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肥胖來源糟糕的飲食習慣,如何用心理學影響孩子的飲食偏好?

過度肥胖來源糟糕的飲食習慣,如何用心理學影響孩子的飲食偏好?

從吃不飽到過度肥胖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過剩的時代,在父輩的童年,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吃不飽飯,短短几十年的時間,人們的物質已經越來越豐富,普通的家庭基本不存在吃不飽的問題,倒是肥胖成了病態。

《舌尖上的中國》引發了全民關於吃的討論,夜晚的節目前,許多人一邊流口水一邊觀看,再加上方便快捷的外賣服務,夜晚的小龍蝦,口水雞,火鍋,水煮魚,豬肚雞,燒烤,快節奏的生活和粗糙的飲食,讓我們的健康越來越成問題。

過度肥胖來源糟糕的飲食習慣,如何用心理學影響孩子的飲食偏好?

成人口味固定,孩子飲食習慣具有極大的可塑性

而對於口味的習慣到年齡大了以後會固化,所以很多人成年後去一個地方非常不習慣,反倒是小孩子,非常樂於嘗試各種食物。在麥當勞,肯德基剛出現的時候,很多家長髮現自己每年最多吃一兩次的洋快餐成了孩子們一直心心念念要光顧的地方。就連平時討厭的生菜,玉米,西藍花拌上醬料也吃的津津有味。

如果能在兒童時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就能極大降低肥胖和相關健康問題的風險。把“節食減肥”消耗的意志力投入到別的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不喜歡吃蔬菜,來看看心理學的方法吧:

1、增加熟悉度

很多孩子不喜歡西藍花,小包菜等富含營養的食物,其實很大程度是孩子不熟悉,在家裡做的機會並不多,並且會因為苦澀的口感孩子在第一時間就放棄了。

所以需要提高孩子見到這種食物的頻率,反覆出現,和熟悉的菜品搭配,孩子慢慢在潛移默化中就接受了這種食物。

還有就是像店裡一樣給孩子搭配豐富的調料,自制番茄醬,酸奶,橄欖油,加上堅果,黑芝麻等製作蔬菜,滿足孩子的新鮮感,提高孩子喜愛的意願。

過度肥胖來源糟糕的飲食習慣,如何用心理學影響孩子的飲食偏好?

增加熟悉度,讓孩子愛上蔬菜

2、孩子的飲食會模仿

父母的飲食習慣是孩子飲食健康的指標,你會發現,父母不吃香菜,孩子也不吃,父母不吃雞蛋,孩子也將雞蛋排除菜單。一個家庭中往往會出現飲食,生活習慣相仿,健康和疾病的情況也相似的狀況。很多遺傳疾病會被證實和生活習慣的關係更大。

所以父母關注自己的飲食習慣,合理規劃飲食,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父母發自內心喜歡吃蔬菜,孩子會更願意去嘗試。同齡人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偶爾在別人家吃飯,孩子發現同伴吃的香,孩子會更容易接受自己非常討厭的食物。

3、不要過分鼓勵

家長們尤其是爺爺奶奶會用鼓勵的辦法追著孩子吃飯,比如:“吃完這口我們去逛街” “吃完這口我們去買大飛機”這樣獎勵孩子吃飯往往達不到效果,還會讓孩子更討厭吃飯和討厭這種食物。因為愛吃飯本來是鍾本能,外在獎勵的加入使這種本能愛好變得不再單純。

在教育中孩子本身是熱愛學習的,總是用考前五名就怎樣怎樣,孩子漸漸也會厭倦,家長最笨的方法就是用外在的鼓勵把孩子的本能變成一種需要監督和外在條件的事情,非常不划算。發掘和守護孩子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和孩子真誠以待,養成良好的飲食,切忌家長的過分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