是抗日名將杜聿明中將。
杜聿明是黃埔一期生,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他的確是屢屢被委以重任,他是最早的機械化部隊指揮官,曾任國民黨軍隊裝甲兵團首任團長,第5軍軍長、遠征軍第1路軍副司令長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等職。他身居要職,但決非資質平平,軍旅生涯中的敗績,亦有多重原因,全部由杜聿明背鍋,未免有失公允。
杜聿明是陝西米脂人,1924年與同鄉關麟徵等考入黃埔軍校一期。1927年,四·一二政變發生,當時杜聿明為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兵團第一營第三連中校連長,杜聿明因不支持反蔣,被關禁閉。後杜聿明逃到南京,得到蔣介石接見,被安排為總司令部訓練處校閱委員會中校委員,主任委員為張治中。
蔣下野後,校閱委員會被撤,張治中出國考察,杜聿明賦閒。蔣復職後,張治中任南京中央軍校教育長,杜聿明出任杭州預科大隊第2中隊長,後任新編第1師第2旅參謀、中央軍校七期生中隊長等職。教導2師成立後,張治中出任師長,深受張治中賞識的杜聿明出任中校營長,及中原大戰,杜聿明升至第6團上校團長。
教導2師整編為陸軍第4師後,徐庭瑤出任師長,杜聿明任24團團長。杜聿明治軍嚴明,軍紀良好,深為徐庭瑤倚重。
1931年,徐庭瑤部第12旅在湖北應城被紅軍全殲,旅長張聯華被活捉。徐庭瑤遭到蔣怒斥。1932年,杜聿明率24團攻克霍丘,重創紅軍。徐庭瑤大喜,為杜聿明上報請功,杜聿明晉升少將。不久,徐庭瑤任17軍軍長,杜聿明升任17軍25師73旅旅長,後又升為25師副師長,而25師師長即為同鄉關麟徵。
1933年長城抗戰爆發,關麟徵25師於3月開赴通縣參加抗戰。關麟徵在戰鬥中負傷,副師長杜聿明代理師長職務,指揮作戰。古北口一戰,杜聿明率部與敵激戰三日,重創日軍,堅守陣地40余天。長城抗戰後,杜聿明進入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學習。
杜聿明的老上司徐庭瑤應該說是杜聿明軍旅生涯的貴人。杜聿明早期的升遷都離不開這位老上司的舉薦。長城抗戰後,徐庭瑤去職17軍軍長,赴歐美考察軍隊機械化。回國後組建陸軍交輜學校,蔣任校長,徐任中將教育長。徐舉薦老部下杜聿明任學員隊長,這為日後杜聿明出任裝甲兵團團長打下了基礎。
1937年,交輜學校整合戰車營、裝甲兵汽車隊等組建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出任團長。
淞滬會戰中,杜聿明率裝甲兵團一部在上海匯山碼頭阻擊日軍。在南京保衛戰中,裝甲兵團損失慘重。1938年,裝甲兵團撤至湘潭整訓。國民政府從國外採購裝備配置該團,該團被擴編為第200師,杜聿明為中將師長,邱清泉為副師長,參謀長為廖耀湘。200師在杜聿明的嚴明治下,軍紀嚴明,戰鬥力強悍。
1938年底,200師擴編為新編11軍,軍長為徐庭瑤,杜聿明為副軍長。不久,新11軍被改編為第5軍,徐庭瑤升至38集團軍總司令,杜聿明接任第5軍軍長。第5軍下轄榮1師,師長鄭洞國;200師,師長戴安瀾;新22師,師長邱清泉,虎將如雲。
杜聿明帶領第5軍勤於操練,第5軍的軍事訓練,名列全國第一。在1939年的界首大演習中,時任軍訓部長白崇禧、訓練總監徐庭瑤前往參閱,對第5軍的軍事素質大加讚揚,徐庭瑤慨嘆舉薦杜聿明任第5軍軍長是明智之舉。
在崑崙關戰役中,第5軍擔任主攻任務。杜聿明運用迂迴戰術,率部與敵血戰18天,取得崑崙關大捷。是役,敵中村正雄旅團長斃命,殲滅日軍6000餘人。杜聿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本軍是民眾武力,民眾是本軍父老,本軍勝利就是民眾勝利”。
1942年2月,杜聿明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長官率部入緬。杜聿明的第5軍為中路軍,東、西路軍分別為第6軍和英緬軍,中英軍隊兵分三路抗擊日軍。由於東、西兩路軍均被日軍擊潰,中路軍處於被敵包抄的危險境地。
