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速遞:滴滴打車,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熱點背景】

2018年5月6日凌晨,河南鄭州市航空港區發生一起命案,受害人李明珠在搭乘網約車途中被害,經過調查為其乘坐的順風車司機所殺。

無獨有偶,在河南空姐案發之後的110天,浙江樂清警方公佈了一起滴滴順風車司機強姦殺人案。據瞭解,樂清女孩小趙在8月24日下午13點乘坐滴滴順風車前往永嘉,若是按照正常的常規路線行走,她本應在14點40分左右就能到達目的地。

然而就在14點左右,小趙的朋友收到她的消息,說司機開的是山路,路上一輛車都沒有,有點怕。隨後在14點14分,小趙的另外一個朋友收到她求救信息,內容為“救命、搶救”,隨後便失聯。

整改期間再此出現安全事故,滴滴的管理能力又再次引起輿論的關注,受輿論壓力所迫,5月12日起,滴滴宣佈下線順風車業務一週,之後滴滴公佈了順風車整改措施。措施主要針對車主審核和社交化功能,包括隱藏雙方頭像、關閉評論、引入車主人臉識別、在APP中增添緊急求助按鈕等具體改動。據內部人士透露,此前滴滴有意乾脆取消順風車業務。

【題目預測】

滴滴順風車在3個月內連續發生兩起安全事故,類似的安全事故頻繁出現,公司的制度與管理遭到了群眾的質疑,對此,你怎麼看?

熱點速遞:滴滴打車,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參考解析】

滴滴打車,確實為民眾的出行提供了太多的便利,也是2017年“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名片。但是,如果企業只是一味的重視規模的擴大和效益的增長,而不重視自身質量的把關和對於法律規章制度的遵守,那麼企業的體量越大,對於社會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大。

其實在第一次的“空姐遇害”事件發生之後,滴滴公司就發表聲明成:萬分自責,嚴肅整改。可就在整改期間,還是發生問題,屢次道歉,屢次出事,其背後的原因不得不引人深思:

第一,由於平臺本身的審核門檻太低,太多素質參差不齊的司機進入到行業之中。同時,滴滴公司本身在軟件的設置上也存在非常嚴重的錯誤價值觀誘導,為了增加用戶粘性,滴滴給順風車加上了“社交屬性”,允許司機和用戶之間互相打上標籤,有很多司機只承接機場附近的順風車業務,其目的只是為了“獵豔”,顯然,社交屬性方便了個別司機別有用心、預謀犯罪甚至實施犯罪。

第二,法律對於相關業務的監管較為缺失。目前我國對於“快車”“專車”等網約車其實已經出臺了比較明確的法律規範了。但是對於順風車,其在法律上的定性使“合乘車”,也就是俗稱的“拼車”,這是一種公民互助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出行方式,不受網約車相關法律制度的約束。也就是說,順風車處於並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空白地帶。

第三,平臺監管能力嚴重缺失,對於類似的事件毫無預案,處理效率極低。為了追求平臺體量和業務的發展,滴滴公司將很多業務外包給了第三方團隊進行處理,其中就包括在事件中負主要責任的客服團隊。沒有專業的人員,沒有系統的培訓,在面對客戶求救時還意識不到問題嚴重性。

現在,滴滴公司已經關停了順風車業務,但是整個互聯網約車平臺究竟應該何去何從,還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只有平臺自身轉變了發展價值觀,不以經濟利益為唯一的目標,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加強管理和審核,少去一些表面形式化的作秀,多思考如何做好管理,如何遵守法律的底線,才能著真正的走上正軌。

現在市場,絕對不是誰有錢誰就是“大爺”,誰壟斷誰就為所欲為。市場的主體是多元化的,具備同樣服務能力的平臺企業不止一家,如果某家企業不服管又不自律,總拿乘客的生命當兒戲,社會公眾會用“腳”投票,政府也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