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銀行,銀行相信信託

時下各種金融理財產品鋪天蓋地,叫人眼花繚亂。從安全性角度而言,固定收益類的銀行理財和信託產品無疑是最為可靠的,在此為大家分析兩者的優缺點,以供參考。

你相信銀行,銀行相信信託

銀行類理財產品

在老百姓眼中,要存錢只能去銀行,因此往往將銀行與國家信用聯繫在一起,而信託業務則離老百姓較遠。銀行憑藉這個優勢,自然成為了傳說中的“中介”。其實,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去向,不少是流向了信託或資管類產品。

此類產品原則上不能在合同中承諾保本、保收益,但實際上安全性很高,鮮有無法兌付的情況發生。產品收益率在4.0%~4.5%左右,而背後的信託、資管產品的利率在8%左右,銀行賺取了部分利差。

銀行類理財產品

是投向掛鉤基金、股票、股權、大宗商品、信貸資產等的結構性產品,利率浮動不保本,可能出現虧損的就是這一類。

你相信銀行,銀行相信信託

信託固收類產品

信託項目都要盡職調查,信息披露客觀公正,風險管理方式明確清晰,還要銀監會審批才可以發行,信託項目的運作需要受《信託法》的約束,因此整體來看還是比較穩健的。信託產品同樣不能承諾保本、保收益。

相似點:同受監管 安全性高

信託與銀行一樣,都屬於中國銀監會監管的金融機構,具有較高的公信力。截至2015年底,銀行理財產品資金賬面餘額23.50萬億元,而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為16.30萬億元。

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最新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5)》顯示,截至2015年末,在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配置中,債券及貨幣市場、現金及銀行存款和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三類資產佔銀行理財資金投資全部資產的89.10%。

其中信託類產品(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佔比15.73%,是銀行理財產品重要的投資方向。

從安全性來說,銀行理財產品因其極高的兌付率受到了投資者的基本認可,而信託產品由於高門檻的原因,並不為一般投資者所熟悉。

事實上,信託產品的基礎資產都經過嚴格的風控篩選,大多有抵、質押物及第三方實力企業的擔保。

據中國信託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四季度風險信託項目規模與佔比出現了雙降。

2015年末風險信託項目規模為973億元,佔比為0.60%,相較於同期銀行業1.50%左右的不良率,信託行業風險狀況處於較好的水平。

不同點:門檻收益 債務隔離

所謂門檻,就是指信託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各自對合格投資者的要求,達不到合格投資者的要求是不能對其進行投資的。

想買銀行理財產品,只要口袋兜裡有個5萬塊錢,就可以開始著手投資了!

相比之下,根據《信託法》規定,信託產品起投金額100萬~300萬(不含)的名額最多50個,300萬元以上的就不限制,在目前優質資產稀缺的背景下,個人投資者往往要有300萬元才能搶到信託產品份額。

你相信銀行,銀行相信信託

2015年,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4.68%,而集合信託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8.63%。兩者的收益率為何會差那麼多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銀行要收取一筆“中介費”。

雖然銀行理財背後的重要流向是信託類資產,但由於銀行通過資金池的方式解決了門檻問題,必然也會產生渠道費用。此外,銀行資金池中除了配置信託類資產外,也會配置一些流動性較強的資產,以便設計出更為靈活的產品期限,這樣也會拉低產品的收益率。

信託和銀行理財產品一般都不能提前贖回,流動性大體相當。不過,銀行理財產品目前多數為半年以下的短期產品,比如購買三個月的滾動型理財產品一年有四次贖回機會,流動性佔一定優勢。

信託產品存續期一般為1~3年,若要急用不能贖回。目前國內信託產品轉讓的各項規章還不健全,操作繁瑣,變現能力較弱。

此外,信託有債務隔離功能,而銀行理財產品沒有。信託財產受法律保護,信託一經成立,信託財產即從委託人、受託人、收益人的財產中分離出來,具有獨立性成為獨立運作的財產。

信託財產不能被清算、償債和破產等,這也是信託產品與銀行理財產品很大的區別之處。

總體而言,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與信託產品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兩者的安全性都非常高,但從門檻、流動性而言銀行理財無疑佔據優勢,而信託產品在收益率上則要更勝一籌。

你相信銀行,銀行相信信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