史迪威等令第5軍、第66軍佈防平漫公路長達300餘公里的戰線,準備發起曼德勒會戰。此舉遭到杜聿明的反對,他認為這樣會分散兵力,被敵各個擊破。但是他的意見並未被史迪威採納。杜聿明不得不奉命放棄棠吉,向曼德勒集結。而日軍乘勢佔據棠吉、臘戍,切斷了集結於曼德勒遠征軍後方。而西路英軍撤退,史迪威、羅卓英逃往印度,杜聿明遵照蔣介石的指令向國內撤退。由於回國路徑已被日軍佔領,第5軍只得步入崇山峻嶺,探尋歸途。所到之處,蚊蚋、螞蟥眾多,官兵多中瘴氣、身染迴歸熱,大量士兵沒有犧牲在戰場上,卻葬身在深山野林中。師長戴安瀾、副師長劉義賓、團長柳樹人等也在戰鬥中負傷殉國。第5軍出征時力約有42000人,戰鬥減員7300人,而死於撤退途中的人數高達14700人。
杜聿明回國後,向蔣請求處分,蔣寬慰道:“此次失利,亦不能怪罪於你,第5軍浴血奮戰,全世界皆知”。蔣隨即擢升杜聿明為第5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總司令。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出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上任後,奪取了葫蘆島、錦州、本溪、四平、長春等多座城市。之後,東北民主聯軍發動攻勢,重創國民黨軍隊。1947年7月,杜聿明回上海養病。
1948年6月,杜聿明任“徐州剿總副司令”。遼瀋戰役發起後,陳誠被打得舊疾復發,回滬治病。衛立煌任“東北剿總司令”。蔣又任命杜聿明為“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前往東北戰場救火。可此時,東北戰場敗局已定,縱杜聿明也迴天無力。
淮海戰役打響後,黃百韜兵團很快在碾莊地區被包圍。剛從東北撤退回來的杜聿明被派往淮海戰場解黃百韜之圍。黃百韜兵團被殲後,黃維兵團增援徐州,在雙堆集被解放軍包圍。杜聿明決定率徐州部隊西撤,以保存實力,然後與黃維兵團夾擊解放軍。當國軍撤退到預定地點時,蔣介石命令杜聿明率部停止前進,解救黃維兵團。杜聿明無奈,回頭解救黃維兵團,30萬大軍在陳官莊被解放軍包圍。淮海戰役,國民黨精銳55萬餘人被殲,杜聿明被俘。
1959年12月,杜聿明被特赦,1961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當年杜聿明被俘時,他的家人被帶往臺灣。他的夫人曹秀清女士1963年轉道美國飛往北京,與分開15年的丈夫團聚。1981年杜聿明因病在京逝世,曹秀清女士曾致信蔣經國,企盼在臺子女能送其父最後一程,但未能如願。
歲月是一條河流
這樣說一個抗日名將,良心真的好受嗎?
杜聿明是黃埔一期畢業生,“黃埔系”的金字招牌的確足以讓他在後來蔣介石得勢的軍界獲得一定的地位,但杜聿明絕不是吃“黃埔系”三個字的老本,自己碌碌無為,乃一介平庸之輩那麼簡單!(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抗日戰爭期間,讓杜聿明聲名鵲起的就是崑崙關大捷。1939年12月中旬開始,杜聿明在崑崙關對日寇採取主動進攻,先是令戴安瀾師攻佔仙女山,在通向崑崙關的公路左側,埋伏的是二百師副師長彭壁生、而邱清泉師麾下的機械化裝備則埋伏在公路兩側。
鄭洞國則從右翼包抄敵人,率先打掉了日寇的指揮部和炮兵陣地,失去了助力的日寇兵力部署陷入混亂,首尾不能兼顧,且失去中樞神經指揮,於12月底,杜聿明率部收復崑崙關。
當然,這是杜聿明在幫助蔣介石除外患方面的能力表現,即使在解內憂方面,杜聿明同樣不遺餘力,深得蔣介石賞識。
1945年4月,身在雲南指揮中國遠征軍的杜聿明接到蔣介石急電,讓他去重慶述職,到了重慶後,蔣介石告訴了杜聿明自己欲解除雲南省政府主席本兼各職的計劃,杜聿明欣然應允。
這一下子就提高了杜聿明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解除龍雲職務的事情非同小可,搞得好杜聿明給龍雲陪葬,一起下臺,搞不好杜聿明背鍋,深思明滅。
而且接觸龍雲的職務牽涉各方利益,與龍雲類似的以地方實力軍閥上位的人不在少數,動龍雲,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如若處理不好,簡直就是在給抗日添堵,蔣介石搞不好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此,只需成功,不許失敗,同事必須周密部署,做到滴水不漏,不節外生枝,點到為止!
