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地震能否預測?我們更應該關注這個!

一說到地震,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地震總是突然出現在我們周圍。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地震真的能預測嗎?如果不能預測,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學者在從事這項工作呢?

爭論地震能否預測?我們更應該關注這個!

地震產生機理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地震預測的事。

在當今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預測地震,網絡上某人成功預測地震發生時間的傳言多半都是巧合。我們通常只能下“某某斷層某處在接下來多少年年內發生幾級地震的可能性是多少多少”這樣的結論。儘管這些結論一直是城市規劃和建築抗震標準的重要參考,但是國家為了避免民眾生活在恐慌之中,幾乎從來不把這樣的信息公佈於眾。這就造成了震後民眾對地震研究者的一些誤解。地震是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而研究學者的職責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嘗試去了解它,並希望最終能將獲得的知識應用在地震防災中。

當前地震預警做的最好的就是日本採用的地震預警,當地震發生時,震央會發出P波(縱波),與S波(橫波)兩種震波,監測站會透過觀測速度較快的P波強度,對速度較慢但破壞力強的S波做出預警,而日本氣象廳會立刻分析,由監測站傳來的資料,推定震源和地震規模,預測震波到達各地的時間,當推算最大震級達5級以上時,系統會立即向可能發生4級以上地震的地區示警。

爭論地震能否預測?我們更應該關注這個!

地動儀

既然地震當前不可預測,那麼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地震防災與科普!我們應該知道地震造成傷亡的最大傷害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地震時倒塌的建築物。唐山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在晚上,幾十萬人在熟睡中被壓在廢墟中不幸遇難。所以在地震高發地區,普及地震知識、開展地震疏散演習,提高建築物抗震標準至關重要。在經濟發達發達的地區查明地下斷層加密地震臺網的情況下,地震預警能發揮非常大的作用。防震減災不是簡單的的科學問題,它集政治、經濟、社會、工程與一體,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投入,集體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