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美元的大明成化鬥彩瓷器「三秋杯」


10億美元的大明成化鬥彩瓷器“三秋杯”


10億美元三秋杯進故宮免費看

昨天,由故宮博物院主辦的“孫瀛洲捐獻文物精品展”在故宮景仁宮開幕。即日起到2014年5月12日,故宮挑選出我國著名古陶瓷收藏家孫瀛洲捐獻的100件稀世文物向市民免費開放。其中“明代成化鬥彩三秋杯”胎體薄如蟬翼,極為稀少。孫瀛洲的外孫女表示,民間曾為該文物估價,至少值10億美元。

新京報記者浦峰 杜丁 攝影報道

提到古瓷器中的鬥彩,許多人自然會想到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它的名氣最為響亮也彌足珍貴。1949年,香港大收藏家仇炎之先生揀了個大漏,以1000多港幣買了一對成化鬥彩雞缸杯,一時傳為藏界美談。1980年,仇先生逝後,他的這一對兒小杯卻掀起了收藏界的驚天巨浪。當年,他的後人將它們送上香港蘇富比拍賣會,結果一隻拍了418萬港幣,另一隻拍了528萬,刷新當年中國瓷器的成交紀錄。後來,528萬的那隻被大英博物館收藏,而另一隻在1999年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2917萬港幣成交,再一次刷新當年紀錄,成化鬥彩名聲大噪,成為歷代官窯之魁首。人們對它熱捧到什麼程度?即使是一件殘品的成化鬥彩天字罐(底款為一青花“天”字),也在2001年倫敦蘇富比上拍出合人民幣1130萬的高價。

然而,雞缸杯也好,天字罐也罷,它們存世量還不算太少,雞缸杯在故宮就有20多件,臺北故宮也有收藏。成化鬥彩中最為珍罕的是大收藏家孫瀛洲先生捐獻的三秋杯,全世界只此一對,絕無二雙,比雞缸杯還要珍貴,堪稱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孫瀛洲大義獻寶

20世紀40年代的一天,日偽統治下的北平城裡,40來歲的“孰華齋”古玩店老闆孫瀛洲急匆匆趕到安定門外的後門橋。由於兵荒馬亂生意蕭條,一家當鋪要關張,想把貨底子拋了還債。孫瀛洲正是聽了消息趕去看貨的。後門橋離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不遠,而且附近還有不少王府,一些王府的人和宮內當差的會拿些寶貝來這裡當賣,尤其是清末,王朝衰落,不乏偷了宮裡府裡東西的在此銷贓,這裡興起了一批古玩店,生意非常好。

孫瀛洲來到當鋪後,一眼便相中了一對寶貝,他當即認定這是從宮裡流出來的絕世精品。視寶如命,“每星期只吃一回豬肉”的孫瀛洲愣是咬著牙花40根金條將它收入囊中,這對寶貝便是日後名震天下的國寶——成化鬥彩三秋杯。

孫瀛洲(1893-1966年)原來是河北冀縣農民,1906年來到北京,在硬木傢俱店、古玩店裡當了十幾年的學徒,1923年他在北京東四南大街開辦了“孰華齋”古玩店,專營古董的收藏與買賣,是遠近聞名的大收藏家、鑑定家。故宮陶瓷鑑定大師耿寶昌當年就曾在孰華齋學徒10年。孫瀛洲喜獲珍寶三秋杯後,常常一個人在屋裡把玩,連老婆孩子也甭想看一眼。追憶這段往事,孫老的兒子孫洪琦笑著說:“自從這對杯子來到我家,父親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吃飯時我母親要叫上三五遍,父親才不情願地來到飯桌旁。母親經常對我們抱怨說:‘你爹著了魔了’”。

1949年北平解放後,時任市長的彭真,慕名經常到孫瀛洲的古玩鋪裡欣賞寶貝。時間久了,孫瀛洲才拿出三秋杯請彭真分享。彭真讚不絕口地說:“這可是國寶啊!”孫瀛洲當即表示,願將珍品捐獻國家。彭真稱讚他說:“您真是一名開明紳士。”早在1950年,孫瀛洲就為支援抗美援朝捐出一批珍貴文物義賣,將籌款全部捐給了國家。不過那次他沒捨得將三秋杯拿出來。形勢比人強,從1955年開始公私合營進而對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改造如火如荼,大收藏家張伯駒把用生命換來的無價之寶《展子虔遊春圖》、《平復帖》捐給了國家,孫瀛洲則捐得更徹底。1956年的一天晚上,吃過晚飯,孫瀛洲一臉嚴肅地對全家人說,那對三秋杯我要捐給故宮,你們還沒有見過,現在就讓你們看一眼,以後在咱家裡就看不見了。說完,孫老走進裡屋,拿出寶物。那是孫洪琦第一次見到成化鬥彩三秋杯。

