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要分封诸侯,或把地缘最差的地盘留给自己?

kkdjdiodj


文|小河对岸

鸿门宴之后,项羽率领诸侯盟军进入关中,大肆宣泄了山东六国对秦国长达一两百年的仇怨。事罢,项羽使人致命楚怀王(熊心),楚怀王回复“如约”(先入关中者为王)。而按楚怀王该约定,则意味着要将天下恢复到秦国统一前的局面。即:楚王熊心(盟主)、齐王田市、赵王歇、燕王韩广、魏王豹、韩王成、关中王(秦王)刘邦。

天下如此划分,则意味着灭秦有大功的诸侯将相(项羽等人),将无地可王。莫说项羽不会满意,那些跟随项羽破秦入关的诸将相,也不会满意。故而,项羽彻底架空楚怀王,尊其为义帝,而自主封王。项羽封王的法理依据是:...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项羽名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也即是说,项羽认为当下之王,不过是凭借其血统名分而已。而真正灭秦定天下的,是诸位将相(项羽的盟友)与我项籍。故而,项羽主张“按功分王”,至于那些无功的当下之王,则要排在诸将相之后。所以,项羽封王也就造成了两大集团的矛盾,即新王集团与故王集团的矛盾,而最为突出的矛盾体现在以下六对。

齐地矛盾:故齐王田市徙为胶东王,而立齐将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而齐地的实权人物田荣,因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而没有受封。故而,引起了齐地田荣的不满与反叛。田荣先击败了齐王田都,又追杀了不肯听命的胶东王田市,然后击杀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之地。

赵地矛盾:故赵王歇徙为代王,而立赵相张耳为常山王(赵地)。在赵地颇有影响力的陈馀,因弃将印去,不从入关,然素闻其贤,有功於赵,闻其在南皮,故因环封三县。陈馀与张耳在赵地的功劳几乎等多,而陈馀未能封王,故陈馀心中不满。故请田荣发兵相助,击败了张耳,复赵王歇于赵地,赵王歇封陈馀为代王。

燕地矛盾:故燕王韩广徙为辽东王,而立燕将臧荼为燕王。韩广不愿意迁徙辽东,而被臧荼所杀,臧荼并有燕、辽东之地。这也是项羽分封诸侯中,唯一并掉故王的诸侯。

秦地矛盾:在项羽入关之前,刘邦实则已是关中王,故此对矛盾为刘邦与三位秦降将的矛盾。项羽立刘邦为汉王,王汉中、巴蜀之地,实则也是徙封。刘邦还定三秦之地,亦是以此为借口。

楚地矛盾:项羽徙楚怀王(义帝)至长沙郴县,而自立西楚霸王。并立黥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该对矛盾为项羽、黥布、共敖等人与楚怀王的矛盾。《史记·项羽本纪》载:..趣(催)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项羽派遣两位诸侯王击杀楚怀王,可见楚怀王除了名号之外,仍具一定实力。而项羽也背上了弑主的恶名,在政治上陷于被动。

而韩、魏之地,一则其地多为项羽所据;二则,韩王成、魏王豹的实力较弱。故而,新旧诸侯的矛盾并不突出。唯有梁地(属战国魏地)彭越无所属,故在田荣的招纳之下,而屡屡攻击楚军。

项羽之失天下,并不在于其分封诸侯的本身。而在于其所封的新王势力,并不能弹压住当地的旧王势力。故而,天下再次崩坏,而项羽穷于应付,以致自己也被吞没。

参考史籍:《史记》等等;


历史闻知社


项羽在很多人的心中是军事天才,政治侏儒,但实际上项羽所做的政治决策大多数都是正确的,包括分封诸侯这件事,至于他把地缘最差的地盘留给自己完全说不通,实际上他已经在他的处境之内把最好的地盘留给了自己。



项羽分封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起义后,拥立了楚怀王为义军首领。但是楚怀王不甘心只做一个傀儡,于是在项梁死后,处处打击项羽。

首先和各路义军约定“先去关中者为王”。然后令刘邦率军西进,项羽北上救赵。当时的情况显而易见,秦军主力在赵地,如果北上救赵势必和秦军主力有一场大战,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即便是赢了,也不可能首先到达关中。

