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已拥有境外授权专利量过万件

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已拥有境外授权专利量过万件

历史上,中关村诞生了数个“第一”: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翟立新表示,中关村始终走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成为深化改革的“探路者”。

5年来,中关村全面深化改革。先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投贷联动、“国际人才20条”等改革试点,带动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科技人才的政策体系。

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外籍人才服务窗口”,旨在为外籍人才提供包括企业注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投融资服务等一系列支持。来自也门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阿哈迈德在2017年底通过了有关部门审批,很快就拿到中国“绿卡”。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表示,北京试点的外籍人才出入境新政策具有开创性,向全世界释放了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信号,有助于提升中国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已拥有境外授权专利量过万件

近5年来,中关村有20多项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或被其他国家引进,一些科技成果转化试点政策纳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

2018年1月,海淀区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包括关注原始创新能力跃升、新型研发平台领航、科技金融融合创新等9项计划和科技城市建设、科技政府塑造、科技公民培育等7项行动。

目前,中关村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8万件,是2013年的2.8倍;累计主导创制发布标准7858项,其中国际标准330项,是2013年的2.5倍。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到2017年,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和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质量实现新跨越,开放创新、创新创业生态引领全国,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曾是中关村四大电子商品卖场之一的鼎好大厦,如今大部分已被升级改造,充满科技感的孵化机构取代了卖鼠标、卖光盘的“小摊位”。目前,中关村有2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490多家创投机构、500多家协会联盟等,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

2018年1至7月,中关村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企业92家。2017年中关村示范区内共发生股权投资案例2584起,占全国股权投资案例总数的近三分之一,是全球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01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至2.2万家,企业总收入5.3万亿元,实现增加值7352亿元,总收入和增加值均达到2013年的1.7倍。

在互联网技术大发展和“双创”热潮推动下,中关村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快速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新路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

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合作园区,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过6100家,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园区链和产业链。

2017年,中关村管委会、天津市科委、河北省科技厅,共同印发实施《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优势推进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三地政府共建合作机制,中关村的“环保技术解决方案”直指京津冀地区的环保难题,促进企业在环保领域升级转型。

赵弘认为,中关村已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源头,众多企业总部研发和制造分离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了辐射带动作用。全国各地的中关村分支机构,不仅带来技术、模式的复制和辐射,还推动了制度的创新。

2017年,中关村技术合同成交额3549亿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中关村与其他地区共建24个合作园区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实现了技术输出、政策输出、品牌输出。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不少科技创新项目正走出国门,也带动外籍人士来京创业。

过去几年,中关村管委会已先后在美国硅谷、加拿大多伦多、英国伦敦等10地建立了海外联络处。

截至2017年底,101家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境外上市。2017年,示范区企业拥有境外授权专利量1.1万件,海外并购交易额2895亿元,占全国60%以上。

与此同时,英特尔、苹果等300多家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也集聚中关村。

翟立新表示,中关村将对标国际一流,从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当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主要载体、培育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四个方面推动打造中关村“升级版”。

摘自新华社《奔跑吧!中关村》

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已拥有境外授权专利量过万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