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掘了一个古墓,证明郑和下西洋不只七次,事实上还多二次

江苏发掘了一个古墓,证明郑和下西洋不只七次,事实上还多二次

公元2010年6月,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南面山峰正在大兴土木,兴建一所社会福利院,用来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或者流浪人员。

在施工当中,工人周扬驾驶挖掘机挖地基的时候,意外挖出了一个大黑洞,还挖出了一些破碎了的青砖块、瓦当、石雕等文物,他把情况告诉了施工队长,队长查看之后马上叫停了在建工程,并把情况上报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

南京市博物馆接报之后马上派出考古队赶到现场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

考古队经过挖掘发现这是一座属于明朝时代的砖室墓葬,规模不小,墓主应该是一个身份比较高级的官员。不过考古队在墓室的顶部却失望地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盗洞,让他们心情一下子变得无比沉重起来。

江苏发掘了一个古墓,证明郑和下西洋不只七次,事实上还多二次

因此,考古队在进入墓室之前,都已经做好了里面会出现文物被盗掘一空的情况的心理准备。果然,当他们进入墓室之后发现里面一片狼藉,所有有价值的文物都被盗墓贼盗走了,剩下拿不走的都给他砸碎了,基本没有什么有用的文物留下了。

不过万幸的是,考古队还是在墓中清理出了一个盗墓贼不屑一顾的“寿藏铭”碑石,所谓“寿藏铭”就是死者生前就预作后事准备,事先亲自撰写好碑文再叫人镌刻的墓志,内容大多数都是描写记录了死者姓名,藉贯,生卒年,还有他的身份,官职,经历等等。

江苏发掘了一个古墓,证明郑和下西洋不只七次,事实上还多二次

根据这块碑石的记载,墓主人是明朝的都知监太监洪保,曾以副使身份跟随郑和多次航海下西洋。

这方珍贵的“寿藏铭”一共有二十五行,741字,除了标题是用篆书刻写之外,其余文字全部用阴刻楷书书写,详细地介绍了洪保一生的经历和功绩:

洪保出生于鸟语花香的云南大理,十三岁便净身进宫当了太监,二十九岁时慧眼识珠开始跟随朱棣打天下,深受朱棣的信任,经常把一些机密的要事交给他办理。

而且,他在靖难之役当中积极的出谋划策,帮助朱棣打败了建文帝朱允文的多次进攻,直到最后推翻了建文帝,帮助朱棣建立了更加强大的大明皇朝。

江苏发掘了一个古墓,证明郑和下西洋不只七次,事实上还多二次

因为他头脑灵活,办事稳妥,而且善于与外国使者打交道,因此,朱棣便选择了他与郑和一起下西洋,一边进行经贸往来,睦邻友好,一边传播伟大的中华文化,使万夷臣服。

南京博物馆的研究员王志高对这篇“寿藏铭”非常感兴趣,他经过反复多次的细读上面的铭文,再结合历史的记载,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郑和下西洋的次数不止只有七次,而是有更多次。

根据铭文内容所写的:“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

江苏发掘了一个古墓,证明郑和下西洋不只七次,事实上还多二次

字面上的意思是说朱棣刚做皇帝的那一年,他就授予洪保内承运库副使的职位,让他率领二万士兵分别乘坐排水量超过2500吨的大福号等明朝的大船,带领船队首次下了西洋。

虽然这篇铭文中没有明确的指出,这次下西洋的“正使”官员是何人?不过在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敕封天后志》却记载得很清楚:“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泰国)”。

换句话说,就是在公元1403年的时候,太监郑和曾经进行过一次横跨大西洋前往泰国的航海旅程,不过可能是因为船队规模小,或者是秘密行动(有学者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去探寻建文帝的下落)等原因,这一次航海并没有被写入郑和“七次下西洋”之中。

江苏发掘了一个古墓,证明郑和下西洋不只七次,事实上还多二次

后来又有史学专家翻阅外国的史料发现,郑和曾经于公元1424年,率领船队去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进行了贸易往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郑和下西洋其实根本不止七次而是九次。

这次研究的惊人发现,用确凿的事实推翻了史书所记载的,郑和是从公元1405年开始下西洋的观点,把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两年。

根据铭文的记载,在公元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病逝之后,都知监太监洪保接过了正使的职位,继续下西洋进行友好交流。铭文上记录,公元1441年7月到公元1442年,已经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洪保率领船队进行了最后一次的下西洋活动。

江苏发掘了一个古墓,证明郑和下西洋不只七次,事实上还多二次

此次南京洪保墓中的“寿藏铭”的发现,为研究明朝时候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直接改写了史书上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在国内外的考古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地震,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郑和下西洋的光辉历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