而且楚怀王还项羽一路的军队指挥权交给了宋义,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



两支部队出发后,刘邦率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攻下了大片秦国领土。而项羽却因为宋义处处掣肘,一怒之下杀了宋义,重新夺回了军权。这一次项羽可以说是和楚怀王彻底的决裂。

等到项羽到达函谷关之时,刘邦早已经提前一个月进入了关中。这时项羽想到了名义上的共主楚怀王,并且致信怀王,希望封自己为关中王,但是楚怀王却断然拒绝了。



恰好这个时候,刘邦做出了一件没有大脑的事情,那就是封锁函谷关,拒绝任何诸侯进入关中。这时的项羽是名义上的诸侯联军首领,所以因势利导,挑起了诸侯对刘邦的愤怒,一举攻下了函谷关。刘邦也看到犯了众怒,于是乖乖的献出了关中之地。

伐秦的大业结束后,项羽所谓的联军首领地位也就不复存在了,倘若不分封这些跟随自己征战的诸侯,势必造成众叛亲离。而且当时项羽的40万大军,大部分都是诸侯联军,自己的嫡系部队不过是原来的五万楚军,如果处理不当,甚至有可能被这些势力反噬。

这时的项羽处境,就好比后来韩信和彭越等人逼迫刘邦赐王爵是一个情况。项羽当时为了得到一众诸侯的支持,所以最好选择就是分封。



虽然有一些被诸侯强迫的味道,但实际上更多的因素是项羽为了形成新的利益团体,继续保持自己的共主位置。为此项羽还发表了一番大道理的演讲;

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项羽)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分封之后,项羽杀死楚怀王,而各路诸侯大多没有任何异议,原因就在于项羽给够了这些诸侯利益,这些分封的诸侯自然和项羽站在了一起。



项羽的地盘并不差

首先说项羽并不是只留下起兵时的吴越江东故地,,而是完整的拥有了梁楚九郡。这一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淮北及江南部分、江苏省全部、上海市全部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区。



项羽不占领关中

项羽分封之时,虽然因势利导赶走了关中的刘邦,但是项羽在整个伐秦的过程中坑杀了数十万秦国降卒,要知道这数十万的降卒都是有父母妻儿的人,他们对项羽恨之入骨,所以项羽在关中称王,根本得不到关中地区百姓的支持。

项羽不占领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地区包括魏、赵、燕、齐、韩等地,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除去刘邦、章邯等四人分封了原来的秦国故地之外,剩余的十四路需要分割剩余的中原地区。

这些地区原本都是有各自诸侯王的,而且这些人都是跟随项羽伐秦有功的,如果强行取代这些诸侯,一定会造成这些诸侯的叛乱,所以留给项羽唯一的领地就是楚国的旧地。



但是项羽实际上也有称帝的野心,于是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故意留下了矛盾,等待矛盾爆发时,逐一消灭吞并诸侯的势力。

比如将齐国分为三份,田市为胶东王、田都齐王、田安济北王。反而故意没有给田荣爵位。赵国也是一分为二,封赵歇为代王,张耳也常山王。项羽的做法导致了诸侯王之间争斗不断,使得诸侯国变得羸弱而西楚独强。



坦白的说,这个做法以及实际的成果已经是当时最好的结果了。当然最终因为刘夺取关中后的崛起,以及诸侯王的背叛,项羽最终还是失败了。


我是越关


项羽不是他想封,想封就能封啊……

秦末起义军,虽说是陈王首倡,有着农民起义军的名头,但很快就变了颜色。在其时六国亡国都还不太久,各地的旧贵族都有着浓烈的复国的欲望。他们大规模参与起义军不是为了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中很多人就是所谓的“贵种”。

在陈胜起义的整个过程中,这个矛盾爆发得特别早。攻下陈县之后,就围绕着陈胜是否称王的问题含开了大讨论。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陈胜称王会让大家觉得“有私心”,什么私心,大家一琢磨就明白。果然,陈胜后来遭遇的最大的麻烦之一,就是六国复国运动他根本没有什么太有效的方式弹压。武臣北伐,自立为赵王,武臣的小弟韩广自立为燕王,周市立魏咎为魏王,秦嘉立景驹为楚王……

