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魏,你知道哪些有意思的事?

走筆興安


說起北魏有意思的事,那就說一個北魏開國雄主道武帝拓跋珪反敗為勝、大破後燕軍的戰事吧。

396年八月,立志進取中原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發兵四十餘萬,兵分兩路,大舉攻伐慕容氏後燕國。道武帝親率大軍南下攻打併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營);東路軍兵出軍都關(即居庸關,在北京市昌平區西北),直接奔襲後燕幽州(今北京城西南隅)。

道武帝揮軍順利攻取了幷州,隨即東出井陘口(今河北鹿泉市西南東土門),攻打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縣南),兵勢甚盛。後燕各城守將無心據守,非降即逃,自常山郡以東郡縣大多降魏,僅有都城中山及鄴、信都三城還在後燕手中。儘管局勢惡化到有些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後燕帝慕容寶不甘坐以待斃,趕忙調兵遣將組織反擊,也挺有力。

轉年正月下旬,道武帝親率大軍助攻圍困了六十多天的信都郡(今河北冀州市)。僅隔兩天,信都守將失去固守的信心,獻城投降了北魏。慕容寶探知拓跋珪屯紮於深澤,便派遣趙王慕容麟率軍攻打楊城(今河北寧晉縣)。道武帝見楊城危急,趕忙引軍南救楊城。

這當口兒,北魏國內發生叛亂。道武帝急於回國平叛,便遣使同後燕請和。慕容寶聞知北魏國內起亂,拓跋珪有些首尾難顧,便拒絕講和,並盡發國內步騎兵十五萬七千屯駐於曲陽的柏肆(在今河北藁城市北三十里),在滹沱河北岸紮下大營以邀擊南歸的北魏軍。

二月初九日,北魏軍南下至滹沱河南,見有燕軍阻截,遂在南岸紮下軍營。慕容寶率軍悄悄夜渡滹沱河,募集了萬餘敢死勇士夜襲敵營,自率大軍陳兵于軍營北面為援軍。募勇敢死隊順風縱火大燒魏營,並趁勢發起猛攻。北魏軍營突遭夜襲,頓時大亂,驚惶奔潰,驚醒了睡夢中的道武帝。道武帝驚慌得爬起身,來不及摸清情況,嚇得光著腳逃跑了。燕軍敢死隊攻入拓跋珪的中軍帳,撿到了魏帝慌亂中扔下的衣靴。

燕軍敢死隊偷襲得手,形勢大好,本應乘勝擴大戰果,追殺驚潰的北魏軍。誰知樂極傷悲,偏偏出了差兒了。不知什麼原因,那些敢死隊員突然無緣無故地自我驚擾,相互砍殺射箭,自家人乒乒乓乓地打了起來。逃出營外的道武帝回頭望見營中內亂,燕軍自相殘殺起來,敏銳地捕捉到了轉機,趕忙擂響戰鼓召集部眾。不大工夫,道武帝的左右親兵及中軍將士便聚攏而來。道武帝趕忙命令士兵在營外廣燃火把,然後指揮精騎反撲燕軍。那些自相攻殺的燕軍敢死隊突遭魏騎衝擊,登時大敗而逃,奔潰回慕容寶的軍陣。慕容寶見偷襲行動失敗,只好引軍退回北岸。

次日,道武帝列陣出戰,北魏軍陣容嚴整地向前推進,與燕軍對陣。燕軍士氣大沮,毫無鬥志,慕容寶見難以再戰,只得引軍回撤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北魏軍尾隨追殺,後燕軍且戰且走,節節敗退,幾無還手之力。慕容寶驚懼萬分,便丟下大軍,自率二萬精騎快馬加鞭逃回了中山。時值天降朔風暴雪,燕軍凍死的士兵屍體枕藉,迤邐沿途。為了輕裝逃命,慕容寶命令兵卒丟棄數十萬件戰袍、兵甲器仗,燕軍可謂寸鐵片甲不歸,眾多朝臣及將士或被俘獲或降魏。

滹沱河南岸一戰,後燕軍本來夜襲魏營得手,魏軍驚恐大亂,道武帝獨自驚逃,戰局大好。若能趁勢擴大戰果,定可大破魏軍,挽回頹勢,卻因燕軍募勇自驚自亂自相殘殺及慕容寶未能及時跟進而致敗。驚惶逃命的道武帝抓住戰機敗中取勝,大破後燕軍,從而牢牢掌握了對燕作戰的主動權。


風光藝境


不知這算不算一件有意思的事:北魏孝文帝的馮皇后頻繁性、反覆性地出軌,孝文帝始終選擇原諒。但是在他駕崩之前,卻留下遺詔:讓皇后給我殉葬!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北魏時期的中國形勢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讓鮮卑族逐漸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同時也讓北魏更加強盛,他因此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但是他卻有一個非常不幸的家庭——北魏有“子貴母死”的傳統,在他被立為太子的同時,他的母親被賜死。皇興五年(公元471年)八月丙午日,五歲的拓跋宏接受父親的禪讓,成為北魏第七位皇帝,然而五年之後,他的父親獻文帝拓跋弘被他奶奶馮太后毒死,從此,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少年時期的拓跋宏一直被籠罩在他奶奶的陰影之下,成年之後,他又先後娶了他奶奶的兩個侄女為皇后。但是,一個馮皇后被迫出家,一個主動出軌。