當時的軍政部長何應欽提出勸退龍雲,杜聿明也覺得可以一試,這一試就是三個月,時間來到1945年8月,杜聿明再次赴重慶,聽蔣介石面授機宜,要求一個月內完成在雲南的軍事部署,掌控鐵路、公路,防止龍雲外逃。
切斷電話電訊,防止龍雲與外界聯繫,同時進行秘密軍事部署,把除龍雲居所的五華山以外部隊統統監控起來,只留給了龍雲一營警務兵,讓龍雲自己做選擇。
1945年9月底,龍雲同意辭去本兼各職,赴重慶任職,1945年中旬,杜聿明第三次赴重慶,接受因罷免龍雲而帶來的處理不當問題,免去杜聿明本兼各職,以儆效尤!
杜聿明欣然領罰,自知這是蔣介石的雙面手段,以退為進,保護自己的套路。同一天,杜聿明就被任命為東北保安集團軍總司令。
這樣一個能替蔣介石解內憂除外患的人,被委以重任,似乎一點不奇怪吧!
歷史三日談
一
首先要說的是這個題目中有一個錯誤的假設前提,那就是杜聿明能力平平。
杜聿明畢業於黃埔一期,黃埔的前幾期學生應該說都是比較優秀的。因為在當時革命形勢不明朗時,敢到黃埔軍校讀書,並且參加東征和北伐的基本上都是有文化的熱血青年。杜聿明也不例外,他比一般年輕人更多了一份穩重,因為從小他父親在外地教書,他操持家務到16歲,才跟父親到外地去讀書。
能得到蔣介石重用的外省人,沒有幾個笨人。在北伐結束前,杜聿明奉命參加了高桂滋的部隊,進駐北京守護孫中山靈櫬。可想而知,杜聿明深得蔣介石信任的。
本來杜聿明可以借這個機會不用參加北伐戰爭的,可是他聽到北伐的事,就從北京回南方參加北伐,還被孫傳芳的人給關了起來。他還是設法逃到了武漢,參加了北伐軍。
二
因為杜聿明的軍事理論功底紮實,並且還有比較豐富的實戰經驗,被負責國民政府軍事教育的張治中看中,參與南京軍校的教學工作。因為當時的軍校注重實戰培養,學習完要馬上投入戰場,因此對教官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只有理論水平是不行的。
不管是在和紅軍的戰鬥中,還是在長城抗戰中,杜聿明都展現出了良好的軍事素養,很好的完成了長官分派的戰略任務。
正是這些優異的成績,才讓徐庭瑤推薦他去當時中國最好的機械化部隊擔任團長,並被授予少將軍銜。這些機械化部隊本來就是從德國進口,專門為中日戰爭準備的。後來在淞滬抗戰中,正是依賴這些機械化部隊才得以與日軍血戰近三個月。沒有機械化和其它現代化裝備的軍隊就比較慘,比如桂軍六萬人,雖然表現也非常英勇,但無奈裝備差,也沒有經過現代化戰爭洗禮,三天就傷亡了四萬多人。
杜聿明指揮的機械化部隊,憑藉淞滬會戰一戰成名,被改編成200師,隨後又擴充成第五軍,由杜聿明擔任軍長。1939年底,日軍從廣西登陸,準備向重慶方向進攻,為了打破日軍的威脅,第五軍奉命開往廣西前線。崑崙關大捷 打了18天,打出了第五軍的威風,也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三
杜聿明不僅作戰勇敢,還是一個忠誠的軍人。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時,因為局勢不利,面臨向印度撤退和回國兩條路時,他聽從蔣介石的命令向國內轉進,穿越野人山,艱難得向雲南前行。
抗戰結束後,為解決西南問題,蔣介石又命令杜聿明到雲南去解除龍雲的兵權。當最後結果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迫於美國人的壓力和輿論的影響,這一計劃在最後關頭被迫取消。杜聿明替蔣介石背了這個鍋,當了最大的背鍋俠。