孫瀛洲一口氣將自己苦心經營、收藏多年的3000餘件文物全部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除2000多件瓷器外,還有青銅器、犀角杯等文物,其中明成化鬥彩三秋杯、宋代哥窯弦紋瓶、元代紅釉印花雲龍紋高足碗等25件瓷器被定為一級文物,即國之重寶。如今,故宮館藏數十萬件古陶瓷中只有幾百件是國家一級文物,這意味著孫瀛洲捐獻的藏品奠定了故宮陶瓷收藏的基礎!

1956年,孫瀛洲捐獻文物後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獎勵,被聘為故宮博物院的顧問,牽頭組成鑑定組,對故宮陶瓷進行斷代研究。他不但對陶瓷鑑定做出了系統的理論總結,還培養了一批高徒,如今赫赫有名的陶瓷鑑定專家中許多是他的門生,如耿寶昌、李炳輝、葉佩蘭、葉喆民等。1966年73歲的孫瀛洲先生在文革中去世。

三秋杯神采蓋世

鬥彩創燒於成化後期,所謂鬥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爭奇鬥豔的藝術效果。宋晏殊《漁家傲》詞就有“落葉荷花相間鬥,紅嬌綠掩新妝就”的詞句。

燒製鬥彩瓷器先用青花鈷料在瓷坯上雙勾畫出圖案紋樣,然後入窯,用1200℃-1300℃的高溫進行第一次燒製,燒成取出後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窯用900℃的低溫進行第二次燒製而成。

鬥彩以成化朝最為著名,此時的瓷器造型珍瓏奇秀,胎質細潤晶瑩,色調柔和寧靜,繪畫談雅幽婉。以其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步一時,沒有永樂宣德瓷器的大氣派,而是追求中小作品,追求賞心悅目,特別講究線條美,使後人對成化鬥彩有極高的評價,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說法。

這對成化鬥彩三秋杯,高4.3cm,口徑6.8cm,足徑2.6cm,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蟬翼,成化鬥彩的輕薄是出了名的,薄到什麼程度?據說拿過瓷器後,指紋都能從背面看清楚。杯上繪有山石、蘭花和小草,幾隻蝴蝶在蹁躚起舞,栩栩如生。最為特別的是,其中蝴蝶翅膀上所施的紫色,色如赤鐵,雖豔麗但表面乾澀無光,這恰恰是成化鬥彩獨一無二的特徵,後世數朝仿成化鬥彩只紫彩一處無法仿效,行內把這種紫彩叫“奼紫”,實際也就是“差紫”。孫瀛洲對奼紫的描述是“燒造時差異的色疵”,說白了就是工藝不到,估計當時的工匠對紫色的配料與燒造沒完全掌握才燒成這樣,後來的工藝水平提高了,反而摸不清當年的“差紫”,是怎麼“差”出來的!後世無法仿出成化鬥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胎土。當年鬥彩是用景德鎮的麻倉土燒製而成,胎體形成一種特有的牙黃色,這種原料到成化以後的弘治初年就已用絕了,人們只能望瓷興嘆了!

三秋杯的底款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字體肥,筆道粗,柔中含剛,遒勁有力,給人一種寧拙勿巧、以拙取勝之感。成化瓷的底款和明清各朝的大異其趣,一反規整、嚴謹的風氣,顯得十分隨性、稚拙,乍看起來,猶如孩童所寫,故又被稱作“嬰兒體”。有人認為它是成化帝親筆書寫,根據就是這個款識風格在所有成化器上都如出一轍。孫瀛洲先生曾編成六句歌訣來辨識此款:“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可見書寫者之灑脫不羈、信手拈來。

杯上以或淡雅或濃豔的色彩描繪了秋天的鄉居野景,紋飾繪畫線條簡練,猶如一幅美麗的圖畫,充滿自然氣息和生活情趣。因為歷時三個月的秋季又有“三秋”的說法,故此杯被賦予“三秋杯”的雅稱。

