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峪賦(作者:董宏偉)

作者題記:吾本柴門布衣,一介清貧書生,雖人微言輕,然自感任重。人皆言青山生聖靈,我則道川澤沃平疇,有緣情體物話詩意,盼歸來舊地賦柳林。故:奉上拙文,聊表拳拳之心!大言不慚,狂稱為“賦”。

下峪賦(作者:董宏偉)

浩浩中原大地,巍巍熊耳山麓,滔滔東流洛水,綿綿炎黃後裔。五千年文明歷史傳遞,眾家族血脈承續延綿。壯哉中原,美哉下峪,縱橫八百里①,山河秀麗,悠悠五千載,日月同輝。稽其茫茫古今,追其赫赫史蹟,賞其煌煌面貌,覽其朗朗胸襟,感之慨之!喜之嘆之!褒之揚之!呼之頌之!不由得縱性飛歌。眺望歷史蒼茫,俯瞰現代英豪;雖草根平民兮,心繫國榮家興!盛世感慨立言,欣然興賦致邦。

一部下峪賦,盡敘千秋史。仰望歷史長空,似見萬里煙塵:諸侯割據,群雄爭霸,烽火狼煙,干戈不息。文明五千載,悠悠數千年,大浪淘沙,英雄輩出,千秋彪炳,萬古流芳。而今,世事滄桑已遠,仍聞號角連連。至民國生禍,致軍閥混戰,泱泱大國,政要無德,赤縣神州,積貧積弱。東瀛小國,覬覦華夏,倭寇犯境,鐵蹄踏踏,狼煙烽起,匪盜橫行,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中華兒女,憤然抗爭,驅除韃虜,振興華夏。終帶來:四海清平,赤旗遍地,昂揚邁進,巨人崛起。而今下峪,五業昌隆,政通人和,安居樂業,萬象更新,歌舞昇平。改革開放,眾志成城,政通人和,欣欣向榮。萬眾一心鬥天地,壯志凌雲撼河山。山鄉鉅變,百業興旺;革舊創新,發奮圖強。興業強鎮步伐鏗鏘,克難攻堅偉業已成。民生民眾,百姓樂居樂業;經濟發達,熱氣騰騰一派。西子湖上起凌波,荒山深溝機聲鳴;有高樓拔地而立,與天地競相比奇。山清水秀,萬象更新,接四面賓客,納八方來風,豫西有美景,下峪花正紅。嗟乎,好一片生態宜居之地,好一座錦繡美麗之鎮!真所謂:俱往矣,數風流人物,古之赫然猶憶,現則坦然可欣,正看今朝!

下峪歷史,厚重悠久。古稱“貲(zī)谷”②,後名“柳林”,明末清初,始名“下峪”③,建制更迭,機構變遷,臨歷代,延至今。其古籓屬永寧,是為今洛寧也。縱觀歷史,雲捲雲舒,潮起潮落,承襲沿革,朝代更替,分分合合。倡公平,建共和,除專制,享大同,興農桑,朝盛世。“貲谷”—下峪,源遠流長。溯根追源,一脈相承,根深源清;分條析縷,八方散佈,枝繁葉濃。姜公呂尚,封邑齊疆;嫡裔高傒,“貲谷”開創。肇源齊魯,東夷發祥。巨流之源頭,“柳林”啟濫觴(shāng);勃興幽燕,范陽郡望。棟樑沃土兮,而今鑄華章。經千年風雨,歷萬里山水,四面求索,八方衍居。為求生存,數次遷徙④,由齊及冀,東南西北,直抵海濱;圖謀發展,頻頻移居,改集為散,遠涉天際。時也漫漫,二千另七百載,不捨晝夜,豈止明月朗日;域亦茫茫,神州與五洲,不畏艱辛,何避歧途曲徑?