陈胜失败后,反倒是旧贵族们遍地开花,很快亡于秦的六国都复国了。

大家一定要搞明白,项梁、项羽只是多支起义军中的一支,拥立的是楚怀王,自己并不是“王”的身份。而项梁意外战败身亡,更引发了楚怀王借卿子冠军宋义摆脱项家控制的事件。

项羽之所以能有资格分封,是因为他铤而走险杀掉宋义,控制了楚怀王,又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坑杀二十万降卒。通过这一系列的功绩,他积累了强大的资本。

但是这个资本并不稳固。

起码他在杀宋义的过程中,得罪了齐国(宋义是亲齐国的),齐、楚之间关系紧张。所以后面在分封的时候,除了承认各国势力范围外,项羽想搞一些动作,比如把齐国分为三部分,愤怒的田荣不服从命令,项羽的分封命令下达四个月内,就把另外两个国家给消灭了。

更著名的是,首先进入咸阳的刘邦,在楚怀王之前的许诺中,是应该当王的,但项羽在鸿门宴后想要削弱刘邦的力量,把他远远赶到关中往南去了。这件事之后,刘邦受到很大刺激,在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里,我们看得到,刘邦阵营当时大家都很绝望纷纷出逃,以至于刘邦会怀疑萧何要逃走。

悬在项羽头上的义帝楚怀王也是个大麻烦,项羽分完诸侯后的第二个月就让义帝徙都遥远的郴县,半年后命令英布暗杀了他,这让项羽面临了严重的政治声讨。

从后面的情况来看,项羽当时根本就不是什么正经霸王,而是一屁股坐在了火坑上。他既没有办法把别人的地盘拿过来自己用,只能苦哈哈分蛋糕,你说有点私心吧,还有人叫板分得不对拍了桌子。

年轻人项羽从来就不是调停政治势力的好手,他也没办法阻止天下从他分封后的第三个月起就燃起战火。

你问为什么他不往好地儿去?

项羽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占领秦的老地盘,但是据说项羽有衣锦还乡的愿望,被人嘲讽沐猴而冠,生了很大的气。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不去讨论,项羽火烧秦宫的举动也看得出他的格局并不大。他回东边的原因,很可能是自己的基本盘在东边,自己能控制得最稳固的,也是这一带。至于题主说的最好的地方……项羽不是不想去,而是根本进不去。


夜小紫


项羽在起兵反秦前,见到秦始皇车驾,便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项羽灭秦后,尊奉原主君楚怀王熊心为“义帝”,即名义上的天子,却将他流放到湘南荒僻之地,一年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杀之,也足以证明项羽此生的志向,同样是成为如秦始皇嬴政一样的统一帝国的集权帝皇,而绝不满足于做一个虚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

因此,项羽分封天下,实为当时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麾下的40万大军,绝大部分只是在巨鹿大战时摄于他兵威而暂时臣服。一路跟随项羽入关的诸侯联军,真正直属于他的嫡系兵力,主要仍是被楚怀王分派给他北上救赵的5万楚军,经过不断战损和沿途扩军,此时也不过六七万人,真正直属于他的兵马,只占联军总人数的一小部分。

当秦朝灭亡后,项羽“反秦联军诸侯上将军”这一职位的历史使命自然终结。联军将领们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主君,如赵将申阳、张耳、司马昂是赵王赵歇的部属,燕将臧荼是燕王韩广的部属,齐将田都、田安是齐王田市的部属,“沛公”刘邦、楚上柱国共敖和项羽这个“鲁公”一样,都是楚王熊心的部属。他们和项羽的主从关系,同样也自此终结。

因此,项羽若想凭着这些根本不再属于他的几十万兵马,不再和他有主从关系的诸侯联军将领,去直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君临天下,建立类似秦朝的全国政权,岂不犹如痴人说梦?