在東北戰場,杜聿明指揮國民黨軍把林彪打得傷亡慘重,眼看就要把林彪趕到蘇聯去了。在美國人的干預下,蔣介石命令杜聿明不得越過鬆花江。結果半年的時間,林彪又起死回生,快速把兵力從幾萬人擴充到上百萬。中央軍在東北戰場上的優勢不復存在,這時的杜聿明向蔣介石建議,把東北的部隊撤到關內,放棄東北,無奈其它中央軍的將領都不願意放棄在東北的利益,最後東北的中央軍精銳全部被消滅。
到了淮海戰役的中後期,杜聿明再次向蔣介石建議,放棄長江以北,向長江以南轉進,再次被中央軍其它大佬給否定,最後又一次大批的中央軍精銳被消滅,國民黨在大陸的勢力大大消弱,直接導致蔣介石下野和退往臺灣。
四
杜聿明的個人能力再優秀,也要侷限在當時的國民黨中央軍的大環境中,他個人左右不了國民黨的命運,就連蔣介石也不行。
杜聿明在內戰中的失敗,並不是他個人能力原因造成的。包括中央軍的許多大佬在軍事上的失敗,並不是個人能力問題,國民黨的失敗是在 政治和經濟上的失敗導致的,與那些英勇的軍人無關。對於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黃埔軍人表示不背鍋,也背不起。
蔣介石的用人標準,優先用浙江人,然後才是黃埔學生,最好是黃埔的浙江人,必然會受重用。而杜聿明只是比較忠直的陝北人,不會拍馬屁,他的崛起只能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別無其它途徑。
一個真正的名將,不僅要看他打了多少勝仗,還要看他打敗時的表現。打敗時能最大程度的保全自己的部隊才最重要,這是保證自己不被打倒的保障,也是再次崛起的機會。張靈甫在山東的失敗就說明他是一個擅長打勝仗的人,而胡璉則相反,胡璉少有什麼大勝仗,但在山東戰場上防守做的相當好,同樣面臨粟裕華東野戰軍的圍攻,胡璉則全身而退。
因此打敗仗並不是說就不是一個名將,更不能說就是能力平平。打勝時最大程度的消滅敵人,打敗時能安全退下去的將領就是名將。不管是勝敗都能安之如素,這是名將的基本素質。
新知傳習閣
杜聿明屢受重用的原因就兩個。
一,對蔣介石這個校長,領袖極其忠心。重要表現有這幾個。1,第一次遠征軍,堅決不聽史迪威撤至印度的正確選擇,讓十萬遠征軍聽從蔣撤回國內的命令,從野人山令近六萬將士化為白骨。2,按蔣之命令,解決雲南龍雲問題,去蔣最大心病之一。3,淮海戰役率30萬大軍衝出徐州,撤退路線被蔣改變,明知前途兇險,最終仍尊令而行,被全軍覆滅。
二,會拉幫結派。國民黨內派系林立,黃埔系內也有小門派就是胡宗南和杜聿明形成了自己的小團隊,杜聿明系中,鄭洞國、廖耀湘、邱清泉、戴安瀾等,都成為國民黨主力部隊長官,解放戰爭時,分部在東北和中原戰場,所以每每到關鍵時刻,老蔣就會調杜去協調這幫驕兵悍將。
淨月暖陽
1946年解放戰爭初期,以新一軍、新六軍和陳明仁71軍組成的豪華陣容攻取東野重兵防守的吉林四平,隨後直追到松花江南岸,林彪已經做好了放棄哈爾濱的準備。
豫東戰役第二階段,是華野少有的較大敗績,吃不掉困獸猶鬥甚至親自率隊衝鋒的黃百韜,又被迅速趕來的邱清泉機械化第五軍側擊,全線動搖,粟裕命令撤退而去。
這兩次戰役的戰場指揮官都是杜聿明中將,分別對陣我軍兩大名將而不落下風,怎麼出來的“能力平平”?
