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里的龐統之死,與原著相比,好在哪裡?

三國的歷史和人物,能夠廣為流傳,《三國演義》起到很大的作用。這部奇書的出現,所帶來的影響,除此之外,還為後世戲曲、小說、影視劇等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藍本和素材。

新版的《三國演義》,就是以這部奇書為基礎,進行了二次創作而製作成的電視劇。

與原著相比,新三國在情節上做了很大的豐富,將原著當中一些為展開描述的內容,進行了非常好的補充;而相關的情節的改編、調整,則更是令許多的故事變得更理所當然。

《新三國》裡的龐統之死,與原著相比,好在哪裡?

其中,改編“龐統死於落鳳坡”這一情節,就尤為精妙。

原著上,龐統之死,原因在於不聽諸葛孔明之言,貪功冒進,結果中了敵人的埋伏,被亂箭射死。

而在新三國裡,則完全擯棄了這樣的說法,而是讓龐統之死有了更令人信服的原因,也就是讓劉備取西川師出有名,以維護劉備一貫的仁義招牌。

這裡的精妙之處,便是充分展現了龐統的才能與忠義。

想那一開始,鳳雛龐統就是與臥龍諸葛亮齊名於天下,水鏡先生更是斷言道“得一人可得天下”,從中可見龐統的才能有多高。

《新三國》裡的龐統之死,與原著相比,好在哪裡?

然而,在原著當中,可以稍微體現龐統才能的場景,只有三個:一是獻連環計,二是半日處理完畢百日之事,三是獻三個計策取西川。

這三件事情,與諸葛亮的赫赫功績相比,不值一提。換言之,“鳳雛”顯然就是言過其實,尤其是讓他死於“貪功冒進”。

如此的安排,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在新三國這部電視劇裡,就很好地彌補了這個遺憾。

因為以龐統之才,有怎麼會連如此顯而易見的埋伏都看不出?只是他為了報答劉備,幫助他名正言順地拿下西川,故意犧牲自己,用自己的性命,來換取劉備的王圖霸業。

《新三國》裡的龐統之死,與原著相比,好在哪裡?

為此,他故意請命走在前頭,又故意請求劉備,將的盧馬贈給自己,這一切都是為了確確實實地保證,自己能夠死在埋伏當中。

如此的安排,相比起原著裡的描述而言,顯然更勝一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