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東錢幣 中國最早的錢幣 貝幣

在我國遠古時期,大約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因為生產力低下物質極不豐富,部落或家庭之間偶爾發生的交換活動也只是以物易物。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物質財富也相對豐富了,人們物質生活中的需求不斷的擴大,以物易物交換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了,於是人們急需尋找交換的中介物。

西東錢幣 中國最早的錢幣 貝幣

海貝因多彩光潔、便攜帶、堅固耐用、可計數,在人類進入漁獵、採集、農耕勞做原始社會階段,僅作為飾品流傳於世。由於存在地域差,為獲所需,部族之間以物易物是自然存在的。河南仰韶村墓葬出土的貝飾,據今約有7000年。顯然這些貝多半是從別的沿海部落輾轉到內陸交換,在物換中有產生貨幣形態的可能。

原始貝幣產生於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錢幣的始祖,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它的產生,標誌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換階段之後,可交換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時貝幣出現,成為商品交換過程的中介。

在商代中期以前貝幣價值很高,臣下若能獲得商王用貝幣的賞賜那可真是極大的榮耀。隨著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貝幣漸漸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故在當時又出現了許多仿製貝幣,有石貝、骨貝、蚌貝、綠松貝等,這類貝幣形體都較小,其長度約1.2釐米~2.4釐米。商代晚期又出現了銅質貨幣,形制也仿海貝形式。銅貝出土於河南安陽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約為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銅貝堪稱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了,其中有一種表面包金的銅幣是作為大額貨幣使用的。貝幣的計量單位是“朋”,“朋”的古字本義是指一串或兩串相連的“貝”,後來逐漸演化成計量單位。”一般多認為兩串五個的貝或兩串十個的貝為“一朋”。

西東錢幣 中國最早的錢幣 貝幣

從商朝中晚期至周,由於人口增多、農業進步、手工業發達、商貿往來頻繁等諸多因素,促使貨貝需求量猛增,遂又出現了諸如石、骨、蚌、陶等仿貝。其價值同小海貝。一枚海貝或仿貝價值略低,而珠玉貝則稱上幣,價值昂貴。人們用各式各樣的貝幣交換商品,互通有無。

居荀子的《王制篇》記載:“北方的走馬大狗,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皮顏料,東方的海魚海鹽,西方的皮革毛織品旄牛尾,中國市場上都能買到。住在澤地的人可以得到木材,住在山地的人可以得到水產,農民不動刀斧不陶不冶可以得到器械,工商不耕不種可以得到糧食。”據此,商業的興盛,反過來又促進了生產,經濟也得到發展。而這些品種眾多的貝幣,成了中國質地最多的同形制貨幣。

到了春秋戰國,三晉(趙、魏、韓)、齊魯亦鑄銅質空心無文仿貝,特別是魯國所鑄銅貝為其本國主要流通貨幣。而楚國的銅貝則以實心有文銅貝(或稱蟻鼻錢或稱鬼臉貝)為當時主要貨幣,以哭字貝最為常見。另有,有文銀貝,連同河北靈壽縣出土的先秦中山王墓中的無文金貝、銀貝開創了我國金制幣、銀製幣之先河。又河南輝縣東周大墓葬兩次出土1000餘枚的包金貝,堪稱華夏金屬質地包金幣之鼻祖。 從海貝轉為飾品又變成多樣、多質,有輕有重,價值不等的貨貝,直至秦(公元前221年)廢除貝幣體系,貝幣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它們不但為當時社會地區性商業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華夏幣史重要的組成部分。

西東錢幣 中國最早的錢幣 貝幣

小編決定起開始自己做一系列的錢幣講解 從貝幣 布幣 刀幣 到銅幣 銅元 可能文化水平有限 不過小編會努力做好每一期 歡迎大家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