此前,刘邦正是约法三章收买秦地百姓民心,收编留守秦军迅速扩军至10万人,并封锁函谷关,企图"吃独食"独据关中,才招致诸侯联军将领们的众怒,被项羽因势利导,籍联军兵威以势压之,兵不血刃迫使刘邦降伏,并强迫刘邦裁军至3万,把他驱逐到当时极偏僻的汉中、巴蜀之地。

因此,同样只有几万本部嫡系人马的项羽,又怎会再重蹈刘邦覆辙?

项羽此时的头号大敌,已经变成了他主君楚怀王为代表的六国旧王族。暂时听从他命令的诸侯联军将领,同样野心勃勃,各怀鬼胎。所以,项羽若要继续将张耳、司马昂、燕王、田都、田安、共敖这些人绑在他的战车上,形成新的共同利益,就非给他们足够的好处不可——那就是:

我让你独立为王,你尊我天下霸主!

当项羽公然表示:【诸位将军和我项羽一起披坚执锐,三年苦战,攻灭暴秦平定天下,这都是我们大家的功勋。楚怀王本无功劳,只是我项家所立的一个伐秦的招牌,正当由我等分其地而王之】,便得到了联军诸将的集体支持:善!

【项羽怒曰:“怀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怀王虽无功,固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资治通鉴》

于是,项羽尊奉楚怀王熊心为“义帝”,却将他驱逐到荒僻的彬,然后顺理成章将楚王的王冠戴在自己头上,并自称“西楚霸王”,明确自己分封、处罚各国诸侯王的权力。正所谓「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

接着,项羽开始了他的大分封,将跟随他入关、共同作战的诸侯将领,立为新诸侯:


  • 将齐地一分为三,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迁原齐王田市为胶东王,而压制齐地最强实力派田荣不予封王;

  • 将赵地一分为二,封赵将张耳为常山王,迁原赵王赵歇为代王,压制赵国强大实力派陈余不予封王;

  • 将燕地一分为二,封燕将臧荼为燕王,迁燕王韩广为辽东王;

  • 将韩地一分为二,封原赵将申阳为河南王,韩王韩成如旧;

  • 将魏地一分为三,封依附楚国的魏王魏豹为西魏王,原赵将司马昂为殷王,将魏国东部膏腴之地尽数划入自己直辖版图,压制魏国实力派彭越不予封王;

  • 将秦地一分为三,跟随入关的三名秦国降将,章邯封雍王、司马欣封塞王、董翳封翟王;


  • 此外,项羽封楚将刘邦为汉王,管辖汉中、巴蜀;

  • 封楚将共敖为临江王,管辖南郡、黔中,长沙(战国时楚国丢失给秦国的故土);

  • 将当时占据了原楚国南部大片土地的“蕃君”吴芮的领地一分为二,封吴芮为衡山王,将自己部将同时也是吴芮女婿的英布,封为九江王;

项羽划给自己直辖的西楚国,即所谓的“彭梁九郡”,远不止是他起家的江东吴越故地,还包括了原楚怀王占据的楚国土地,原魏国东部大片土地,以及威慑中原和关中的战略要地南阳郡。

那些新受封诸侯率军回国,当然不免和被项羽移封的旧君主、被项羽故意压制的实力派爆发激烈内战,是以此时天下局势,可谓“诸侯皆弱,西楚独强”。


从巨鹿破秦存赵、到新安逼降章邯,从鸿门威慑刘邦,到借分封搅动天下大乱。项羽作为一个25岁的年轻人,竟将借力打力、空手套白狼的权谋手段玩弄到了极致,

即使各路诸侯都洞悉了项羽并不隐藏的意图,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功名富贵驱动所有人心,因此他们也只能不由自主地顺着项羽的驱使去互相牵制、搏命厮杀。这才是真正的阳谋天下!

