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電動車第一品牌,連年虧損卻能赴美上市,憑什麼?

中國智能電動車第一品牌,連年虧損卻能赴美上市,憑什麼?

小牛電動車,標榜科技造車、互聯網造車,作為中國智能電動自行車第一品牌,擁有太多的故事可講了,從創始人開始到現在走出國門、連年虧損、赴美上市。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關於小牛電動車一路走來的故事。

2014年小牛電動車成立,專注於電動兩輪車,注重科技與生活的結合,是中國首個智能電動兩輪車公司,創始人李一男便非常具有傳奇色彩。

1985年15歲的李一男考進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26歲成為華為常務副總裁,離開華為後的李一男北上北京創辦了港灣網絡,後與華為合併,再度回到華為,2008年擔任百度CTO(首席技術官),2014年創辦了牛電科技(小牛電動),2015年因內幕交易,入獄2年6個月。出獄後辭掉創始人、CEO等職務,仍保留股份,目前持有43.8%的股份。

中國智能電動車第一品牌,連年虧損卻能赴美上市,憑什麼?

2015年6月1日,牛電科技發佈了首款電動車,2天后,創始人李一男被警方帶走。但是對小牛電動車來說,值得慶幸的是在李一男服刑的兩年半,核心團隊無一人離開。

據多家媒體報道,小牛電動車的核心成員陣容豪華,主要來自於BMW,大眾,微軟,華為以及華爾街野蠻人之稱的KKR等全球頂尖的公司,這些牛人團隊的穩定無疑成就了今天的小牛電動車。

看完創始人以及團隊的故事,我們再來看看小牛電動車本身的故事。

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小牛電動車,2015年6月京東眾籌7200萬元,刷新國內產品類眾籌記錄,可謂是互聯網造車的代表。先後發佈了N、M、U三個系列多款產品,並將小牛電動車銷往德國、法國、意大利等20多個海外國家。

中國智能電動車第一品牌,連年虧損卻能赴美上市,憑什麼?

在目前人工智能的風口,標榜科技造車的小牛電動車自然也是“智慧”加特,以最新UM為例,其大腦CLOUD-ECU智能中央控制器,與分佈在車身12處器官傳感器保持互聯。通過每分鐘200次的檢測、收集、分析,把信息傳遞給小牛電動APP,向用戶彙報車輛健康詳情,人性化的OTA無線升級功能,無序更換硬件,也能輕鬆完成功能更新和拓展。

小牛電動APP除了能夠分析車輛狀態外,還能夠進行行車統計、車輛位置定位,電池狀態監測,一鍵售後等功能。

中國智能電動車第一品牌,連年虧損卻能赴美上市,憑什麼?

在續航能力上,小牛電動車非常注重輕量化設計,以UM為例,整車重量僅有40kg,車架採用輕量化606鋁製作,電池採用鋰電池鼻祖——索尼家的18650汽車級鋰電芯,重量只有5.5kg,一次充電可以跑100km。

雖然高科技加特,續航也非常給力,但是小牛電動車的售價也相對於競爭對手而言非常高昂,2017年,小牛電動車零售價格加權均價高出競爭對手86%,甚至平均一輛小牛的價錢可以購買3輛雅迪。

中國智能電動車第一品牌,連年虧損卻能赴美上市,憑什麼?

更為尷尬的是像特斯拉、蔚來汽車等造車新勢力一樣,小牛電動車自成立起,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16年、2017年分別虧2.33億元、1.85億元,今年上半年更是虧了3.15億。

銷量上也不盡如人意,去年排名前三的電動車品牌,雅迪銷售420萬輛,新日310萬輛,臺鈴180萬輛,而小牛隻有18.95萬輛。

但是小牛電動車的定位就像手機界的蘋果、電動汽車界的特斯拉一樣,自打出生之日起就定位高端市場,但是赴美上市開啟新徵程的小牛電動車,憑什麼吸引華爾街的精英們,是創始團隊還是理念、市場?小牛電動車的明天能否像蘋果手機一樣橫掃全球還未可知,這一切還需用時間去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