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天干物燥,小心中暑!

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在刚刚过去的7月,我国经历了今年来最旷日持久的高温过程,南北方“蒸烤双拼”携手共热,各凭本事热skr人!

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咱大郑州再次凭实力上榜,小伙伴们有没有下面这种赶脚?

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近来因为高温导致的中暑甚至死亡的报道频频出现,急诊室里的中暑患者、重症监护室(ICU)里的热射病患者也越来越多。

热,真的会“死”人啊!上周,郑州大学五附院急诊科陈炅主任接受了河南民生频道《民生大参考栏目的采访》

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还有一位中暑患者最终没能抢救过来

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中暑,也称为高温综合征,顾名思义就是由于高温环境而引发的一系列热损伤疾病。

人体是一个恒温机体,正常体温保持在(35±0.7)℃,当深部体温>41℃时,体内蛋白酶会发生变性,线粒体功能受损,细胞膜稳定性变差,氧依赖代谢途径遭破坏,常伴随多系统衰竭。(想想水煮鸡蛋,由流动的蛋液到固体的蛋白蛋黄……)

此外,还有重症中暑:

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2018年7月23日13:42分及2018年7月25日13:57分,郑州大学五附院全科医学科分别收治了两例体温高达39℃、42℃的老年患者,杨爷爷81岁、张奶奶90岁。其中90岁张奶奶入院时已经呼吸衰竭并休克昏迷,经询问患者家属说平时张奶奶非常节俭,即便在近日的高温天气张奶奶在家也不开空调.家属发现张奶奶在家神志不清后立即送往医院,情况非常危急,老人家的身体摸着竟是滚烫的,皮肤干燥立即测体温,体温计显示42℃、血压70/40mmHg、指脉氧72%,患者处于休克昏迷状态,、呼吸困难,经询问病情查体诊断为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叫“热射病”,这种病死亡率超过65%,抢救刻不容缓。医护人员立即给予冰毯、冰帽对其进行物理降温,并为其进行吸氧、心电监护、升压、纠正呼吸衰竭、补液等对症治疗,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积极救治。经过郑州大学五附院全科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救治,老人家不但从死亡线上逃了回来,而且,意识也逐步清醒,第二天在家属协助下可自行进食,6天后张奶奶康复出院。

不少人会有疑问,老人在家不出门怎么会中暑?其实一些老房子通风不良,老人担心空调浪费电不舍得开,也同样会导致中暑,甚至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即热射病,你知多少?

全科医学科医师介绍,中暑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暑前兆,第二阶段是热痉挛,第三、第四阶段的热衰竭和热射病被归类为重症中暑。患者的症状从最初的乏力、恶心、呕吐、腹痛逐渐恶化至休克、体温超40℃器官开始衰竭。

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1. 劳力型热射病:高温+运动性横纹肌溶解,是中暑中最严重类型,发展速度快,死亡率极高。多发生于健康青年人、运动员和军人。

2. 非劳力型热射病(经典型):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引起散热减少的致命性疾病。

典型表现:

高热(体温达到40℃)

无汗(干热不出汗)

意识障碍(往往伴有休克)

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不过,热射病早期仅表现为体温有点高,意识虽然出现障碍,但短时间能清醒,很容易被认为没事了而轻视,其实这时损害才刚刚开始,所以,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一定要及时送医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如何预防中暑:

要预防中暑,防晒最重要。

应尽量避免在高热、高温的时间进行体力运动,尤其是在上午9点至下午4点之间。

其次,适量补充含盐、矿物质的功能饮料,防止大量出汗带走电解质,要尽量少喝含酒精、糖的饮料。

如已经出现胸闷、心慌、头晕、出汗不畅等中暑病症,应尽快转移到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还可以通过泡温水浴(水温在27℃至30℃)的方式来进行物理降温。

中暑高热往往物理效果比药物治疗效果好。

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易中暑人群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机体散热不畅。

婴幼儿:婴幼儿的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又比较多,对散热不利。

孕产妇:因为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长期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心血管病病人:炎热天气会使心血管病病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积蓄,所以容易中暑。

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病人的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变化反应迟钝,虽然热量已经积蓄在体内,仅病人的自觉症状却出现得较晚,容易中暑。

感染性疾病病人:一患些感染性疾病的病人,因为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以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让机体产热加速。炎症还能使机体释放出一些物质,使血管痉挛收缩,更不利于散热而容易中暑。

营养不良的人:因为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而影响散热。还容易因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发生中暑。

除了中暑还要特别警惕心脏病

夏季的持续高温是诱发猝死的重要原因。高温天气下人体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内脏供血量降低,会增加猝死的风险。此外高温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如果不能及时补充体液,血液粘稠度就会上升,也会提高猝死风险。

此外,夏季天气炎热,人体代谢速度加快,情绪变得不稳定,也可能会导致猝死发生。

提醒: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夏季一定要注意按时吃药,外出时要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等药,防止意外发生。由于一些猝死发生前几乎没有任何先兆,小伙伴们也应该在平时按时体检,发生隐患及时消除。

高温酷热天气,警惕“热射病”

炎热的7月已经结束,但是炎热的8月才刚开始,注意时刻“保持凉快、保证水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