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位于中国的纪念碑,因为日本的关系,竟被改过四次名字

1899年6月22日,德国驻青岛总督叶世克收到了电报:由于高密芝兰庄农民的阻止,胶济铁路高密段的修建陷入了停滞。这条消息立即触发了叶世克敏感的神经,尽管此时他到青岛上任只有四个月,但对形势他还是非常了解的:德国不仅租借了青岛,还取得了在山东修铁路及采矿的权利,而这条胶济铁路连接了坊子、淄川等煤矿,一旦建成,山东的矿产通过铁路就可以源源不断运到青岛港,再转运到世界各地。可以说,胶济铁路的修建,事关德国殖民的大事,再加上以“灭洋”为口号的义和拳正在山东闹得凶,生怕出乱子的叶世克,也就不管事情的原委,立即下令驻扎在青岛的德军,去镇压高密农民。

实际上,高密农民的诉求是非常合理的。因为高密芝兰庄属于北高南低的地形,铁路路基从中穿过,阻断了北边农田向南排水,农民们因此要求德国人修建涵洞,解决排水问题。在遭到德国人拒绝后,农民们只得采取阻断铁路修建的方式抗争。而叶世克不分青红皂白派兵镇压,激起了高密百姓更强烈的反抗,直到1900年,德国才将反抗活动彻底镇压下去。

所谓山高皇帝远,叶世克在青岛做事,自然无需向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汇报。而远在柏林的威廉二世当然也不知道叶世克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在收到青岛方面的报告后,还误以为叶世克遇事果断。所以,叶世克在1901年去世后,威廉二世就下令在青岛为叶世克修建一座纪念碑。

这座位于中国的纪念碑,因为日本的关系,竟被改过四次名字

叶世克总督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于1904年建成,位于今天太平路海岸,正对着青岛总督府。纪念碑高度有十六米,碑身镶有记载叶世克“业绩”和《胶澳租借条约》全文的铜牌。整体来说,这座纪念碑既不高大,也不精美,普普通通的。只是,随后日本人的到来,让这座纪念碑有了一段传奇的身世。

1914年8月,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并于11月占领了青岛。虽然日德战争的规模不大,但日本占领青岛的战略意义重大。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占领了旅顺、大连,并以此控制了辽东半岛。如今日本占领青岛,也就控制了山东半岛,京津门户的南北两翼从此均落入日本之手,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已成。

这座位于中国的纪念碑,因为日本的关系,竟被改过四次名字

改造后的纪念碑

志得意满的日本人在占领青岛后,决定纪念一下他们的战绩,日本人的目光也就放在了叶世克纪念碑上,他们把德国人的铜牌撤掉,换上了歌颂日本占领青岛的铜牌,而纪念碑也被改名为“日本占领青岛纪念碑”,这是这座纪念碑第一次改名。

此后,日本在外交上就延续着永占山东、独霸中国的策略在进行:1915年提出了二十一条,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又操纵列强,由日本继承了德国在青岛和山东的权利。只是日本独大的局面,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此后,在美国的强势介入下,日本不得不将到嘴的肥肉吐出来,在勒索了北洋政府6100万银元作为补偿款后,于1922年12月10日,把青岛还给了中国。

这座位于中国的纪念碑,因为日本的关系,竟被改过四次名字

纸币上的青岛接收纪念亭

北洋政府接收青岛后,首要任务就是消除青岛的殖民色彩,日本命名的街道和地名当然要改名,而纪念碑自然也不能再叫原来的名字了。于是,北洋政府对纪念碑改建,把日本的铜牌撤掉,将中国收回青岛的过程刻在碑身上,纪念碑也被改名为“青岛接收纪念亭”,这是纪念碑第二次改名。

只是,虽然北洋政府在纪念碑上自夸“德垒日碑,尽成陈迹”,但当时国力虚弱,日本人在青岛保留了大量的特权,日军还在1927年和1928年打着保护侨民的旗号,两次出兵青岛,所以,这所谓的收回,也只能是表面上的收回了。到了1937年7月,日本开始全面侵华。12月底,在炸毁了青岛所有的日本工厂后,国民政府放弃了青岛。1938年1月,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再次占领青岛,可怜的纪念碑也就再遭日本涂鸦,板垣征四郎题写了“东亚建设之础”的碑文,内容是日本攻占山东的“功绩”,纪念碑因此被改名为“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这是纪念碑第三次改名。

这座位于中国的纪念碑,因为日本的关系,竟被改过四次名字

现存青岛博物馆的东亚建设之础

这座位于中国的纪念碑,因为日本的关系,竟被改过四次名字

1945年山海重光纪念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这座纪念碑立即被改建,碑文改成了抗战功绩,纪念碑也被改名为“山海重光纪念碑”,这是纪念碑第四改名。1967年,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座记录了青岛历史的纪念碑被拆除,成为了一大遗憾。(文/澹台卓尔,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