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惡名馬謖背,諸葛亮用人的最大敗筆

馬謖何許人也?就是《三國演義》裡那個因失守街亭,最終導致諸葛亮北伐全線潰敗的“書生”將軍。馬謖的名氣可謂大矣,《失街亭》、《斬馬謖》等古戲彈唱時至今日久演不衰,足可與戰國時那個“紙上談兵”的大將趙括齊名——已成了“志大才疏”的代名詞,成了人們諷喻譏責的千古笑柄。

千古惡名馬謖背,諸葛亮用人的最大敗筆
然而,以諸葛亮的蓋世智慧和過人眼光為什麼要重用馬謖呢?雖然此前蜀主劉備曾對馬謖下了斷語,言“馬謖言過其實,未可大用”云云。其實客觀而言,馬謖確確實實是一個深通謀略的運籌帷幄之士。何以見得呢?《三國演義》第87回諸葛亮南征孟獲演繹出了“七擒七放”的千古絕唱,就出自馬謖計謀。其時諸葛亮正考慮如何用兵徵詢良策,馬謖經對“蠻方”地理、歷史等因素考察,和強敵曹魏形勢分析,提出了“但服其心足矣”的心戰策略,即為後人稱道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高論。第91回諸葛亮欲再次北伐,但深恐司馬懿謀略無計可施,又是馬謖獻“離間計”,使司馬懿被魏主曹睿削職回鄉得以初戰告捷。由此看來,馬謖實在是一個深通兵法、謀略出眾的幹才,諸葛亮重用他也不是毫無道理可言。問題是諸葛亮雖知人但卻不會“善用”。馬謖憑著對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為蜀漢建功立業的熱情“願立軍令狀”,本也無可非議,但他差就差在沒有“實踐”經歷,沒有獨當一面親自指揮戰鬥的實戰經驗,因此他的滿腹文韜在親自運用時已是“水土不服”,難以奏效:自大武斷、不納良言、臨戰慌亂。諸葛亮本該明白這一點,但他卻出於對馬謖的高度信任,輕率地委以要務,結果導致“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千古惡名馬謖背,諸葛亮用人的最大敗筆
那麼,諸葛亮該怎樣任用馬謖呢?

一、放手使用,逐步培養。馬謖識見才高,要想委以大用,就應放開手腳,逐步給他壓任務,挑擔子,一般任務任由處置,讓他理論結合實際,不斷有所提高,勝固可喜,敗亦不足惜;重大任務如守街亭這樣的大事,可派他任一身經百戰大將副手,先行磨練砥礪,這樣經過千錘百煉,馬謖必將成為治國經邦的棟樑之材。

二、量體裁衣,因人制宜。“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馬謖亦概莫能外。若他擅長研究學問,就讓他當好智囊、謀士行了,讓他安安心心、一心一意出謀劃策,縱使他有天大熱情想出將入相,一概不允,實則對誰都好,不致喪師失地,身敗名裂。千古惡名馬謖背,諸葛亮用人的最大敗筆

可天不遂人願,諸葛亮恰恰沒有對馬謖循序漸進培養,而是愛才心切,拔苗助長,這不是愛他,是真正害了他。馬謖的悲劇不光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諸葛亮的悲劇,是號稱“人中之龍”諸葛亮用人的最大敗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