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是最好的老師


錢幣,是最好的老師


(南宋)

真正的錢幣玩家,往往很強大。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悉歷代更迭,深諳經濟規律,遍識書法名家,周知帝王將相,掌握各民俗風情,兼識各民族文字...

錢幣玩家之所以強大,

當然不僅僅源於師長前輩的言傳身教,也不僅僅只在乏味書袋中苦苦求索,

玩家所以有經驗的增長,學習的樂趣,

終在於實物。

錢幣,才是最好的老師!

錢幣,是最好的老師


(西夏·天盛元寶)


它說:“古老的,未必是少見的”

我們最早對錢幣的認知,

總覺得錢幣年代越老越值錢。

書中說五銖1元一個,開元5角一個,熙寧3角一枚,你一定覺得是標錯了。

市場上,哪有什麼五銖開元,元豐熙寧,難道不都是順治康熙嗎?

直到有一天,你走進了錢幣圈,

接觸到了筒子,也遇到了批量,

你才會切實的明白,錢幣的多寡,關乎鑄量,與歷史長短並不等觀。

同樣,

當你接觸到明刀,就會發現,傳說中的刀幣並非遙不可及,

當你接觸到貨泉,就會發現,短期政權的錢幣也未必很少,

當你接觸到三藩,就會發現,起義叛亂的錢幣也不是稀品。

一切,都只有在你接觸這些錢幣的那一刻,

才會迎刃而解。

錢幣,是最好的老師


(五銖)


它說:“有價的,未必是有市的”

我們最初買錢幣的習慣,

以前是對照泉譜,按圖索驥,現在是網絡對比,看成交行情。

只是當我們真正的去買時,

卻發現書上的標價,網上的成交價,總與現實中的相距甚遠。

書上標的一個康熙蘇只要200,但是賣家卻要500,網上一枚天啟十一兩4000成交,你認識的泉商卻只要1500...

只有當你走進錢幣交易,

才會明白,錢幣也是市場經濟,

價格關乎品相的優劣,關乎產出的特點,甚至關乎賣家的心情。

有的錢幣,有價的,未必是有市的,

書上標價2萬一枚的永光、景和錢,就算你準備了5萬,也得看機緣,

有的錢幣,有市的,未必是有價的,

網上行情三四千的大觀折三,你看上的那一枚,別人說不定多少錢都不賣。

錢幣的行情,因人因市而異,

箇中滋味體會,唯有自己去買。

錢幣,是最好的老師


(五代·前蜀)


它說:“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

在書中,在文字裡,我們可以汲取豐富的真偽理論。

它會告訴你如何通過聲音,文字,地章來鑑定錢幣,它會告訴你同模和後鑄的基本特徵。

可是即便如此,我們仍免不了吃藥。

因為很多錢幣,圖上看是開門的,只有上手的那一刻,才能察覺明顯的不同。

也有很多錢幣,初以為是開門的,只有更多的經歷和對比,才能鍛煉出眼力。

千言萬語,不如實物,

懂得再多,不如去做。

和真偽一樣,

關於錢幣的品相,認知和成長都是需要學費去淬鍊的,

關於錢幣的價值,發現和提取也是需要學費做代價的。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慢慢的學會了看仙圖,看標註,看修補,看鏽色,會慢慢的得到更有價值的錢幣,

因為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

真實的,都是需要經歷的。

錢幣,是最好的老師


(清·乾隆通寶)


它說:“小巧的,未必是輕薄的”

品一曾寫過一篇《你以為一枚錢幣上就幾個字?》,因為我們都曾如此以為。

我們以為收藏錢幣,只要認識上面的字,知道它的時期和價值,就可以了。

其實錢幣的信息,遠不止此。

一枚錢幣,讀的到時期(年號,紀年),看得見地理(政區,錢監),想得到經濟(記值,記重,虛值),摸得著文明(書法,紋飾,工藝),

它包含著無數的價值信息,

需要我們去挖掘,去發現。

我們都曾以為錢幣很簡單,有著類似於玩透錢幣,買全大珍的願望,

而事實上,錢幣永遠吃不透,也學不完。

我們總在懂得越多之後,越覺渺小,

因為一枚小小錢幣所承載的厚重,遠非想象。

錢幣,是最好的老師


(南宋)


錢幣,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在收藏錢幣的過程中,

會得到很多很多類似上文的感悟。

它會說:“讀到的,未必是靠譜的”,

它也會說:“好玩的,未必是好看的”,

錢幣是最好的老師,小到看歷史,學鑑賞,大到看人生,學做人。

我們每天與老師相伴,

想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先從玩好一枚小小的錢幣做起...

錢幣,是最好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