项羽数年征战,斩杀和坑杀秦军将士超过四十万人,这样的血海深仇导致旧秦遗民对其他恨之入骨,他也没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拥戴,因此才放弃了有地势之利的关中,还军彭城。项羽的如意算盘便是先行驱虎吞狼之计,尽可能削弱各地诸侯,然后再凭借自己占据的人口繁盛、经济发达的彭梁九郡,快速集结一支兵力强大的精锐军团,再去次第扫平这些新旧诸侯,一统天下。这对当时的项羽来说,其实已经是可能选择的“最优解”了。


项羽的分封方式,即自己治下领地行郡县制,和臣服异姓诸侯王并行的“郡国制”,是在秦始皇"郡县制"基础上,依据当时天下情势做的一大变通,刘邦建立汉朝后同样效仿,所谓“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甚至就连延绵四百年的汉朝的国号,并成为之后汉民族名称的“汉”字,来源也是项羽这次分封刘邦为“汉王”。

西汉时成书的《史记》,将项羽列入唯有天子帝皇可居之的《项羽本纪》,并非单因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的何等偏爱,而就是源于项羽的这次分封,是汉王朝的上溯法统之由来。刘邦的汉王,既非自封,亦非名义上的天子“义帝”所封,而是“政由羽出”的西楚霸王项羽所直接封授。

【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史记·项羽本纪》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后汉书·志第二八·百官五》

当然,随着几百年后汉王朝政权巩固,就不再承认“刘邦曾为项羽臣属”的法统了。东汉班固修《汉书》就只将项羽划入《项羽传》,秉承了「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都是楚义帝熊心的臣子,项羽弑君,刘邦讨逆」的汉朝官方史观,并在此后两千余年,影响延续至今。


狐狸晨曦


很简单。不要听那些胡说八道的。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要脸面的帝王级人物。

第一、秦不是亡于暴政。秦是因为秦始皇意外死后,出现沙丘政变,进而导致内乱。这就给了旧贵族反扑的机会。秦是亡于一场复辟运动。

第二、秦亡是很偶然的。如果不内乱,旧贵族不会骚动。如果没有项羽这个军事天才的险胜,也不会成功。项羽破釜沉舟足以说明这个人个性。他不是那种有深谋的政治家。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孤注一掷,不成功便成仁。这种人的思维是极端理想化的。

第三、项羽后期表现基本证实了这点,他就是要恢复旧制。只称霸,不称帝。否则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怎么会心慈手软放过刘邦。怎么会在分封时不好好部署。

第四、他给自己家乡的土地,战败了自刎也不肯过江,都说明这个人是一个理想化的人。是个在乎名誉和脸面的人。众人相约恢复旧制,他怎么会好意思背信弃义自己称帝呢?连动了杀刘邦念头都觉得不是大丈夫所为。



第五、汉代施行郡县和分封并举,说明分封还是有这个制度需求的。反过来又证明了反秦确实就是旧制度的复辟。


國病


说项羽封地九郡地缘最差,恰恰属于对当时的地缘政治不懂的表现。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其实是西楚“伯”王,诸侯之长的位置,而非诸侯之主,诸侯之共主是“义帝”楚怀王,为什么如此?

理由很简单,项羽的地位是“捡”来的,是空手套白狼撸来的,并不是继承或者打出来的。

事实上,在消灭景驹之后,项梁扶立的楚怀王政权,是当时唯一的“楚”政权,继承的是六国中楚国的法统,而项梁则是这个政权的实际执政,但是请注意,包括陈婴、吕青、吕臣,乃至蒲将军等人,都是项梁之外系统的势力,虽然都投身于一个“楚”字旗帜下,他们仍保留着自己独立的军队和势力。

项梁死前,项羽和刘邦实际上是率领两支偏师在外征战,各自扩充实力,但是这个实力不会很大,也就是1万人左右的规模罢了。

刘邦和项羽由所谓的“三线将领”(一线是项梁、二线是吕臣等有几万部曲的力量)跃起,靠的是项梁死后,楚军内部的洗牌。

楚怀王实际上借机进行了一次中央集权,即将各部集中之后,抽调组成“救赵军”,又以宋义为统帅,以范增、项羽这两个项氏集团的“外围”将领去担任二、三把手。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史书记载的很清楚,项梁是有兄弟在世的,项羽同辈的叔伯兄弟也有不少,从继承顺位上来讲,项羽这个侄子,并不具备天然的合法性。而范增干脆是一个外姓,跟随项梁也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从掌握八千江东子弟兵。

换句话说,这支军队本身就是一个势力妥协和牵制的产物,而项羽的暴烈发难,属于完全的个人冒险,既完全出乎怀王需要,也肯定得到了项氏宗族的默许和支持,但是,这个时候他的“老大地位”还是虚假的,如果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他的叔叔伯伯们也不会对他客气。

所以,巨鹿之战后,他“劫”诸侯救赵军,组成了联军西入关中,又在洛阳附近,将秦军降兵屠杀,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为什么不是在巨鹿、邯郸附近如此做,而是跋涉了几百里才完成这个“壮举”?

