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恆以弱亡,獨漢唐以強亡,那麼強漢盛唐的武功到底誰更強?

愛好歷史的人,討論歷代武功的時候,都喜歡把漢唐並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對於兩朝對外的戰力,因為很多人不願意把成吉思汗的武功算在漢民族身上,所以爭議頗多,今天,我們淺談一下這個問題。

國恆以弱亡,獨漢唐以強亡,那麼強漢盛唐的武功到底誰更強?

唐軍

首先看兩朝的對外戰績:

大唐:太宗到高宗時期,攻滅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麗、百濟,武周時期,白江口一戰,劉仁軌打敗日本海軍,疆域南至越南,北至俄羅斯,西至各種斯坦,東到東北、國土面積1237萬平方公里,除卻元朝和清朝自帶嫁妝,可謂是古代王朝之最。

大漢:武帝時期,擊潰匈奴,修建長城要塞,收復河套地區,河西納入版圖,之後吞併南越、閩越、夜郎、清國衛滿朝鮮等國,又遠征大宛,降服西域諸國,打通絲綢之路,宣帝時期,徹底擊敗匈奴,發出“明犯強漢著,雖遠必誅”的時代最強音,把西域納入版圖,除卻附屬國,疆域達600多萬平方公里。

國恆以弱亡,獨漢唐以強亡,那麼強漢盛唐的武功到底誰更強?

漢軍

單從戰績上來論,大唐無疑是勝過大漢的,但也有很多客觀因素存在,我們從三個方面比較一下。

一、中外交通的不同:漢朝時期,人們對漠北和西域不熟,也沒有書籍可供參考,可以說是開荒者,君不見李廣難封,不是因為迷路,就是找不到匈奴部隊,霍去病迂迴穿插,也是靠了匈奴嚮導,張騫一路荊棘,也是因為走了很多冤枉路,但到了大唐時期,經歷了那麼久的中外交流,甚至南北亂世,可供參考的資料或者人就太多了,這是一個客觀因素。

二、軍隊組成的不同:漢朝時期,統軍的將領全都是漢人,對民風地域的不瞭解,只能靠臨敵應變去消化,並在戰爭中,摸索出了騎兵大兵團的作戰戰術和思路,以此佐證,漢族人民並非不尚武,而是被後面的朝代閹割了而已,不過也有弊端,那就是極其依賴後勤和國力,這也是武帝時期,武功卓著,但民生凋敝的原因之一。

反觀大唐,多是以夷制夷,番兵番將有很多,好處是可以減少人民負擔,熟悉地域的軍隊也能保持極大的戰鬥力,但不對異族防範,任其貫通兩族的戰術和武器知識,也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患,當然,兼容幷蓄,才能創造世界性的文明,一味防範也不行,與其說是重用異族人的錯,還不如說帝國制度的胎毒,那就是人亡政息,明君良臣在位,自然無所畏懼,一旦後人平庸,就禍患四起了。

三、建國初期的形勢不同:大漢建國初期,連皇帝的御攆都找不齊同顏色的馬,就算積累了三代,到了武帝時期,依然需要大量存儲戰馬,升級冶鐵之後,才能開啟軍事行動,而最好的馬還是在西域,在大月氏得到的鍊鋼之法,而隋末戰亂中,太宗世民的玄甲軍已經縱橫天下,後來對外作戰,大唐騎兵也是縱橫天下無敵手。

四、制度的不同,大漢時期,還是三公九卿制和人才察舉制,雖然武帝收攏了大部分權力,但依然改變不了獨尊儒術的事實,儒家秉持王道,自然不喜歡窮兵黷武,所以軍人的地位不會很高,當然比宋朝強的多,而大唐,雖然還有門閥和世家存在,但一直在盡力消除,軍功為最,所有尚武之風盛行,民風彪悍,人不畏戰。

國恆以弱亡,獨漢唐以強亡,那麼強漢盛唐的武功到底誰更強?

書法

綜上所述:討論武功,漢唐並列沒錯,因為就對外作戰和國內製度而言,大漢是開荒者,而大唐是繼承,並且優化升級,就像我們抗美援朝的時候,因為條件所限,只能能以人海戰術,但是現在呢,肯定不用對不對,所以無論縱向和橫向,戰力上,大唐優於大漢,但漢朝戰績沒有任何取巧的地方,都是自己開荒、創新換來的,大唐就有那麼一些取巧的意思了,當然,一個王朝的貢獻,不是單以武功計算的,且搏諸君一曬把。

不管如何比較,愛好我國曆史的朋友,都是從心裡愛我們的民族和國家的,所以才會對這兩個最具代表性的王朝念念不忘,因為那時候正是我們民族年輕之時,橫衝直撞,不停成長,而後面的就像是已過中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又哪能激起我們的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