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風琴,飄蕩百年的「哈爾濱之聲」

手風琴,飄蕩百年的“哈爾濱之聲”

第3屆哈夏,男高音金浪在青年宮演出,手風琴伴奏劉克紀 圖片來源:哈爾濱歌劇院

第34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閉幕了。“哈夏”國際手風琴藝術周已經成功舉辦四屆,在世界範圍內贏得了聲譽,成為國際手風琴比賽的重要賽事之一。

事實上,明快、悠揚的手風琴聲,已經在這座城市的上空飄蕩了一百多年,哈爾濱人對手風琴的感情,在任何一個年代都不曾間斷過。

高校手風琴課,由哈爾濱人開創

“俄羅斯是手風琴水平最高的國家,這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早從事手風琴教學的專家之一、東北手風琴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孫德倫先生介紹說,“俄羅斯的手風琴普及率非常高,各行各業的人都會拉。”

作為深受俄羅斯文化影響的城市,哈爾濱從接納俄僑那天起,便也同時接受了手風琴。1908年,中國第一支交響樂團——哈爾濱交響樂團成立。“團長發現樂隊中沒有手風琴,就讓兩名藝術家改拉手風琴。我省後來的著名指揮家關振剛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原來拉小提琴。”手風琴教師崔凱說。

“外國僑民的孩子需要學音樂,來這麼多藝術家也需要有活幹,於是,1925年7月,格拉祖諾夫音樂學校成立了。這所學校裡面有兩名手風琴老師,一名來自白俄羅斯,一名來自捷克。”孫德倫介紹說,當時這所音樂學校主要教外國學生,但是部分中國學生也有幸在這裡與手風琴結緣,其中就包括瀋陽音樂學院教授張子敏,他是最早在我國音樂院校開設手風琴課的中國人。

“張子敏還會吹黑管,他當時是哈爾濱的一個輕音樂樂隊成員,這個樂隊由七個人組成,最後這七人拜把子了,我認識其中三個,所以東北的手風琴教育比南方起步早。另一座手風琴普及率高的東北城市是大連,那裡主要是受蘇聯紅軍的影響。”

孫德倫說,上海是到了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才開始出現手風琴,因為這種樂器適合輕音樂伴舞。“還有一位常志國,後來去了西安音樂學院,老師是捷克人。說起來哈爾濱從這時候開始就培養了一批手風琴人才,王典等人都是國內最早的一批演奏家。”

今年80歲的孫德倫也是業內響噹噹的人物,1984年,中國手風琴教師協會成立,孫德倫成為首任主席。2011年10月,手風琴世界盃在上海舉行,國際手風琴聯盟為中國手風琴專家頒發終身成就獎,孫德倫是獲此殊榮的十四人之一。

對此孫德倫謙虛地說:“我底子薄,是優秀的學生們把我‘抬起來了’。”學生梁和平、許明俊先後考上中央樂團、戰友文工團等頂尖團體,讓孫德倫名聲大噪,哈師大也成為當時國內數一數二的專業強校。

手風琴,飄蕩百年的“哈爾濱之聲”

施巖在德國

上山下鄉年代,手風琴最拉風

“農村沒有鋼琴、腳踏風琴,有個口琴就能上課,要是背個手風琴去上課,那還不頂天了?從基層教學來說,老師會拉手風琴那可了不得!”孫德倫說,上山下鄉年代,手風琴迎來了大發展。“這是個飯碗,會拉琴就不用下地。那時候文藝宣傳活動多,而手風琴比鋼琴更適合流動性強的演出。另外手風琴也相對便宜,當時鋼琴兩三千元,手風琴才四五百元,所以手風琴很搶手,都買不著,得排隊。”

當時哈師大也有宣傳隊,工人師傅在裡面任指導員,孫德倫是隊長。“我也是惟一的老師,因為會拉手風琴,再加上幾個樂器,就湊成了個小樂隊,代表大專院校去大興安嶺慰問解放軍。”崔凱回憶說:“當年手風琴伴奏大合唱、小合唱都很方便,普及率很高,它是標準的樂器,不用你去對弦,而且手風琴不累,不像銅管樂演奏起來有個疲勞期。”