下峪地勢,虎踞龍盤,屏障天然。通三關之險,連九嶺之遐,二川交融,八嶺互拱,商賈雲集,民稼桑農。東全寶,奇峰屹立,古木參天,林幽谷深,人跡罕至,猿猴輕靈捷巧,虎狼陡顯矯健;南象君,怪石嶙峋,藤繞葛蔓,嵯峨崢嶸,突兀崔嵬,岩羊無從攀其頂,豺豹莫敢躡其巔;西牛心,北崤山,兵家要地,雄關鐵索。更兼有:秦晉爭雄,崤山之戰⑤,屯兵列陣,刀光劍影,戰鼓咚咚,戰旗獵獵,悲壯慘烈,蒼涼悽然。下峪:東瞰興華,西接盧靈,南襄欒嵩,北環洛水。自古而今:西周豫地⑥,春秋韓疆⑦,攬嵩欒之鎖鑰,扼秦晉之邊防。

下峪文化,厚重深邃(suì)。積澱豐厚,知著見微。古貲谷、又柳林、過街樓、文昌閣,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洛河南岸白雲間,河濤聲聲萬重山,朱氏二帝多軼事,春風吹綠全寶山”。更有明朝開國太祖朱元璋、二任皇帝朱允文為歷史濃墨重彩⑧。向世祿、任善人、小鬼腿、閻王碥,民間傳說,千古美談⑨。仰觀昔日,下峪歷史淵源,群賢薈萃;喜看今朝,莘莘學子:寒門李順順,理科狀元郎⑩。破繭成蝶,已成棟樑。文壇俊秀,交相爭輝:潛力著華章,郭世科也;正史留奇文,張清華也;軍旅作家秀,李玉明也,妙手繪丹青,王中緒也;筆走舞龍蛇,史明義也。百業百行多英傑,脫穎而出,名氣名望貫河洛,綴筆難書。噫籲唏哉!察人文勝景,五彩斑斕,數風流人物,燦若繁星。

下峪旅遊,風生水起,後來居上,已露崢嶸;蒼翠巍峨大山秀,碧波萬頃西子湖。西施湖水,水碧清幽,波光粼粼,湖光山色,汪洋恢弘,波瀾漣漣,一碧萬頃,靜影沉璧;眺看,有遠山如黛,近觀,似鷹擊長空。虎頭古寨,屏藩要塞,雄渾威武,名不虛傳,“古堡秋色”、“碉樓雄姿”、滄桑遍佈、幽奧玄涵。王家大院,赫然凝重,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漫步庭院,有金鐫(juān)石刻之遺;置身堂前,當淨宇梵宮之屬。窯洞人家,西北民居,靠大山,依大地,堅固牢靠,巋然敦厚。壯哉梯田,如帶繚繞,如詩如畫,恍若仙境,接地連天,渾然天成,春如層層銀霧繞,夏則滾滾綠波湧。山鄉山村,山風山民,“既景廼(nǎi)岡,相其陰陽”,迴歸自然,其樂融融,古香古色,尋根問宗,歡樂和諧,感受三農。崇陽垛子,玄妙奇特、驚險優美,世代相襲,流傳不衰,氣勢恢弘,規模浩大,拍掌稱絕!還有崇陽溝:景觀奇絕,石瀑飛流直下;穿峽越谷,相聞燕語鶯聲,更有美麗傳說相伴。誠哉斯言,美哉下峪。

下峪生產,繁茂昌盛,各行各業,欣欣向榮。千年亙古,下峪礦藏,儲量豐盈,開掘冶煉,眾生鼎沸,機聲轟鳴。金鉬銀鉛冠中原,“銀鉛之鄉”美名傳。下峪菸葉,色澤鮮亮,清香純正,回味綿長,品質優良,中原馳名,真的是:生機盎然綠意濃,一枝獨秀地生金。農田農業,方興未艾,蓬勃發展,欣欣向榮,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安居樂業地,國泰民安人。基礎設施,日新月隆:改造衛生院,克山民疾病之苦;新建教學樓,解學子讀書之窘;街道超市多,有百貨齊備;村村通汽車,便村民出行;住宅有公寓,顯鱗次櫛比;歡歌笑語聲,日子如火紅。公路條條,通縣達州,父老鄉親,如沐春風。

