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科技論文「討論」,瞧這十要訣

写好科技论文“讨论”,瞧这十要诀

討論是科技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討論的目的是解釋現象、闡述觀點,說明您的調查/研究結果的含義,為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其主要作用是回答引言中提出的問題,解釋說明研究結果如何支持你的答案,這些答案如何與該主題現有的相關知識相吻合。

討論通常被認為是一篇論文的“心臟”,最能反映作者掌握的文獻量和對某個學術問題的瞭解和理解程度。

討論是許多中國作者論文的薄弱環節,也是與國際作者論文的差距所在。討論部分很難寫,作者應予以高度重視,投入應有的時間和精力,認真寫好討論。討論部分寫作的好壞往往決定一篇文章的深度,也是其學術水平的標誌。

作者應圍繞主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討論,避免重複敘述數據結果,避免重複摘要和引言內容,避免冗長的文字堆砌。討論要以研究的結果為依據,作者既不要不敢下結論,也不可妄下結論。

討論部分應強調指出研究所獲得的新的重要結果和結論,說明研究的價值和侷限性;要與研究目的結合起來討論,避免提出研究結果不支持的結論;如果未作經濟學分析,一般不應下成本-效益方面的結論;要避免強調和暗示未完成的工作的重要性,如果有把握,可以提出新的假設和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許多作者的論文討論不繫統深入,重要原因之一是沒有正確引用相關文獻,因而沒有把研究結果放在更廣闊的背景中討論。許多作者在討論時不引用或沒有系統引用相關文獻,有的認為沒必要,有的因為沒找到,有的故意迴避引用,以凸顯自己研究的“新穎”和“價值”。

有的作者雖然引用了相關文獻,但沒有結合自身的研究討論,也就是沒有把前人的研究結果和自己的研究結果融合在一起討論。如此討論,導致論文分割(Balkanization),讀者無法系統深入的瞭解和理解你的研究結果。

一個誠實的或者成熟的作者,應該對研究結果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既強調研究的成功和可取之處,也要指出研究的侷限和不足。與外國作者不同,中國的許多作者不喜歡談論研究的不足。

為使你的信息表達清楚,在清楚全面的闡述、支持、解釋和論證你的答案和討論其他重要的和直接相關的問題前提下,討論部分應儘可能的簡短。必須注意,討論旨在對結果進行評論,而不是重複敘述結果。

不應過多著墨於不太重要的枝節問題,因為這會使你的重要信息模糊不清。“文”無完“文”(No paper is perfect)。關鍵要讓讀者知道什麼是確信無疑的,什麼只是假設推理性的。

“討論”部分的結構組織很重要,開始寫作前,應草擬提綱,以符合邏輯的形式組織你的思想。可以採用鏈狀圖、問題樹、數字編號或其他組織結構。

汲取前人的經驗,結合本人十年編輯工作的體會,總結寫作“討論”的十個步驟,以期有助於組織你的思想。

1.以“從特殊到一般”的邏輯結構來組織“討論”:從你的發現到文獻,到理論,到實踐。在你寫作“討論”時,可討論一切,但必須簡潔、簡短和明確。

2.以重申你試驗驗證的假設和回答引言中提出的問題作為開始。使用相同的術語,相同的動詞時態(現在時)和你在引言中提出問題時相同的觀點。

3.以試驗結果支持答案。闡明你的結果如何與預期和已有文獻相關聯,清楚地說明為什麼你的研究結果可接受,如何與該主題已發表文獻的知識相一致或吻合。

4.討論與所提問題相關的所有結果,簡明的概括研究結果的主要含意,不管結果統計顯著性如何。

5.應以正確的邏輯順序來描述每一個主要的發現/結果所揭示的模型、原理和關係。表述這些信息的邏輯順序很重要。首先陳述答案;其次提供相關結果;然後再引用他人的研究結果。如果必要,將讀者指向插圖或表格,以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6.論證你的答案。如果必要,可解釋為什麼你的答案令人滿意,而別人的不滿意。只有提供正反兩方面的論據,才能使你的解釋更令人信服。

7.討論和評價對結果相互矛盾的解釋。這是一個好的討論的標誌。(中國的許多作者通常回避討論與結論不一致的內容。)討論任何意想不到的結果。當討論一個意外的發現時,以發現作為段落的開始,然後敘述之。

8.指明潛在的侷限和缺點,評述這些因素對你的結果解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影響研究結果的正確性。當指出這些侷限和不足之處時,避免使用道歉的語氣。

9.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建議(至多兩條)。不要提出在該研究內本該談及的建議,這樣會表明你對數據的檢驗和詮釋不充分。

10.闡明本研究的結果和結論如何的重要以及如何的影響我們的知識或如何影響我們對所研究問題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