这实际上是他已经完成了对联军内部的初步整合之后,对关中地区军事潜力的一次集中灭杀,同时,与与会的诸侯将领们共同完成一个“投名状”。

等到鸿门宴,实际上,项羽在进行的则是要刘邦这个唯一一个游离于他的系统之外的“非六国后势力”的一次政治压迫,并不是想要他的命,当刘邦确定臣服之后,则可以开始他的宰割天下的“新秩序”建设。

此时,项羽的本质是空手套白狼,用自己的“威名”吓唬住没有随行的六国后诸侯,用封王的厚利来诱惑诸侯救赵军的将领,又用这些人数远远超过楚军的外系军队来恐吓和牵制自己内部的楚臣和项氏宗族。

这里唯一的变数,就是刘邦,刘邦本身不在项羽联军中,他的军功和王位,至少一多半是得自于楚怀王的,他和项羽掰腕子,是没有心理负担和法理负担的,但他的臣服,也把这些归零。

最后的结果就是,项羽分封九郡给自己,实际上是旧楚地一大部分,旧魏国地的一大部分,以及韩国的一部分地盘。

要知道,这块地盘的最大优势就是水运。

黄河、济水、鸿沟、淮河、长江全部联系在一起,西楚内部可以进行便利的内河机动,而江东地作为项氏发家的大本营,虽然人口不多, 却产强兵,至于旧楚地和魏地,则人口众多,物产丰饶,还有多个交通枢纽上的商业中心。

而之所以“地缘差”,是因为项羽没有拿下赵地和齐地,而 这两个地方本身在战国时代就是特殊的文化区域和经济区,更重要的是,齐国本身的人口和物质力量在统一战争中损失极小,诸田的势力极大,在救赵军中,其出力也不多,所以,项羽在分封后,主要的战争对象就是齐国。

这块地盘,其实也是他为“西楚”真正统一天下预留的用武之地。

说得直白点,项羽在“西楚”政权中一样用的是郡县制,只是他无力一次性吃掉全国,所以拿下了最适合“进攻进取”的九个郡作为自己“统一战争”的根基,这之后的战争,归根结底就和刘邦称帝之后剪灭诸侯王的战争是一样的,就是为了“统一”。


刘三解


每当看历史看到这段的时候,我也纳闷,项羽当时为天下宰,为什么不仿照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而非要分封什么十八路诸侯呢?最后弄得事权不能统一,各自为政,遂让灭秦的果实没能得到保全,天下重新陷入战火之中,最后还丢掉了天下和性命,实为可叹。

但是当我们细分析过当时的情形之后,我们又不得不佩服这种做法的精明所在,下面,就由我带大家揭开这历史上的迷雾,一起回到那个年代去看看。

项羽跟随叔父项梁起事反秦,当时立了楚国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还叫义帝,尊为天下共主,然后以其名义号召天下,遂成反秦之势的。我指出义帝所在,倒不是说他就是项羽称帝的障碍,事实上,一个没有势力的义帝是无法阻碍项羽做任何事的,关键是立义帝的思想太可怕了!

当时,山(崤山)东六国皆反,大家都是打着六国之后的旗帜,没有打这个旗号的陈胜吴广都被杀了,也就是说,没有根基的权势,一旦受挫,就会瞬间土崩瓦解,连反败为胜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文化决定的,我们需要一个旗帜,而当时,在项羽的队伍中,大家都有所属,只是为了反秦才走到了一起,秦一亡,这种联合也就不存在了,各国还是归属各国,就连跟项羽一样是楚军的刘邦都跟项羽不是一回事,就别说其他人了!