偉哉!歲月承續生聚,多少慨當以慷。歷史由先賢以心血浸潤,新業賴後輩用勤奮鑄成。生於斯土,歌於斯寰。綠水為琴,青山為伴。挹(yi)山水之靈氣,享大地之物產。山有峻骨,君子行健,上善若水,民風淳焉,且耕且耘,建我家園。效忠君之請纓,勿捫蚤而空談,留清氣於乾坤,還浩然於河山。來日煮青梅,把酒話英賢,與時代同行,並百姓儕彰。族脈才脈相濟,文華物華齊昌。盛世華夏,更需擔當!齊努力,共奮起,業無論士農工商,蒙神州恩惠,重鑄輝煌;性不分男女老幼,秉先輩遺澤,再續華章!敦敦厚土兮,浩浩新風,山青水秀兮,鎮強民隆。殷殷斯賦兮,赤子景願!

下峪鎮總面積206平方公里,摺合市制單位合824平方華里。

據《洛寧縣誌》記載:“宋元嘉七年(430年),雍州刺史王誕後軍,外兵參軍龐季明入長安,招和夷、夏,自貲谷(今下峪)入盧氏,過高門木城西去。”過街樓上嵌有“古貲谷”三字,至今仍清晰可見。

明末清初,下峪後上莊王家為當地顯赫大戶,時正處於蒸蒸日上的鼎盛時期,建南廟、立牌坊、修過街樓等,王家巨資援建,其聲勢無人能望其項,因後上莊位於下峪南澗河的上游,柳林鎮在其下面的峪裡,故王家人常稱當時的新柳林鎮為下峪,久而久之,約定俗成,改名為下峪。

數次遷徙:即戰國田氏篡齊,洛、盧、靈等縣民眾從山東盧邑遷徙到燕秦等地;唐代安史之亂又從范陽分赴山東、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唐末黃巢起義則紛紛南遷到贛、閩、粵等地;北宋金兵擄掠,永寧、盧氏、靈寶等民眾四散到今贛、閩、蘇、浙、徽、粵、桂、川、雲、貴、湘、鄂;晚清時期內亂外侵,江、浙、閩、贛遷徙民眾為避亂而散居各地,甚至遠赴海外謀生。史稱“五次大遷徙”。

有史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秦、晉兩國曾在牛心、崤山等地激烈戰鬥。

西周時,永寧總屬豫州。

春秋時,永寧屬韓國領地。

引自張清華先生【下峪軼事】之六、全寶山的傳說。

引自張清華先生【下峪軼事】之八、樂善好施下峪人。

下峪賦(作者:董宏偉)

寫後感:很早就想為老家下峪寫些什麼,但受水平所限,總是畏難而止。2017年春季的一天,在與朋友相聚時,有人提出:“老董,你應該為你的老家寫一篇‘賦’,這個眼下在下峪還是空白。”這就不禁又一次勾起了自己的寫作慾望,頗有躍躍欲試之感。然而,‘賦’不是一般的文章,其題材比較苛刻,不但要有嫻熟的寫作技巧,還要具備豐富的歷史知識,於是,再次因生畏停滯。未竟的寫作慾望,後來竟成了一塊心病。是年“六一”節前夕,朋友們又一次給了我鼓勵,這一次我沒有猶豫。就這樣,經過努力,有了這一篇並不能稱作“賦”的不倫不類的文章。正因為還不成熟,所以特在此曬出,請各位朋友校閱並斧正!同時,對各位朋友給予的鼓勵、支持及幫助,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下峪賦(作者:董宏偉)

作者簡介:董宏偉,原特殊教育學校“勤雜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