從古北口長城抗戰時的一名旅長,到軍委會直轄的唯一的裝甲兵團團長,再到200師師長和第五軍軍長,到崑崙官大捷和中國遠征軍前敵總指揮,那麼多黃埔系名將,蔣介石瘋啦?會把中國當時唯一的機械化部隊交給非親非故的陝西人杜聿明?
如果再黑杜聿明能力平平,那國軍就真的沒誰能打的,包括淮海戰役如果是杜聿明一直指揮的話(中間被老蔣調往東北救火),華野也不會贏的那麼輕鬆。其它在抗日戰爭表現較好的將領如薛嶽、王耀武、湯恩伯等人,解放戰爭期間根本拿不出杜聿明這樣的成績單。
王耀武在國軍中算個名將,黃埔三期力壓三個姓李的一期生,可他比較服氣的就是杜聿明。外號“邱瘋子”的邱清泉飛揚跋扈,很少買帳,惟獨對杜聿明恭恭敬敬,一口一個“杜老總”。
在國民黨嫡系部隊的大兵團序列中,還是有潛規則的,大家都是黃埔系,大家上頭都有人罩著,整編師長、軍長、兵團司令甚至戰區副總司令基本都是中將,誰來指揮誰才能互相服氣不亂套呢?首先硬件便是黃埔資歷。
什麼張靈甫什麼胡璉在這一條上就弱爆了,因為你就是四期師弟,雖然也是中將,只能去當軍(整編師)長,所以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前名義上屬湯恩伯第一兵團,戰場實際序列曾先後劃歸李天霞和黃百韜指揮;胡璉當不成第十二兵團司令,黃埔資歷低影響很大。
杜聿明正是黃埔一期的佼佼者,能與之爭的也就宋希濂、關麟徵等同學,所以杜聿明無論從黃埔資歷和作戰成績單上看,被委以重任絲毫不足為奇,在那個大時代下,在兩方統帥戰略水平巨大的差距下,絕不是一兩個所謂名將就能扭轉乾坤的。
蔣介石經常性選擇恐懼症的艱難在於,能打的不聽話(白崇禧傅作義等),聽話的又不能打(陳誠劉峙等),杜聿明恰恰屬於能打又聽話的,所以一直被信任和重用,也正因為聽話,杜聿明才有野人山之敗和淮海之圍,最後走進功德林寫回憶錄。
度度狼gg
首先說明一點,杜聿明能從人才濟濟的黃埔一期生中脫穎而出,絕對不是庸才。
杜聿明的一生,引用一句比較經典的話,那便是戰鬥的一生。也許有的人會覺得,杜聿明從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便是光彩照人的將軍,其實不然,在那個戰火瀰漫的歲月,只有歷經九死一生的士兵,才可能成為名揚天下的將軍,而杜聿明一生又何止是九死一生?
眾所周知,黃埔生的崛起離不開兩場軍事行動,那便是東征北伐,而此時的黃埔生大多數都是底層軍官,往往擔負著衝鋒陷陣的角色,而此時的杜聿明幾乎是哪個時代所有青年軍人的標杆,他打仗衝在最前面,尤其在東征攻打淡水城時參加敢死隊攻城,而第一時間衝上城樓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杜聿明,另一個是赫赫有名的陳賡大將,
好的將軍必然是個優秀的士兵,這句話用在杜聿明身上在合適不過了。當然了,東征北伐或許杜聿明是個下層軍官,也許可以起到上陣殺敵的作用,但絕對不能扭轉乾坤,而八年抗日戰爭卻將杜送上了巔峰。抗戰爆發,杜聿明先是組建200師,後又出任第五軍軍長,他率領的第五軍或許沒有七十四軍那樣輝煌而又刻骨銘心的戰績,但是他的第五軍打的每一戰,絕對是血戰中的血戰。第五軍的成名之戰是崑崙關大捷,而這一戰也讓一向武士道精神膨脹的日本人屈服於了中國士兵。此戰歷時十八天,第五軍損失慘重,但卻戰勝了日寇的武士道精神,中國軍隊取得了大勝,殲滅日寇五千餘人,擊斃了日本二十一旅團長中村正雄,這個不可一世的日本陸軍少將最終殞命崑崙關。
大多數人認為杜聿明的軍事能力是不高的,這最大的原因或許是杜率領的遠征軍之敗,其實遠征軍入緬,開始也有過輝煌的戰績,但最終的失敗完全是戰略上的被動,而造成這一被動的最大因素還是英美的貌合神離,用我數萬將士的生命來達成他們的戰略利益,確實可恥,而杜聿明之後率領遠征軍從野人山回國,已是不易,而此戰也損失了第五軍系的一大虎將,那便是戴安瀾。
而一個將軍除了能運籌帷幄之外,還要能治兵強將,杜的治兵能力絕對是公認的,他的第五軍軍紀嚴明,能征善戰,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將領,比如戴安瀾、邱清泉等等,而這邱清泉是個刺頭,接受過全西化的軍事理念,對誰都不服,但唯獨對杜聿明是畢恭畢敬,杜聿明的厲害之處不言而喻。至於後面的內戰,杜的失敗確實沒有什麼好爭議的,老蔣如此一個獨裁的政府,所建立的政權又怎可能鞏固,所以他在東北敗給了林帥,在淮海又敗給了粟大將軍,這並不代表他杜聿明就是個庸才。
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謝您的關注!
