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不可縱,縱慾成災

欲不可縱,縱慾成災。此言出自唐代名士張蘊古筆下。

唐朝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官職卑微,但卻滿腹經綸的幽州總管張蘊古,懷揣著他寫給唐太宗的一封建議書《大寶箴》,不遠萬里,風塵僕僕地趕到都城長安,呈送給了唐太宗。唐太宗讀後,大為賞識,立即將其提拔為執掌全國刑獄的大理寺卿。這可是相當於當今全國最高法院院長的高官哦!在這封深得唐太宗讚許的《大寶箴》中,張蘊古寫下了“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慾成災”這兩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這兩句名言,不僅使被譽為“千古名君”的唐太宗醒腦開竅,而且使一代代的後人,也深受教育和啟迪。欲不可縱,縱慾成災

不知張蘊古披閱了古往今來多少浩如煙海的史籍,總結了多少帝王將相成敗興亡的經驗教訓,方才歸納出如此高瞻遠矚、一語中的的哲理。置身於將近1400年前的歷史風雲中的古人,居然能有如此驚世駭俗、入木三分的思想見識,確實是出類拔萃,難能可貴。

所謂“欲”,就是“慾望”,引申開來,也可以理解為“渴望”、“追求”、“嚮往”、“理想”和“奮鬥目標”。人生在世,都是有“慾望”的。人而沒有慾望,豈不成了枯木死灰?孔夫子曾經有言:“食,色,性也”。就是說,追求“食”、“色”,這是人類最基礎的本性,最起碼的慾望。“食”,即是食慾,也可鋪陳為衣食住行。人類追求食慾的滿足,那是為了確保自身的生存和成長。“色”即是“性慾”。人類追求性慾的滿足,那是為了繁衍後代,使人類得以新陳代謝,生生不息。這種對“食慾”和“性慾”的追求,大都還屬於自然屬性的範疇,毫無疑義,這都是正當的、合理的。

然而,如果人類的慾望還僅僅停留在追求“食慾”和“性慾”的較低層次上,那隻能說明,人類還處於原始社會的階段。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財富也在不斷豐富。人類最原始的慾望得到基本滿足之後,人類的某些個體和群體所處的社會地位、生存條件,他們佔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隨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因此,人類各不相同的個體和群體所產生的慾望,也就必然要急劇地分化。其差別之大,往往大相徑庭;其分野之裂,往往針鋒相對,甚至水火不容。這就標誌著,人類進入了階級社會。

當社會生產力雖然不斷提高,但卻遠沒有極大提高;社會財富雖然不斷豐富,但卻遠沒有極大豐富的時候,占人口極小部分的剝削者,佔有大量物質和精神財富而驕奢淫逸;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者,卻只能享有極少量物質和精神財富而飢寒交迫的狀況,就無可避免了。不管這種不勞而獲、勞而無獲、富者鉅富、貧者赤貧的社會狀況,如何地違背天理人情;也不管那些為民請命的思想家和揭竿而起的農民領袖們提出的“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如何博得社會大眾的喝彩、擁戴與追隨,但這種慾望、主張和理想,永遠都是一種畫餅充飢式的幻夢和奢望。在階級社會中,這貧富懸殊的狀況,依然綿綿不絕地延續了數千年之久,誰也無法改變。

在這種貧富懸殊的社會里,人們自然也懷有各不相同的慾望。飢寒交迫的勞動者,迫切地渴望改變現狀,縱然不曾夢想大富大貴,但也渴盼衣食無憂。那些已經佔有了大量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剝削者,則更是胃口大大,人的慾望往往是無限擴充的。“慾壑難填”嘛!民間有俗語云,“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一般說來,類似的慾望,即使是剝削階級的慾望,也不宜簡單地“一棍子打死”,予以全盤否定。在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的進步,就是由人類的某些慾望來推動的。如果人類丟掉了一切慾望,喪失了一切追求,渾渾噩噩,生無所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放棄一切主觀努力,如同行屍走肉、泥塑木雕一般,無所作為,那社會豈不就喪失了前進的動力?

然而,任何社會制度,任何國家,都有著自己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既是每個社會成員行為、道德的規範,同時也是他們慾望的規範。如果按照這個規範來劃分,人類的慾望,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

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規劃、設計,並受到法律法規制約、管束的慾望,也就是說,牢牢地關在法律法規的籠子裡的慾望,都屬於正常的、合理的慾望。是為慾望的第一個層次。

反之,如果人的慾望衝破了法律法規的框架,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之外,規劃、設計自己的慾望,渴求凌駕於法律法規之上的非分的權力和利益,那麼,正常的、合理的慾望,就異化成了非分的、不切實際的念頭。這種念頭,可謂之“奢望”和“貪慾”。此為慾望的第二個層次。

當懷有“奢望”和“貪慾”的人們,把頭腦中非分的念頭付之行動,突破法律法規的籠子,毫無約束地四處狂奔,肆無忌憚地瘋狂撒野時,貪慾就變成了“縱慾”。是為慾望的第三個層次。

如果人類的慾望,從第一個層次起步,經由第二個層次,汪洋恣肆,不可遏止地發展到“縱慾”的層次,“縱慾”又逐漸惡化為一種群體性、社會性的“瘟疫”時,“縱慾”就必將演變為一種災難。

遠見卓識的古人早就洞察了這個客觀規律。我國春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韓非子,就曾頗有遠見性地指出:“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當人們正常的的慾望,異化為非分的“貪慾”;“貪慾”再演變成無法無天的“縱慾”;而“縱慾”又由個體的行為,氾濫成群體性的、社會性的行為,一步步燃成燎原大火,匯成滔天巨浪時,那豈不就是人類的“災難”嗎?

唐代名相魏徵說過:“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舊唐書·文苑傳·張蘊古》這樣記載:“樂不可極,極樂生哀;欲不可縱,縱慾成災。”意思是凡事皆有度,萬事不可過,物極必反,過則無益。

慾望,亦就是想得到。餓了想吃飯,渴了想喝水,這就是欲。凡人都有七情六慾。七情即喜、怒、哀、懼、愛、恨、憐,六慾即求生欲、求知慾、表達欲、表現欲、舒適欲、情慾。人的所有情緒,都可歸納為上述七情。人的所有慾望,都可歸納或分解為上述六慾。

由此看來,慾望潛藏在我們身體乃至心底裡的每個角落。滿足正常的慾望,本無可厚非。然而,有些人不能節制自身的慾望,窮極手段,不惜以身試法,最終身陷囹圄,就很可悲了。人一旦被無窮的慾望所控制,就會成為欲的奴隸,那麼他的一生必定是痛苦的一生,疲憊的一生,悲哀的一生。

欲不可縱,縱慾成災

無數事例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道理:“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慾成災。”對於慾望不能過於放縱,放縱慾望而不節制可能會造成災難。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過於貪婪的人都是在自取滅亡。一個貪慾實現了,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欲似深淵,假如不懂得剋制,就會越陷越深。

“良田萬頃,日食不過三升;廣廈萬間,夜眠只需八尺。”對於生活享受,要懂得知足常樂,不要去跟別人去攀比。一攀比,對物質上的追求就沒有止境,就容易滑向墮落的深淵。所以,做人應當懂得知足常樂,懂得剋制慾望,懂得珍惜身邊的一切,以感恩的心態,面對人生,回報社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平和心態,虛懷若谷,從善如流,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欲不可縱,縱慾成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