成化帝曠古畸戀

成化鬥彩在瓷器史上的巔峰地位,自然與成化皇帝的品位與喜好密不可分。成化帝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朱見深,他是個苦命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皇帝之一。朱見深雖生在帝王之家,童年卻生活在隨時被殺掉的恐懼之中,好不容易捱到繼承皇位,卻因大他17歲的宮女悉心呵護而對她無比依戀,甚至放任她去殺掉自己的一個個孩子。中國歷史上的這一段“成化畸戀”,其離奇曲折、驚心動魄堪比任何一部文學戲劇。

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明軍全軍覆沒,朱見深的父親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英宗的弟弟朱祁鈺臨時監國,立兩歲的朱見深為太子。同年,19歲的宮女萬貞兒被派去照顧小太子,兩人從此形影不離,直至先後離世。

父親的命運沉浮讓年幼的朱見深嘗夠了苦難。他的叔叔賴在龍椅上不肯下來,不但登上皇位改年號為景泰,還廢黜了朱見深的太子身份,改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

就在朱見深每日都生活在死亡陰影籠罩下的時候,他的人格魅力超強的爸爸憑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感動中國的力量回到了北京,並在被幽禁七年後再次以寬厚仁慈感染舊臣,奪回皇位。11歲的朱見深重被立為太子,命運又一次發生驚天大逆轉。

公元1464年,英宗駕崩,朱見深繼位。在此之前,萬貞兒給了他人生最為寶貴的真愛、呵護、以及她的女兒身,她使朱見深由男孩變成了男人。成化一生迷戀鍾情於她,封她為萬貴妃,放著年輕貌美的皇后與其他妃子不顧,甚至為了萬貴妃廢掉吳皇后另立皇后。萬貴妃是成化帝的愛人、朋友,也是他的母親、保鏢。

萬氏曾生有一子但不幸夭折,善妒的她對成化帝寵幸過的妃子一個也不放過,要麼強迫墮胎,要麼打入冷宮,“掖廷御幸有身,飲藥傷墜者無數”。萬貴妃的戾氣,像她的體重一樣不可一世地膨脹起來,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看著自己深愛的女人一天天變成嗜血殺手,看著自己的親生骨肉一個個死於非命,朱見深竟然沒有阻止。他只是更多地留宿在其他嬪妃的宮院,甚至對一般宮女也不時“臨幸”一下。皇帝的精子和萬貴妃的毒藥展開了一場不動聲色的競賽。

直到成化十一年,在這場競賽中處於下風的朱見深對鏡嘆息“老將至而無子。”剛剛29歲的年紀,華髮早生,伺候皇帝梳頭的太監張敏聽到這裡再也忍不下去,冒死進言:“老奴死罪!萬歲已有子也!”朱見深愕然,問太子在哪兒?張敏回答:“奴言即死,萬歲當為皇子(做)主。”張敏已清醒地預見到自己的悲慘結局,我說了就活不下去了,皇子能不能保住命是個大問題。

朱見深還是將信將疑,在一旁的司禮太監懷恩跪下說:“敏言是,皇子潛養西內,今已六歲矣,匿不敢聞。”朱見深大喜,急忙派人去迎接從未謀面的兒子。

原來,這個孩子的母親是在滅族屠殺中被俘的紀氏,在被朱見深臨幸前是管理內廷書庫的女官。紀氏懷孕後,萬貴妃送來了墮胎藥,然而孩子並未打下來,太監張敏謊稱紀氏得了怪病,送她到北海西側的安樂堂。在那裡孩子降生,早被廢掉並居此的吳皇后與紀氏一起偷偷把孩子養大。由於宮裡萬貴妃耳目極多,孩子只能整天呆在暗無天日的房間裡,直長到六歲胎毛都不敢剪,甚至連哭泣都成了一種奢望。

父子相見那天,朱見深抱起兒子看了又看,流淚說:“是我的兒子,像我,像我……”。

紫禁城歡聲雷動,只有萬貞兒幾近崩潰,她不停地哭喊著:“群小騙我,群小騙我……”一個月後,紀氏自縊,太監張敏也吞金自殺,也有人說是被萬氏所害,其實他們早就料到了這樣的結局。這一個月,是紀氏災難重重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個月,朱見深把她們母子安排在永壽宮裡,時常前去探望,與她牽手敘舊,共飲美酒,有這一個月的幸福,看著兒子能平安成長,紀氏滿足了。