歷史之絕唱
先說杜聿明的軍事才能。
鄙人對杜聿明的軍事才能做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杜聿明是一箇中等才能的總指揮官,卻是一個優秀的參謀長。蔣介石用人不當,讓杜聿明這個優秀的參謀長,去做他並不擅長的總指揮的角色。
一、能力平平的總指揮。
杜聿明雖然也是戰功赫赫。他的戰績主要來自兩點:一是第五軍是國軍裝備最為精良部隊。其裝備比國軍五大主力之首的第74軍更先進。二是杜聿明戰前制定了優秀的作戰方案。這還說明杜聿明是一個優秀的參謀長。
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由於援軍跟不上。再加上密支那被日軍佔領,切斷了遠征軍的後路。
如何應對?
孫立人提出,十萬遠征軍,強攻密支那,從大路回國。但孫立人的這一方案被杜聿明否掉。
孫立人只好建議向西,先到印度。然後再圖回國。
杜聿明則執行蔣介石的命令,輾轉千里回國,使四萬將士葬身野人山。
在遼瀋戰役前,孫立人任新一軍軍長,新一軍任前鋒,突破四野防線。四野抵擋不住。杜聿明卻下令停止進攻。
孫立人拒絕執行杜聿明命令,繼續進攻,就在四野防線即將崩潰之時,孫立人被免職。
二、十分優秀的參謀長。
淮海戰役前,杜聿明到了徐州。根據黃百韜兵團被圍的緊急形勢,提出了上策的作戰方案:
以黃百韜兵團堅守碾莊一週至十天,以李彌13兵團守備徐州,以72軍為總預備隊,以邱清泉第2兵團、孫元良16兵團,會合黃維12兵團先擊破中野六個縱隊,然後回師東向,以解黃百韜之圍。
這一方案以攻為守,並可集中近十個軍的絕對優勢兵力,以擊破中野六個縱隊。從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但杜聿明的方案被否決。
國軍其他優秀將領對杜聿明的評價是——書呆子。孫子有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這一點,杜聿明沒有做到。杜聿明的戰場應變能力也一般。
一個優秀的將領,需要在十個方面,處處優秀。但杜聿明只在五個方面優秀。
他是個優秀的參謀長。也可以說他是個有缺陷的名將。
最後回答,能力平平的杜聿明,為何被委以重任。
一是杜聿明是蔣介石的嫡系。
二是杜聿明比較聽話。蔣介石覺得,用聽話的將領,比較舒心。
楊朱學派
陸軍裝甲兵團團長、機械化第5軍軍長、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徐州“剿總”副總司令,誰說杜聿明能力平平?這樣吧,不如來點乾貨,杜的能力咋樣,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也不算,還是聽聽他部下怎麼評價的。
陳啟鑾曾經擔任杜聿明所部諜報科長,他說:“杜聿明為人樸實誠懇,待人謙和,少有惡言厲色,對朋友有禮貌,對下屬寬厚。求知慾很強,對軍事科學,頗能勤奮鑽研,不但鑽研理論,而且學習各種坦克、車輛的駕駛、修理及槍炮使用等等。他辦事縝密,肯動腦筋。在主持舉行沙盤演習時,不論何時何地,他都自始至終地指導演習,與大家一起研究。”
郭旭曾經擔任廣東稅警總團軍需處上校處長,1939年春奉派赴桂林洽領糧秣、被服和械彈,路過全州時,特地拜訪杜聿明,“我看到其人穿著士兵衣服,身上油漬很多,我還以為是杜的副官”。第5軍軍需主任方宗傑私下介紹說:“杜軍長對經濟公開,從不挪用公款,部下有困難,不論官兵,只要他知道了,就為之解決。某連一士兵是湖北人,家中接近淪陷區,來信要接濟,士兵接到信正在發愁,被杜知道了,當即要軍需處發給50元。”
