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的最慘的皇帝,明明每日批閱文書,覽誦經史,卻被說成文盲

在明十六帝中有一位曾這樣回覆大臣的上疏‘朕在宮中,每日披閱文書,覽誦經史及祖宗訓錄,兼時事憂勞,何有多暇?’戰歌敢說大部分人給你十五次機會都不一定能猜出他是明熹宗朱由校。關於明熹宗現在有一種普遍的稱呼就是木匠皇帝,認為正是他的不務正業導致朝堂被魏忠賢搞的烏煙瘴氣才致使明朝滅亡,崇禎只不過是替他背了鍋。但是伴隨著對魏忠賢臉譜化認知的改變又出現了一種說法:若木匠皇帝在,明朝也許就能避免十幾年後滅亡的命運。

被黑的最慘的皇帝,明明每日批閱文書,覽誦經史,卻被說成文盲

關於明熹宗第一種說法流傳的最廣、最被人所熟知,也是我們現在大多數人對於明熹宗根深蒂固的印象。並且為了配合這種說法還有一個很合理的解釋:萬曆時期的國本之爭,導致後來的明光宗朱常洛遲遲無法被正式冊立為太子。並且由於萬曆皇帝與朝臣關於未來帝國儲君人選的反覆拉鋸致使朱常洛如履薄冰,因而忽略了對朱由校的教育安排。所以年幼的朱由校閒來無事就慢慢的愛上了做木工活,這個愛好一直持續到當了皇帝。當了皇帝的朱由校不僅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這木工技藝反而是愈發精進。以至於卑鄙的魏忠賢經常趁皇帝做木工做的熱火朝天的時候去找朱由校請示,惹的朱由校好不耐煩。於是藉機欺上瞞下,然後禍亂朝政、殘害忠良。先不說其真偽,就這一個故事就把歷史上的兩大‘著名’人物——趙高、宋徽宗給結合到一起。從始皇帝開始一千多年了才出這兩個人物,明末一下就給聚齊了。你說這明朝能不滅亡?你說這明朝滅亡之後還有什麼懷念的理由?既然如此,你們還復什麼明!

俗話說追根溯源,首先說說明熹宗是不是文盲這個問題:除了開頭的那一句,還有在王化貞關外慘敗之後,熹宗曾發佈過一道詔書其中有這麼一句‘朕覽科道官,屢疏紛囂,全無正論’。這能說明什麼?至少朝臣的上疏,熹宗皇帝是能看懂的。還有曾任天啟朝內閣首輔的葉向高上書中說‘我皇聰明天縱,朝講時臨,真可謂勤政好學之主矣’。據此戰歌認為,也許明熹宗朱由校的文學造詣沒那麼高,但至少他還是能看懂奏疏、正常的處理政務。

被黑的最慘的皇帝,明明每日批閱文書,覽誦經史,卻被說成文盲

接著再看看朱由校的能力:之前戰歌曾有一篇文章,文中有一個觀點‘明末最有可能解決遼東問題的時候就在熹宗時期’。原因是,王化貞慘敗之後,關外土地盡喪,朝廷上下一時亂作一團,甚至有部分人都忙著做遷都的準備。朱由校沒法只得將兩位帝師——孫承宗和袁可立派出,兩人抵達前線後很快就穩定了形勢,並且在兩人的努力下很快就形成了‘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的良好局面。藉著就是魏忠賢:明朝的宦官勢力是經過明宣宗的刻意培養,然後由皇帝將原本屬於自己的批紅與蓋印的權力交給宦官給他們提供了足夠的資本之後才在明英宗時期粉墨登場。只不過一場土木堡之變,將明朝制衡朝臣的最為重要的力量武臣勳貴們一掃而光,連帶著剛剛登場的宦官勢力也被清掃。隨即景泰時期明朝文官一家獨大,但最為重要的京營明朝皇帝一直不讓文官們插手。直到嘉靖二十九年,文官提督京營才被確定下來。然後就是張居正任首輔時期,明朝文官在事實上已經將皇權架空成為帝國的主宰。這個時候皇帝的依仗就只剩下了宦官和廠衛,這種局面萬曆通過國本之爭做了測試發現單以皇帝很難應對。那麼此時皇帝只有兩個選擇:順從當傀儡;找個宦官當幫手,但是鑑於東漢與唐末還有明朝之前的王振與劉瑾,如果這樣無異於飲鴆止渴,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能用。可是到了熹宗登基,一個不滿二十,只有十幾歲的少年能如何?面對那個龐然大物,他只能找宦官勢力來幫助自己。所以戰歌之前就說,魏忠賢的出現不僅不能說明熹宗的昏庸反而能表明熹宗對形勢的清晰認識。

被黑的最慘的皇帝,明明每日批閱文書,覽誦經史,卻被說成文盲

​那麼這是不是就能說明熹宗在就保大明暫時不滅,本來戰歌也是這樣認為的,可是天啟五年以後發生的兩件事使得熹宗的努力前功盡棄。這兩件事一是給魏忠賢修生祠;二是魏忠賢賣官鬻爵。前者直接導致了崇禎時期的財政難題,後者則徹底毀了明朝的吏治。就這兩件事來說,熹宗搬起的石頭最終砸了崇禎的腳。假如沒有這兩件事,熹宗一直幹下去還真比崇禎強些。

最後給熹宗個個人之見吧:熹宗算是個合格的皇帝,只是能力比不上萬歷跟嘉靖,但是要比崇禎強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