孝文帝畫像

中國歷史上,每當出現外戚專權(尤其是太后攝政)的時候,外戚家族必然會有男性成為當朝的權臣,女性成為當朝的皇后。極有政治手腕的馮太后自然也選擇了這麼做,在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她的兩個之女馮清和馮潤分別被充入拓跋宏後宮(差輩不是事)。其中,馮潤不僅張得好看還會撩,所以最得拓跋宏寵愛。但不幸的是,她入宮後不久,就得了當時的不治之症——咯血癥,於是,她被馮太后遣出宮外休養。在這段時間內,馮太后去世,馮清被立為皇后。

情節就是這麼離奇——幾年之後,馮潤痊癒了,拓跋宏聽說之後立即將她迎回宮中,就別之後的他們更加恩愛了,在那個時候,他是她的流川楓,她是他的蒼井空。在馮潤的唆使之下,馮清被廢並遣入寺廟成為尼姑,馮潤則成為拓跋宏的第二任皇后。

拓跋宏雕塑

拓跋宏人品極好而且文韜武略,在大分裂時期他更是沒有一點閒暇,除了推動國內改革之外,他還常年御駕親征。他不在的日子裡,馮潤出軌了——先是和一個假太監高菩薩,又是和中常侍雙蒙。一些官員實在看不下去便對她進行了警告,卻遭到了報復。後來彭城公主因不滿於馮潤的逼婚而將她的猛料爆給了拓跋宏。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馮潤出軌證據確鑿,但拓跋宏選擇了原諒。他繼續當他的明君,她繼續當她的皇后。但是三個月之後,三十三歲的拓跋宏病重,他的遺囑包括遣散後宮,聽任改嫁,但馮皇后必須給他殉葬!當大臣奉命對馮潤執行死刑的時候,她奔走號呼,不相信深愛她的拓跋宏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然而,在英明神武的孝文帝的預料之中,將她賜死也許是她最好的結局。


國史通論


1.為了防止外戚干政,皇帝會殺死儲君的生母。這是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這一制度曾經造成一朝有三個皇太后,一個生母,一個養母,一個先皇的皇后。

2.北魏拓跋氏的古制,是皇帝妃子要親手鑄造小金人,成功了才能當皇后。


時拾史事


北魏(386年—534年)前身是東晉十六國之一的代國政權(由鮮卑族拓跋什翼犍建立的代國),拓跋珪是拓跋什翼犍的孫子,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並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同年四月,改稱魏王。公元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為區別曹魏,又稱“後魏”,“拓跋魏”,後改元姓亦稱“元魏”,史稱“北魏”。

北魏於公元431年滅胡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渾,又於436年滅北燕,439年滅北涼,使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復歸統一。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並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政治格局。北魏實行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三長制是地方基層行政組織,它規定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 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三長的職責是檢查戶口,管理農民,徵發租調力役。)、遷都、漢化政策、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等,極大地促進了北魏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也為隋唐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北魏末年山東人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農書,全書十卷,共九十二篇。《齊民要術》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對中國古代農學的發展產生有重大影響,其中許多技術直到現在還在應用。

北魏官員、地理學家、河北涿州人酈道撰《水經注》四十卷。其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可稱為中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


瓷都公安


北魏是一個被大家所忽略的一個朝代,高山君結合平日閱讀,與大家分享。

北魏一任帝拓跋珪,把曾經被征服的弱小、分散的鮮卑部落重新統一起來,並不斷向西向南拓展,兼併征服其他少數民族,398年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的事蹟簡直就是一位白手起家創業者的典範,可以與後來者大蒙古汗國的鐵木真以及後金的努爾哈赤相提並論。

三任帝拓跋燾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帝王,於439年統一北方,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紛亂時代,與偏安南方的劉宋對峙,中國進入了南北朝時期。拓跋燾作戰勇敢,經常身先士卒衝入敵陣,在激烈的對抗中,至少有兩次從馬上摔下來的經歷,這在歷代君王中實屬罕見。在與南朝宋劉義隆的碰撞中,打得“元嘉之治”的締造者“贏得倉皇北顧”!他完全可以與後來者忽必烈和皇太極相媲美。

拓跋宏繼位時尚幼,由祖母馮太后攝政,作為一位守寡多年的實際統治者,馮奶奶對帝孫不留任何情面,經常打罵孫兒,風流豔事也見諸於史藉,但這不能掩蓋其執政的光輝--採取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國力蒸蒸日上。估計武則天曾經也讀過關於馮太后的傳記吧。

