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放開虛擬銀行申請的前瞻性意義

香港放開虛擬銀行申請的前瞻性意義

香港金管局擬放開虛擬銀行申請的消息成為近日議論的焦點。引發內地大型互聯網公司、金融機構興奮不已,紛紛磨刀霍霍提交申請,擬在香港申請虛擬銀行牌照。

一定不要輕看香港這一舉措。這項新金融開放政策,以我個人分析不僅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金融監管、香港內地金融機構互聯網公司,乃至全球都有重大意義。特別是在內地對互聯網金融基本封殺式監管情況下,香港對新金融的開放舉措,給內地互聯網金融開闢了一條出海求生的出路。這是內地互聯網金融的福音。

先從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談起。香港管理機構基本都是在傳統金融環境成長的,香港國際金融地位也是傳統線下金融交易的產物。面對網絡金融、智能金融和區塊鏈金融的發展,全球傳統國際金融中心已經落伍包括香港在內。香港、倫敦、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最近幾年基本被邊緣化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鞏固的出路在於擁抱新金融。

香港在金融監管上也是傳統思維,以及適應傳統金融監管的法制體系。在撲面而來的全球移動支付、網絡銀行、智能銀行以及區塊鏈金融的新金融發展目前,香港傳統的金融監管體系已經徹底落伍。香港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方向仍然是擁抱新金融,探索新金融監管模式。

香港自由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一個優勢就是改革開放創新能力強,適應能力強,追趕意識強烈。對虛擬銀行持開放態度就是一大進步。

所謂虛擬銀行,香港金管局給出的定義是:主要通過互聯網或其他形式的電子傳送渠道而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的銀行。這個定義的最大意義在於與線下傳統銀行區別對待開來。不過,本質缺陷在於沒有抓住虛擬銀行、互聯網金融的本質。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利用互聯網線上積累的大數據,通過雲計算,挖掘獲取線上金融客戶積累的信用狀況,以便進行風險定價,從而決定金融交易的風險狀況。這是本質性內涵,而香港金管局給出的虛擬銀行概念裡沒有表述出來。

香港金管局的概念,僅僅是傳統銀行過去的網銀模式而已。這也充分說明香港金管局對待新金融在認識上的侷限性。

香港放開虛擬銀行申請的前瞻性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金管局有意放開對虛擬銀行申請者金融資質的限制。今年5月香港金管局發佈的《虛擬銀行的認可》中提到,原本在香港註冊成立虛擬銀行,必須由一家受官方認可且信譽良好的銀行或金融機構持股至少50%。

但新條例顯示,非金融機構在成立虛擬銀行時,應先註冊一個“中間控股公司”,再由此公司控股虛擬銀行。藉此方式,金融類公司(包括香港現有銀行)及非金融公司(包括科技公司)均可申請在香港持有和經營虛擬銀行。這一規定的改變再次證明香港金管局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有待提高。

其實,互聯網金融從本質上說,必須由大數據公司創辦。諸如: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京東等。而不是傳統銀行控股與申請。傳統銀行搞不了互聯網金融與科技金融。

香港在虛擬銀行申請准入門檻上資本金3億港幣的最低要求明顯過高。

最值得讚賞的是,香港對互聯網金融的定位與發展虛擬銀行的目的。香港傳統的銀行服務多集中在100萬以上資產人群,普惠性有所欠缺。“香港政府希望藉助科技進一步擴大銀行服務覆蓋面,引入越來越多的內地金融科技公司到香港發展,以B2B形式為金融機構提供技術解決方案。”

內地尚無虛擬銀行的具體規定或條例,而是以傳統銀行的規則進行監管。按照傳統銀行管理與監管,大陸互聯網金融與網絡銀行很快就會徹底被監管消亡。

香港放開虛擬銀行申請的前瞻性意義

香港放開虛擬銀行申請,大陸大型互聯網公司必須抓住機會,包括生存步履維艱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趕快出海到香港去。香港的新金融環境將會以此為契機越來越好。大陸互聯網金融出海到香港、新加坡,未來到美國去或是唯一求生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