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教育,父母教會子女做人,才能讓其擁有快樂成長能力

中國式家庭教育,父母教會子女做人,才能讓其擁有快樂成長能力

父母教會子女做人,才能讓孩子擁有快樂成長的能力

文字:寶媽育兒超越自我(家庭教育隨筆)

有種母愛叫視如己出,她養育87個孩子,九成考上大學!其中有20個考入北大清華。 她是一位沒多高文化的工人,她叫麥瓊方:“我教不了孩子們知識,我只能教會他們做人。”

這返璞歸真的家教意義,在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操作中,最深刻詮釋了究竟什麼叫做“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我們的應試教育給了普通孩子從底層攀登的機會,通過努力,足以改變命運,這也是我們教育的一種公平!

中國式家庭教育,父母教會子女做人,才能讓其擁有快樂成長能力

現在有很多人指出我們當今的高考弊端眾多,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在分數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實質,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相對於中國而言,美國的大學入學則是以推薦為主。在美國,你想讀名校,家庭要有深厚的背景和財力,讀昂貴的私立精英學校,這些孩子的壓力並不比中國孩子小。在美國有很多名校流傳著一個數字——4:即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西方的教育是階層分化的一個分層機制,公立學校只提供孩子基本、有限的教育,讓孩子們在學校快樂就好,至於能不能快樂著進入中學,就好像與教育沒有什麼關係了。可悲的是,我們國內的許多人很崇尚這種快樂,卻從不深悟資本社會是用資本來劃分社會階層的。更可悲的是,有很多普通民眾也蜂擁附和,總高呼孩子快樂就好,卻從不考慮一個孩子成長的快樂,究竟該從哪裡獲取?!

中國式家庭教育,父母教會子女做人,才能讓其擁有快樂成長能力

甚至這些家長更不明白,無論在美國,還是在英國,要想讓孩子進入精英教育是需要資本的。就拿英國的私立小學來說,僅每年學費就得2萬英鎊(約20萬人民幣),有些課程作業量很大,要求也很嚴,這一層次的家長也很在乎小孩的成績。在國外,所謂過早的階層分化,其實從孩子的小學教育就已經開始了,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被淘汰,也就自然讓孩子去接受所謂的快樂教育了。

有個故事很精闢:兔子看見老鷹在樹上打盹,說真羨慕你,我也想打個盹睡一覺,老鷹說只要你高興那就睡唄!

兔子就真睡了,結果分分鐘被野獸吃了......

老鷹能打盹是因為會飛,在樹頂上危險少,兔子在地面隨時面臨危機四伏,能偷懶嗎?

所以,我們家長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認清自己的處境,做好孩子成長的定位,然後讓孩子懂得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相應的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中國式家庭教育,父母教會子女做人,才能讓其擁有快樂成長能力

為此,我們的家長該如何定位自己孩子的所謂快樂教育,只要讀了上述文字,或許能對快樂教育粗略的領悟出那種更深層的意義!不可否認,當今國內的很多私立教育,已經有很多家長真的買不起了!

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的高考制度,中國的公立教育,依然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只要孩子有個好分數,進入中學依然可以通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麥瓊方雖然是一位沒有多高文化的母親,她陸續養育87個孩子,有九成都能考上大學,甚至有20個考上了清華北大,她真正的教育真諦就是:“我教不了孩子們知識,我只能教會他們做人。”

這恰恰把返璞歸真的家教意義,在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的操作中,最深刻詮釋了究竟什麼叫做“中國式的家庭教育”!

這些被救助過的孩子希望都能像養母一樣偉大,然後再把養母的這種精神發揚光大……中國的應試教育,的確給了這些孩子們從底層向上攀登的機會,給他們提供了通過努力改變命運的階梯。

附圖文(摘選自網絡):

中國式家庭教育,父母教會子女做人,才能讓其擁有快樂成長能力

她是一位沒文化的工人,卻養育了87個孩子,九成考上大學,其中有20個考入北大清華。她叫麥瓊方:“我教不了孩子們知識,我只能教會他們做人。”

算上自己唯一的親生兒子,至今已經有87個孩子叫麥瓊方“媽媽”。她不僅資助這些孩子上學,還把無人撫養的孤兒接到家裡住。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但是一旦走進麥瓊方的家門,他們就是被一視同仁的孩子。

中國式家庭教育,父母教會子女做人,才能讓其擁有快樂成長能力

麥瓊方的家裡,進門左手邊擺著地鋪,右邊牆擺著沙發。地鋪可以睡兩個孩子,沙發睡兩個孩子。房間裡放著高低床,可以睡10個孩子。床多、棉被多、鍋碗多、凳子多。這是麥瓊方家裡的四多。最多的時候,家裡住了14個孩子,7天煮了90斤大米。

中國式家庭教育,父母教會子女做人,才能讓其擁有快樂成長能力

87個孩子,如今九成考上了大學, 47人在國外工作或學習。她家沙發上,出過11位清華大學畢業生,9位北京大學畢業生。

中國式家庭教育,父母教會子女做人,才能讓其擁有快樂成長能力

麥瓊方工資不高,為養活這些孩子,她常年利用業餘時間打兩份工。每天從醫院下班後,還要去夜市幫攤位串烤串、洗碗,深夜又去給單位守大門。她還自己開荒種菜,又在地頭搭起豬圈、雞舍,自己養魚養豬,養雞養狗,還種了木瓜、芒果。

即便已經非常辛苦,但麥瓊方仍一直堅持往山裡送衣物。這些年,麥瓊方挑壞了18根扁擔。她還曾失足跌落懸崖,直到深夜才甦醒過來。送進山的舊衣物,幾十年下來估算有幾十噸。

走進麥家門,孩子們都變得很懂事,課餘時間會幫著種菜、餵豬、餵雞,還幫忙做手工掙點錢。在學習上,孩子們自發形成了傳幫帶,高年級的輔導低年級的,學習好的幫助基礎差的。

中國式家庭教育,父母教會子女做人,才能讓其擁有快樂成長能力

“我教不了孩子們知識,我只能教會他們做人。”麥瓊方說。

堅持奉獻愛心的動力是什麼?麥瓊方回答,1979年開始做時,不知道什麼叫獻愛心,只是做想做的事情。等到後來再去,這家的女人來說,你給我的衣服很合身;那家的女人來說,你給帶來的衣服很暖和,就特別高興,就忍不住要做下去。

麥瓊方只希望孩子們賺錢了,能夠像自己一樣,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她的孩子們如今也在積極參與所在地的公益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