项羽当时只是深得其势,未获其实。项羽能成为天下宰,是因为他在灭秦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但是秦亡了,不代表他能全面继承,他当时不具备那个实力,所以就是想当皇帝,也得徐图缓图之,就像刘邦后来称帝,不也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一样的道理。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做既能照顾各路义军,又能让自己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处于优势位置,以便缓图天下。模仿东周初年,齐桓公尊王霸诸侯的方法可谓一箭多雕。首先,这是顺应民意的做法。秦始皇以武力在十年内统一天下,废除那些已经延续几百年的诸侯国,天下民心不附,现在正好趁机恢复东周列国制度,以顺应山东六国民意。

其二,这样分封,也顺应了各路豪杰还有那些六国后裔的心思。他们名义上是恢复六国,其实谁不想当王当侯?大家几年来亲冒箭雨,刀头舔血,难道真的想复立六国之后?不过都是想着自己那点禄位而已,项羽分封,也算还了他们的心愿。



其三,趁机立楚怀王为天下共主,呼为义帝。大家一想便知,这楚怀王再谁控制下?当然是项羽,就是说,即便分封了,项羽照样可以利用楚怀王号令天下,以征不享,这就在政治上处于不败之地,当然,后来项羽怎么做又是后话了。


除这三点之外,项羽在分封上也是煞费苦心,并不是说山东有六国,就分六个诸侯,而是将每一国拆成两到三个,分别置王,这样既达到了分封多人的目的,又削弱了各地豪杰的实力,让项羽完全可以各个击破,或者达到威慑效果。

项羽自封的西楚可不是贫瘠之地,也不是最差的地盘,可以说,那里是物富民丰,交通天下,最理想的诸侯国领地,更重要的是,项羽在那里民众基础好,支持率很高,是其优良的人员和后勤补给基地。



从后面的楚汉相争我们也可以看出,最后一战亥下之战,是刘邦背信弃义,撕毁合约而为,这里面有个重要因素就是不能让项羽回到封地,等他养好了创伤,就没人能打败他了,可见西楚之重要!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项羽的失败,和他把自已分封在哪里关系不大。你看刘邦被封蜀中,当时天下最差的封地,却夺了项羽的天下。

项羽的失败最大的问题是他的战略和用人,项羽身为武将是非常杰出的,南征北战无往不利,但身为统帅在政治上项羽是非常失败的,屠杀秦降卒、火烧咸阳宫尽失秦人百姓民心,杀楚怀王失天下道义,分封十八路诸侯等于把秦统一的中国再次分裂。



项羽的分封,实质就是春秋战国思想的延续,他的思想还停留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霸的时代。而看不到秦统一天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绩。



项羽从来没有一统天下做皇帝的雄心,分封十八路诸侯,就是怀念春秋战国诸侯国。自封为西楚霸王,就是战国时期的霸主,何来雄心大志?自已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就是十八个诸侯国,导致后期叛乱不断,刘邦就趁项羽平乱由蜀入汉中、关中,消灭十八路诸侯才统一中国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项羽实行分封,其实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都知道,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等900人,首先发起了起义,吹响秦末农民起义的号角,各地农民起义以及六国的贵族,纷纷响应起来反秦。
在全国各地的六国贵族,纷纷起来复国,实际上推翻秦朝的统治是由各国共同完成的,虽然项羽的功劳最大,但是,项羽并不是其军的首领,他只是一个大将,而且由于项羽实在太过强悍,所以她收到了楚王的压制,而且,楚王和项羽刘邦决定先入关中者为王,但是却拍项羽进攻秦朝的主力,而刘邦则进攻关中。
于是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朝的主力,消灭了秦朝的有生力量,刘邦反而没有受到什么大的阻力,先进入了关中。
这引起了项羽极大的不满,他认为应该论功行赏,所以他命令英布等人杀死了楚王,自从西楚霸王实行了分封,把全国分成了18个王国,刚刚给六国的贵族和起义军的将领。
效益翻番的目的,主要还是想建立自己的权威,以便号令天下,同时打乱他们的势力范围,让他们没那么容易就建立自己的势力,给刘邦再进行了重点看管,分在了巴蜀,派章邯和司马欣给予钳制。
项羽把自己分在彭城,主要还是因为那里是自己的家长,他手下的士兵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以便衣锦还乡,再加上项羽并没有很好的政治眼光,才造就来这个局面,而且他并没有想到刘邦会如此的顽强。而且各个诸侯国也有自己的算盘!