馮太后逝世,拓跋宏哭得死去活來,終日茶飯不思,瘦得形銷骨立。孝文帝親政後仰慕漢文化,醉心於漢化,重用漢吏,他見重臣高允年老家貧,每日派樂隊到高允的茅屋裡演奏,娛悅老人家的心情。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改拓跋姓為元姓,極大地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北魏的國力達到了巔峰!人口多達3500萬。但留在舊都平城的貴族多對政府不滿,為今後的“六鎮之變”埋下伏筆。

彼時佛教已傳入北魏,上層社會便在都城附近開鑿雲岡石窟,遷都洛陽後開建永寧寺,其中由胡太后主持修建的永寧寺塔高百丈,百里之外都可看見。這位胡太后想效仿馮太后垂簾聽政,不知是能力有限還是社會積重難返,北魏在下行的通道中越行越快。因為在北方六鎮問題上處理不力,遂引起六鎮民變,在撲滅過程中爾朱榮擁兵自重,胡太后與幼主元釗沉河而死。接著爾朱榮殘殺百官2000餘人,漢化的鮮卑貴族消滅殆盡,從此北魏政權轉入異姓手中。


高山景行53


對於異族政權,廣大網友情緒上一般是頗有微詞的。但是北魏王朝卻讓人討厭不起來。他的生存方式很奇特,就是“要讓我不被你殺了,那麼就讓我變成你”。

鮮卑族政權入主中原,面對與其格格不入的漢文化,以及對他們有著隔閡的漢人,他們如何做的?最高統治者下令全面漢化,就是“易名”,“通婚”,“漢學”。為了推行漢化這一國策,拓跋氏還殺掉了一批本民族頑固的貴族反對者。

我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壯舉。鮮卑人的姓氏與漢人無異了,新生的北魏人的父親或是母親已是鮮卑人,怎能與父與母為敵?當共同尊漢先聖為師,在同一座寺廟祭祀。

這種圖存方式很高明,就是融進了漢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會消亡,而是亙古永存。


先啟歷史


說一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妹妹彭城公主的故事吧。彭城公主的婚姻很不幸,一生跟了幾個男人都有故事。

彭城公主的第一次婚姻是典型的政治聯姻,嫁給了宋王劉昶的兒子劉承緒。這個劉承緒是個殘廢,“少而尫疾”,脊骨彎曲,而且體質很差,結婚沒多久就死了。後來,彭城公主就回到皇宮,待嫁。



這時,孝文帝皇后馮潤想讓她嫁給自己的弟弟馮夙。公主不願意,馮潤想趁孝文帝外出打仗時逼婚。結果,彭城公主在一個夜黑風高的雨夜,偷偷帶了十幾個隨從逃出京都,找皇帝哥哥告狀去了。她向拓跋宏講述了皇后馮潤的種種惡行,如飛揚跋扈,給皇帝戴綠帽子等。拓跋宏很傷心,臨死前下詔讓馮潤自盡,和他同葬。



再後來,彭城公主嫁給了從南齊避難投奔而來的王肅。這個王肅很有才華,也很受北魏皇帝的器重。但是,結婚沒多久,王肅在南齊的老婆就帶著孩子找來了。人家是正妻,而彭城公主以一個一國公主的身份,又怎肯屈居?這樣,王肅夾在兩人中間很是難受,一年後就死了。彭城公主再次成為寡婦。



一次偶然的機會,彭城公主路遇死去妻子的北魏大臣張彝,兩人互相有意,但時任皇帝的舅舅高肇也向她求婚。經過彭城公主千辛萬苦的爭取,她和張彝的婚姻終於得到認可,但張彝卻忽然中風,全身癱瘓。這樁婚姻不了了之。

再後來的史書就沒有了彭城公主的影子,大概是在默默無聞中老死了吧。這是一個不幸的女人。


讀史坊


北魏始光元年八月,柔然可汗大檀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領騎兵攻入北魏雲中。從此,北魏與柔然展開了五年的戰爭。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帶領下,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大敗柔然。這裡出現了一個歷史上有名的女英雄,一直流傳至今,她就是我們家喻戶曉的“花木蘭”。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鮮卑在中原已定居一百多年,成為了農耕民族,北魏太武帝要求每戶出一名男丁上前線。由於,花木蘭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花木蘭決定替父從軍。鮮卑族家裡都有自己的馬匹、盔甲和武器,花木蘭穿上父親的盔甲,拿起父親的武器,騎上馬匹就去從軍了。去邊關打仗,對於許多男子來說也是艱苦的事情,而花木蘭隱瞞了自己身份與男夥伴一起殺敵,作為女性是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凱旋迴家。北魏太武帝后來知道她的事蹟,想讓她回朝做官,被她拒絕了。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很廣,一千多年來有口皆碑。但是,由於她是鮮卑族人,漢族人寫的歷史沒有她的記載。對她的真正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唐朝時追贈花木蘭為孝烈將軍,現代人將“花木蘭”作為一種品牌,在商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