鄭庭笈先後擔任榮譽第1師團長、第200師步兵指揮官、第48師師長等職,與杜聿明相處甚久,說起第5軍全州練兵讚不絕口:“杜軍長當時提出五除三習,除驕、除賭、除偽、除欲、除惡;習精、習誠、習勤。在各營房和教練場所,他親筆書寫,‘操場就是戰場’、‘平時就是戰時’、‘多流汗少流血’、‘藝高膽大’、‘攻必克,守必固’等口號。他經常口試和提出緊急情況要部隊長當時處理,這樣就可以瞭解各部隊長的指揮判斷能力。他常說,自己懂了,才能為人之師。”
聽完這些部下的嘮叨,你還認為杜聿明能力平平嗎?我是馮傑,專注民國政治、軍事史,期待點贊,更歡迎拍磚評論。
馮傑
首先,杜聿明是一位抗日愛國名將。杜聿明是黃埔從多將領中少有的比較西方化的將領,是國軍將領中少有的人才。抗日期間與國軍將領穩紮穩打的戰術不同的是杜聿明主張“閃電戰”,以優勢火力壓制日軍和迅速攻破敵人(杜大都是美式裝備,有裝甲車),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崑崙關戰役,面對的是日本的精銳師團,可以說一場硬戰。鄭洞國、邱清泉、戴安瀾(三位將軍都是抗日名將)都歸杜指揮,杜採用的戰術是要塞式攻擊發,逐步壓縮包圍圈,直至困死日軍。這次戰鬥結束,杜聿明大獲全勝,雙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並擊斃了日軍旅團長,杜聿明戰後居了首功。崑崙關戰役重創日軍精銳師團,杜聿明可不是平庸之輩,不是草包將軍劉峙。
其次,有人將遠征軍野人山撤退之罪加於杜聿明身上,當遠征軍時情況比較複雜,首先是杜聿明與孫立人和史迪威之間的矛盾,蔣介石的與史迪威也有矛盾,戰略上雙方發生了很大的分歧。可杜聿明是比較聽老蔣話的人,加上杜是國軍比較能打的將領自然會受到蔣介石的重用。由於蔣介石的瞎指揮,杜聿明只得服從命名帶領一大部分遠征軍從野人山撤退回國,結果導致兵敗,五萬多將士因疾病和飢餓,長眠在了野人山。回國後,蔣介石並沒有處分杜聿明,還將他提升為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總司令,杜聿明一直得到蔣的重用。
最後,日本投降後,杜聿明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負責接手 東北。國共內戰期間,在東北戰場四平戰役中均有不俗的戰績,但最後還是敗給了林彪。淮海戰役,蔣介石重用的愛將草包將軍劉峙由於神奇的布兵方式,把部隊擺成了一字長蛇陣,既沒設防守陣地、成了鼠頭蛇尾的捱打陣勢,黃百韜兵團因此被粟裕團團圍住,杜聿明也無力為天了。在最後的淮海戰役裡,粟裕在判斷杜聿明逃跑計劃路線時也是完全錯誤,要是沒有地下黨,國防部第三廳郭汝瑰故意向蔣介石抱怨,說杜聿明沒有支援黃維兵團,於是蔣介石下令杜聿明回頭向黃維兵團靠攏,結果導致全軍被圍,粟裕是很難堵住杜聿明的。
總之,杜聿明是國軍將領中非常有才幹的一位將領,為人清廉,工作勤勉,得到了不少將士的擁護,比如鄭洞國、戴安瀾、邱清泉、廖耀湘等優秀將領。所有,說明杜聿明的能力在國軍裡是很出眾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