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山西·介休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三贤故里,寒食源地”,介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仅建城史就有2600多年。因出过春秋名臣介子推、东汉名士郭林宗、北宋名相文彦博而被誉为“三贤故里”。晋国大夫介子推携母被焚于绵山,为纪念这位贤哲,晋文公下令将放火烧山这日定为寒食节,并晓谕全国,每年这天只吃寒食,不得举火,2008年介休被命名为“清明寒食文化之乡”。

游览 | 介休

绵 山

绵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馆。绵山风景名胜区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

绵山起源于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绵山又名介山,绵山早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绵山风景名胜区的仿古建筑群风格多样,从建筑的角度来剖析,绵山仿古建筑既取之先代建筑之长,又加上设计者和建设者的现代创意,集华夏古今之精华,构成了现代仿古建筑物的独特风格。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绵山绵山风景名胜区建筑群体中宗教建筑有殿庙、宫观;园林建筑有亭、台、楼、阁、轩、廊、榭、牌楼;古留遗迹建筑有古营门、城池、营寨等,可为古建筑博物院(园)。绵山风景名胜区有14个大景点,360余个小景点:人文景观:龙头寺、龙脊岭、李姑岩、蜂房泉、大罗宫、天桥、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介公岭;自然景观:栖贤谷、古藤谷、水涛沟。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在于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奇岩、险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刹、巨宫和道佛人物组成了绵山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人目不暇接,思绪万千,流连忘返。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张壁古堡

张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张壁村又称作“张壁古堡”,是我国现有比较完好的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活动为一体的,罕见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特别是隋唐地道、刘武周庙、琉璃碑等为全国罕见,张壁独有。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山西各地有地道的村子不少,但像张壁这样复杂而且规模巨大的地道却还没见到第二个。张壁古堡的地道素有“地下长城”的美誉,是世界建筑史上罕见的地下袖珍小城。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整个村子依塬势而建,东、西、北三边均为沟堑或峭壁,易守难攻,这座村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小巧、人少,这里每一个建筑都承载着历史的大量信息。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这里所有路口都是“丁”字路口,绝无“十”字,据推测,这是建造者为了抵御外敌而设计的。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摄影/黑妮梓

最令人感到眼花缭乱的是,小小一个村堡,不仅有民居,而且还有唐宋以来建造的十余处庙宇殿堂、亭台楼阁。这些建筑都是琉璃覆顶,油漆彩饰。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虹霁寺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虹霁寺又名滚钟寺,建于唐贞观十三年。位于介休市城西十余里银锭山。

虹霁塔,“唐代虹霁”,系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身为磨砖砌筑,上有琉璃塔顶,下有浮雕莲花石座,内部为木结构阶梯楼板。首层有石砌塔门,门上有突出的垂花门楼,在仿木结构的垂花莲柱上,支撑着砖雕的飞檐斗拱,庄严而典雅,秀丽而美观。从第三层起,各层均有砖雕飞檐和转角斗拱。每个塔面都筑有砖雕椅柱,尤其在第二层周围,尚筑有砖雕栏杆。整座塔雕刻工艺精美,为介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 藤 谷

古藤谷,俗名溪水沟。据史载此地是静林河的发源地之一,是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创办静林书院之地。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后 土 庙

介休后土庙,是一处道教庙宇,位于介休县城西北角,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介休后土庙,是一处包括五进院落并配有楼台殿阁的庞大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里,有影壁、山门、过殿、东西廊房、三清楼、钟鼓楼、后大殿等。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后土庙内的主体建筑是三重檐十字歇山转顶结构的大楼 。楼顶 ,龙吻高耸;狮饰、琉璃楼阁、莲花脊筒、兽头角神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壮观的琉璃制品的图画。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后土庙之内,有反映道教内容的近千尊悬壁彩塑。这些塑像,塑造手法极高,达到了相当的艺术境界。这些彩塑,形象逼真 ,姿态各异 、衣纹线条流畅、形象丰满而神情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彩塑艺术佳作。据明代万历年间金妆圣像碑记载,这些彩塑可能是明代早期的作品。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祆 神 楼

祆(xiān)神楼位于介休顺城关大街东端,是一个三重檐歇山顶转顶结构的古代建筑物,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惟一保存的一处祆教建筑。祆神楼是原祆神庙的组成部分,楼因庙而得名,是一座门楼、乐楼与过街楼相接合的楼阁式建筑。祆神楼位居庙前,既是山门,又是点缀街心的过街楼。平面呈“凸”字形,凸出的部分为过街楼,高二层,中设平座,上施重檐。楼较宽的部分下层为山门,上层为乐楼。祆神楼的装饰中有许多传统庙宇建筑中根本看不到的图案,如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等,而这些恰恰是祆教的神兽。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中国与波斯自古就有相互交往的传统,古老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和波斯等地交往的大门,但随着陆地上丝绸之路的逐渐消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这些曾经显示相互交往和具有波斯宗教风格的遗迹就随着年代的久远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能保留下来的很少。尤其在中原地区的介休,既不是丝绸之路的驿站,又没有做过都城,所以能保留下来祆神楼这样一个遗迹,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了。祆神楼虽然规模不大,却与永济的鹳雀楼、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并称为“三晋四大名楼”,也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惟一保存的一处祆教建筑。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回 銮 寺

回銮寺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东南20公里的绵山脚下,兴地村西北隅, 因唐太宗登绵山礼佛未成在此处回銮得名,寺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秦柏禅院

秦柏禅院,古色古香、雄伟壮观,特别是院内的一株参天古柏,苍劲、挺直、傲视苍穹,据院内的道士讲,此古柏已存在2000多年,被誉为“树神”,护佑地方、国泰民安。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五 岳 庙

介休五岳庙于明景泰七年建,清乾隆十五年毁,二十八年重建(见《介休县志》第三卷),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建筑宏伟的道教古建筑群。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介休市三贤大道汾河大桥以南、108国道以北区域,南北两岸各长2.4千米,南起胜利桥北汾河橡胶坝,北至森林公园西门,总占地面积为1000亩(其中水面450亩)。它以“自然、生态、野趣”为建设理念,其景观简而言之就是“一条水带、两条长廊、三个绿岛、四个景点”。其中,四个景点分别是东岸的“芳草渡”、“轮之舞”和西岸的“汇石园”、“野趣园”。2013年,介休市汾河湿地森林公园正式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美食 | 介休

龙 须 面

经典介休美食。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介休灌馅糖

“贯馅糖”本应当写为“灌馅糖”。山西介休贯馅糖是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名食品,是糠粞、清红丝,核桃仁、绵白糖、桂花、玫瑰、芝麻作成的。近年来又加 入了桔汁、香蕉油,所以味道更美,一般的反映是:皮薄、馅香、咬着脆,吃得绵。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银 条 菜

古诗云:“春雨涟 霡霂余,玉楼人喜午晴初。清清白白银条菜,玉版冰壶总不如”。诗中所指的银条菜。为蔬菜中罕见的珍品,而且只有介休一地出产,被誉为介休县“八珍”之一。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介休担担面

介休有一独特的早餐文化,介休担担面。介休人吃面就是一个“爽”字,一碗热腾腾的面,一小碗麻角子(辣椒)在外打工的人,一回家别的什么也不想要,只想要一碗热腾腾的面,来弥补腹中的“难耐”。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介休鹿茸

介休鹿茸在中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属于一种滋补药。

山旅晋中,最后一站,介休市——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