崔凱和手風琴結緣也是在那個紅歌遍地的年代。“‘文革’開始的時候,我不到10歲,因為學校不上課了,我大姐就帶著我拜師去學手風琴。那時候人與人之間關係很簡單,學習也不要學費,逢年過節給老師買點點心、水果就可以了。”

因為陰差陽錯的原因,崔凱高考時選擇了醫科,並一直讀到碩士,可是手風琴卻成了他的一個情結。45歲那年,崔凱成為哈師大手風琴專業年齡最大的本科生。“當時還要工作,還要一科一科過考試,特別困難。我總共用了六年時間拿到了學位證書,圓了童年的夢。”

藝術大師,揹著手風琴起步

特殊的地域,特殊的時代,讓手風琴成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哈爾濱文藝青年的 “標配”,很多後來享譽全國、知名世界的哈爾濱籍藝術家,也都是用手風琴打開了藝術殿堂的第一道門。寫出了《我愛你塞北的雪》的著名作曲家劉錫津,藝術生涯的第一站便是哈爾濱少年宮手風琴學員。

著名相聲演員博林告訴本報記者:“手風琴影響了我的一生,我走到今天,我取得的任何成績都和手風琴息息相關。手風琴給我帶來了無限的藝術成就。”讀小學時,在哈爾濱解放小學擔任音樂老師的母親開始培養博林學習手風琴,每週練習一次。

“那時候我聽了很多歌曲、樣板戲、樂曲,我一個手風琴全能支持伴奏,包括現在我在後臺聽民樂隊演奏的名曲,我從前奏到間奏到結尾可以一氣呵成,根本不需要排練,都在我的腦子裡。各種調我都能拉,所以我的伴奏當年在哈爾濱很有名氣,有很多演出邀請。”

博林的手風琴主要來自自學,他悟性好,肯鑽研,所以進步很快。“我曾拜過一位小學老師學琴,他教了我三四堂課就說教不了了,得換個老師。但是我沒有專門拜過名師,整個演奏都是我自己悟的。”博林認為,手風琴的藝術表現很重要,“小時候我最羨慕的是劉克紀老師的演奏,白白的皮膚戴著金絲眼鏡,那種紳士風度特別帥氣!我就把這種印記記在心裡,自己剛演出的時候總想著去模仿。”

手風琴,飄蕩百年的“哈爾濱之聲”

施巖早年在哈爾濱

1994年,《洛桑學藝》在央視播出後迅速火遍全國,其中博林信手拈來的伴奏功夫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4年央視春晚,博林和弟弟卓林一起表演相聲,手風琴依然是重要道具,他也由此成為第一個把手風琴搬上春晚舞臺的人。“手風琴讓我受用至今,直到今天,我每天有時間都要拉上一會,自己給自己聽,也是很享受的。”

施巖是中國第一位世界級鋼琴製造大師,而在去德國深造之前,他是哈爾濱最好的手風琴演奏員之一。“上中學時,老師把一把手風琴交給我,說如果我三個月後能給《智鬥》伴奏,這架手風琴就借我。”這對當時的施巖來說很有誘惑力,他開始拼命苦練。“以前學過點鋼琴,又找老師簡單教了下左手,然後就自己琢磨著拉琴。”

三個月後,施巖還真就把《智鬥》練成了,從而擁有了手風琴不限期的使用權。“老琴的揹帶壞了,所以只能坐著練,褲子左腿根全都磨破了。”這架手風琴成為施巖藝術路上的敲門磚,1975年,他考入哈爾濱話劇院。“那時候還有上山下鄉的任務,出去演出全耍手風琴。”後來,施巖調入省歌劇院,成為很多著名歌唱家的“御用伴奏”。