但小皇子的性命仍在萬氏的威脅之下,就在這岌岌可危的時刻,祖母周太后把這可憐的孩子帶到身邊撫養,偌大的紫禁城,恐怕只有周太后才可擋住萬貴妃的殺手。這個孩子就是成化死後繼承大統的弘治帝朱祐樘。

萬貞兒58歲的時候死了,當時她正鞭打一個犯錯的奴婢,“怒極,氣咽痰湧不復蘇。”萬氏一死,宮中女人們終於鬆了一口氣,而成化皇帝朱見深卻一下子失去了元氣,哀嘆:“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幾個月後,他抑鬱而終,時年40歲。

成化畸戀是中國歷史上一樁著名公案。成化帝的童年捲入宮廷鬥爭的漩渦中,時刻處於被謀害的危險境遇,精神壓力非常大,導致他自卑、懦弱、沒有主見,甚至還落下了口吃的毛病。每次上朝,若准許大臣所奏之事,他只是說一個字“是”,以免出醜,這影響了君臣的交流,他也不願意上朝。除了萬氏的陪伴,朱見深自小喜歡書畫古玩,尤其酷愛瓷器,這給他恐懼的生活增添了一點兒樂趣。他深深地陶醉在藝術世界中,再加上先天的藝術素養,乃至後來擁有了極高的繪畫技巧和審美水平。

後人認為成化的瓷器帶有女性的陰柔美,不像他的先祖永樂、宣德那般豪放、粗獷,除了成化帝的敏感性格以外,有人推測像三秋杯這樣的鬥彩小件是萬貴妃的喜好。其實,萬氏既不漂亮也無才情,身軀肥壯,喜歡舞刀弄槍,甚至有些暴力傾向。成化當了皇帝后,每次出遊,萬貴妃都一身戎裝侍立在旁,保護他,給他安全感。不過,成化帝燒造小巧柔美的瓷器討好萬氏倒是可能。成化瓷無大器與釀酒業的發展也有關係,明成化時,蒸餾酒已經出現並且成熟,飲酒從米酒的低度、大碗,轉向用小杯、度數高的蒸餾酒。這種社會需要也是促成成化鬥彩小杯誕生的原因之一。他對瓷器燒造的要求極其嚴格,縱觀明清二朝,恐怕只有雍正的能與之相比。不過,雍正喜愛瓷器是當作一種休息、放鬆。雍正是個十足的工作狂,平均每天御批七、八千字,活活累死了自己,他既不下江南也沒別的愛好,除了批摺子就是化個妝照照像,賞玩一下瓷器什麼的。成化倒是個吃喝玩樂不耽誤的主兒,和雍正一樣,成化對瓷器的要求精益求精,如果他要四件貢品,景德鎮御窯廠要燒製一百件一模一樣的,從中挑四件最好的進皇宮,其餘的一律集中打碎、就地掩埋,因此成化鬥彩瓷流散在外的非常少。成化帝本人也曾數次親臨景德鎮監督燒造。正是這種不惜工本的講究,使得成化鬥彩受到後世的極力推崇。

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說“至於窯器最貴成化,次則宣德。杯盞之屬,初不過數金,餘兒時尚不知珍重,頃來京時,則成窯酒杯對博取銀百金,予為吐舌不能下……”《明神宗實錄》也有“神宗(萬曆)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的記載,可見當時成化鬥彩已非常令人矚目了。

三秋杯如此名貴,倒成了故宮器物部主任呂成龍的負擔,他曾向孫洪琦坦露,自己不願觸碰這個常人難得一見的珍品,每次搬動時都如臨大敵,汗不敢出,生怕一不小心毀了國寶,就此“丟了飯碗”。文物鑑定大家耿寶昌對三秋杯的評價與羅格對北京奧運會的評價用的是一個詞:“無與倫比”。而前上海博物館的館長、著名瓷器鑑定專家汪慶正的論斷更是驚人:此杯若是拿到市場上拍賣,起拍價至少是5億美元!其實以汪慶正的身份他不可能不知道,把當今世界上的所有藝術品都算在內,拍賣價最高紀錄是今年2月3日倫敦拍出的《行走的人》雕塑,它是瑞士雕塑家阿爾貝託·賈科梅蒂1961年的作品,成交價為1.043億美元。5億美元的起拍價顯然有些離譜。汪老想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成化鬥彩三秋杯乃是無價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