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钱荒”之一:没有任何金融知识的朱元璋居然发行了现代纸币

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干了一件颇为胆大且时髦的事儿——发行纸钞“大明通行宝钞”,让老百姓可以攥着纸钞购物、做买卖,同时大刀阔斧地下令“禁银”,严禁百姓拿着金银当钱花。

其实,发行纸币在中国历史上不是件新鲜的事。欧洲17世纪才开始发行纸币,而中国早在11世纪就开始使用纸币。这要感谢一群聪明的四川商人。

大明“钱荒”之一:没有任何金融知识的朱元璋居然发行了现代纸币

古代中国因为金银产量不足,铜一直充当着货币作用,以至于到今天,我们形容一个商人也爱说“一身铜臭”。

北宋时期,四川是唯一使用铁钱的“货币专区”。但铁的重量实在太沉,你没办法想像当你需要买一件珠宝玉器时,需要扛多少斤的铁去买卖。于是,这群聪明的商人就把铁钱放在一起储存,并根据同等价值发行了易于携带的纸币,这就是“交子”。

后来,朝廷一看这事干得聪明啊,值得推广,于是收回了“交子”的兴办权,改为户部发行。当时,户部的“交子”是根据国库里差不多等量的铜钱数量来发行。可以说,国库中的铜钱就是发行“交子”的“准备金”。

为什么要有“准备金”呢?看看北宋名相文彦博的说法。文彦博认为纸币一定要能够自由兑换成铜钱,老百姓才能信任纸币,朝廷发行纸币才能顺利。而对于铜钱与纸币两者间的关系,文彦博认为并不一定要等量。比如发行300万贯的交子,只需有200万贯铜钱作“准备金”,足够支持流通即可。

到了南宋时期,宰相沈该主张,铜钱和纸币两者间只要其中一种价值稳定了,另一种不会出现大贬值。因此,朝廷只储备“百万缗钱”,一遇到纸币贬值,就拿钱买纸币,纸币自然会停止贬值。可见,9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们早已具备了先进的金融意识。

然而,多年的战乱使南宋朝廷开支越来越大,钱是越印越多,“准备金”却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交子”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到了南宋末年,“交子”的价值只相当于最初价值的二十亿分之一。疯狂的印钞机带来的产物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无疑加剧了南宋的灭亡。

到了元代,这个马背上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虽然很多制度落后于宋代,但其货币制度却极具先进性,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货币制度。在宋代,纸币与铜钱并用;而元朝,只有纸币才是合法流通,人们买东西做交易只能使用纸钞。

大明“钱荒”之一:没有任何金融知识的朱元璋居然发行了现代纸币

可能有人看来,这两者没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只能流通纸币的做法其目的在于统一全国的金融管理。在忽必烈看来,盛产铜的地区可以自行采矿铸钱,很容易造成割据。发行纸币禁用金银,有利于将金银集中到国库。在蒙古皇帝看来,大量发行纸币才是掠夺财富的最高境界。然而,他只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

忽必烈在位的最初20年,一直在努力充实“准备金”,并控制纸币的发行量。那是一个物价稳定的美好年代,在百姓眼里,值钱的纸币重于金银。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到了元末,由于政治腐败、军费开支浩大,“准备金”不断被挪用,缺钱的元朝政府滑向了一条南宋灭亡的老路——不断印刷纸钞,引起物价飞涨,恶性通货膨胀。

回到开头,朱元璋的做法似乎与元代先进的货币制度如出一辙,怎么就胆大了呢?宋代交子绑定的是国库的铜钱,元代的“准备金”是金、银,可胆大的朱元璋根本就没准备任何的“准备金”。他认为,朝廷的权威足以保证纸钞的信用价值。但在百姓看来,这种与白银撇清关系的纸钞相当不靠谱。而且,官府更能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发行“宝钞”。

大明“钱荒”之一:没有任何金融知识的朱元璋居然发行了现代纸币

事实上,官府后来的做法也的确印证了老百姓的猜想。1000文的“大明通行宝钞”在1376年相当于1两白银,而随着超额发行,到1413年只相当于0.012两白银,到了1436年只等于0.0009两白银。

然而历史吊诡之处在于,朱元璋这种剥离了货币的商品属性、没有任何担保的“纯粹信用纸币”的外行做法,正是如今,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后,整个世界正在通行的一种纯粹信用货币体系。要知道,在1971年以前,任何国家发行纸币都需要足够数量的金银作为担保。朱元璋这套领先世界600年的金融创举,不可不谓时髦。

说到这里,不得不讲件有趣的事。在中国游历17年的马可波罗把中国的纸币带入了欧洲。欧洲人惊奇地发现,中国纸币的支持者是官方,而在西方具有同等性质的商业票据支持者仅是发行商家。既使几百年过后,这些商业票据转变成为纸币,也始终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直到近代才被各国银行追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