历史百家争鸣



项羽是秦末名将,“西楚霸王”。巨鹿一战,以三万子弟兵独自抗衡秦朝名将章邯的二十万精锐,并将其打败,至此威名远播。打败秦国后,天下诸侯俯首觐见项羽,称其为“项王”,等待他的分封,从此“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但是,项羽的结局却是垓下被围,自刎谢罪,刘邦下令将其分尸,得到他的尸首就可以封侯。


汉大将军韩信入蜀后,曾对项羽言行进行了一番分析,是诸葛亮“隆中对”的原版。他说,项羽占尽天时,却放弃最丰腴、牢固的关中,回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彭城,真是愚蠢!后来,关中被刘邦占领,数年间却足以和项羽平分秋色,最后把项羽打败,不得不说项羽的决策确实欠妥当。但为什么项羽要“出此下策”呢?


项羽入秦后,也确实见识了秦地的物华天宝,毕竟那是秦国集数百年营造的要塞,数百年经营的粮仓,集天下财物堆砌的宝殿。项羽的本意是要留下来坐享富贵尊荣的,但偏巧此时出现了一根“搅屎棍”,他的馊主意改变了项羽的决定,也改变了中国此后的历史。


“搅屎棍”对项羽说,一个人穿着好衣服就应该回到家乡(衣锦还乡),让乡亲们都知道;如果穿着好衣服却走在夜里(锦衣夜行),无人问津,这和不穿又有什么区别呢?项王,现在大破三秦、统领诸侯,却要留在关中,不正如锦衣夜行么?您应该到家乡,让老百姓都知道,这是何等的荣耀啊!不管此人的话是否值得推敲,此时项羽已经决定回到楚地,去炫耀他的丰功伟绩了。


但走之前,项羽仍然认为关中要比彭城更具有优势,于是实践了那句经典的俗语“我得不到的,谁也别想得到”。首先,把秦国一分为三,设立原秦国旧将为雍王、塞王、翟王;接着,坑杀二十万秦国降兵;最后一把火将阿房宫化为灰烬,珠宝玉器、美女珍馐全部运回彭城。这样就将原本牢不可破的秦国彻底瓦解,项羽则可以心安理得的回家享受“第一等”的都城了。


紧接着刘邦入蜀,占据汉中千里沃野,韩信暗度陈仓、水淹废丘,三秦之地便尽归刘汉独占了。三秦之地,是刘邦能够和项羽抗衡的资本,毕竟在天时、人和难以预测的同时,地利才是实实在在的优势。即使刘邦面对项羽屡战屡败,甚至丢盔弃甲,只要刘邦据守关中,他就有反败为胜的机会。结局也正是项羽只失败一次,再无翻身的可能了。


项羽为什么要放弃关中,果真如韩信所言,是愚蠢么?其实与项羽的性格、经历有很大的关系。项羽是楚国人,秦国灭楚,他成了遗民。更重要的是,他是名门之后,是楚将项燕的后人。加之项羽从小臂力过人,史称“力能扛鼎”,所以他从小便认为自己不同于普通人,说白了就是天生优于别人。


此后,他的种种行为都是基于这种“优越感”和由此产生的自信,敢于去破釜沉舟也是,敢于去侮辱诸侯也是。这种“老子天下第一”,无所顾忌的性格,自然需要点事实支撑,而衣锦还乡就是最好的证明。很多学者认为,正是他的性格决定了其只能是“西楚霸王”,而不会去统一天下,因为没有对手的游戏,不是显得很无趣么?这些对手的存在,才能衬托出自己的盖世无双,譬如项羽一发怒,就吓得刘邦屁颠屁颠到鸿门宴上道歉。道歉之后,怒气全消,项羽也没把刘邦当回事。

所以,项羽的种种行为,不过是自己的性格使然,而解读这段历史,尤其无法脱离这些个性鲜明的角色。相反,那些言辞紧密的推理则有些牵强附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