“那時候我們幾個拉琴好的,包括梁和平、許明俊、劉曉文經常一起在松花江上划船、拉琴,那種感覺太美了!但是一拉琴船就劃不了了,圍觀的群眾會把船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熱烈得不得了,哈爾濱人就這麼喜歡手風琴。”當時,有一戶土耳其人家住在尖山街。“他們家一來客人就把我請去拉琴,手風琴一拉,那些歐洲朋友就‘瘋了’,八九十歲的老頭走路都顫悠了,可跳起舞來比小夥子都厲害。”

拉手風琴,由內到外讓人快樂

本屆“哈夏”音樂會上,國際手風琴藝術周再次升級,由哈爾濱市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手風琴聯盟共同主辦。俄羅斯功勳藝術家、世界頂尖巴揚手風琴演奏大師尤里·希什金和手風琴“世界盃”冠軍格瑞森·馬瑟菲爾德等世界級藝術家的加盟,更讓本屆藝術周舞臺熠熠生輝。

波蘭手風琴演奏家阿達姆·馬克斯明科近幾年多次在國際手風琴大賽中獲獎,本次哈爾濱之行令他非常興奮。他告訴本報記者:“能夠在開幕式上,與我童年時代的偶像尤里·希什金同臺演出是我最開心的一件事,他是天皇巨星,而我才剛剛起步。”

14歲那年,阿達姆就是看了希什金的表演後才立志成為一名手風琴演奏家的,此前,他練琴只是遵從父命,例行公事。“為此我要感謝創辦了立陶宛手風琴比賽的雷蒙德教授和哈師大的王宏宇教授,他們讓我有機會在中國展示自己。”阿達姆介紹說,波蘭的手風琴普及率很高,並且受歡迎程度正在增加,波蘭的音樂院校裡有120名手風琴專業的學生,而波蘭的人口只有4000萬。大名鼎鼎的肖邦音樂學院的現任院長,也是一名手風琴演奏家。

手風琴,飄蕩百年的“哈爾濱之聲”

其實,手風琴在哈爾濱也有不錯的普及率。在“哈夏”演出現場,記者見到一位琴童的家長帶著兒子來看演出。這位媽媽介紹說,兒子所在的哈工大幼兒園每年都有特色課,會讓孩子們在手風琴和電子琴中選擇一樣來學習。“從中班就開始學琴,每年6月,即將大班畢業的孩子會在操場舉行手風琴專場演出。上小學以後我們也就沒再學別的樂器,因為手風琴有音箱,自帶伴奏,現場演出特別熱鬧,又便於攜帶,兒子就很喜歡。”

孫德倫感慨說,這屆“哈夏”比賽兒童組第一名的水平,比上世紀90年代全國比賽成人組第一名的水平還要高。“我國現在的手風琴水準,與國際水平已經不相上下了!”從1977年招收第一批手風琴專業的學生,到1994年得意門生王宏宇到俄羅斯進修,再到今天國際水準的手風琴藝術周,四十年來孫德倫見證了哈爾濱手風琴專業不斷髮展與國際接軌的過程。

可是同時,他也提出了目前手風琴教育的弊端。“向國際看齊,弄得手風琴太高大精尖了,孩子學琴就是要考級、得獎,否則就認為是白學了,這就背離了手風琴最貼近群眾的優勢。現在的學生過了十級卻不會拉歌,半年摳一個曲,就把考級過了,照著五線譜摳他行,給他個簡譜,讓他編一編去給人家合,他就不行了,不能隨機應變。”

孫德倫認為,很多家長讓孩子學琴只是當愛好,卻逼著孩子考級,這就盲目了。“當專業咱們就一板一眼地練五線譜,當愛好就應該會拉歌,說到底這是一回事,卻有兩個學問。腦子裡會唱一支歌,或者看著人家唱你就會拉,得有這本事啊!上臺哪有說還得練習練習?上臺問人家你唱什麼調,我就能跟著你來,手風琴本來最擅長這個!”

“拉手風琴接觸的人多,所以我們一般性格都外向。”耄耋之年的孫德倫,看上去是個快樂的老頑童,那種快樂從內到外,讓每個人都會受到感染。他希望,每一個學習手風琴的孩子,都能夠享受到這種快樂。 本報記者 王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