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物质匮乏和精神空虚时该如何寻得快乐?

01

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记录主人公孙少平有这么一件事:少平在初中的最后一年,有一天去同学田润生家,无意间发现桌上放着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平以为是炼钢铁的书,拿起一看,被强烈震撼,深深地吸引着。

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用一个晚上看完了它,直到天亮了,方才觉得自己一宿没睡。

他在说不清的繁杂思绪中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这一认识打开了他精神世界的一隅,引导着他找到了平衡困难生活折磨的宝藏。

在路遥笔下的黄土高坡,物质是极期匮乏的,而孙少平的精神追求也是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的个人选择。

他的周围不是一个能够欣赏和奖励他的这种追求的环境,他也没有如许多“爱书之人”那样如孔雀般陶醉于自己的才情,展示自己的品味,他甚至不是因为专业上的纯粹的热爱而去学习。

他对精神世界的一丝不苟,仅仅是因为他把自己作为一个高贵的人,来由衷地尊敬和爱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个动物,潦草的对待 。

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真正能坚持内心想法的人很稀少了,那么物质匮乏的时候,精神的寄托显得尤为重要。

02

我家在农村,10岁之前没出过镇,上小学时,成绩没有爸妈想象中的好,有一年快放暑假的时候,老师交待除了做暑假作业,还可以多看看课外书籍。

我听老师这么一说,我很好奇,什么是课外书籍?课外书籍好看吗??讲的什么内容呢???很悲哀,那个时候我连“课外书籍”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我都不知道。

于是放学后,我就兴冲冲地跟我爸说:老师让我们看看课外书籍,我也想看。

我爸一盆凉水浇下来,我这内心刚燃起一点火苗的影子,就被泼得拔凉拔凉的。他说:你把学校发的那两本书看好就行了。

几年以后,很神奇,我所接触的第一本课外书跟少平一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然起先我看书名,也以为是一本炼钢铁的书。

它打开了我课外启蒙的生涯,也丰富了我精神世界的大门。

我现在想想,放在两个时代比较,我可能会少平更幸运一点,但是放在我那个环境中,历史也是惊人的相似,周围没有那个看书的环境,也无人去欣赏与理解和懂得。

很欣慰,自看过保尔柯察金的事迹后,我开始爱上了看书,尤其是中外的各种文学名著。

我感叹《活着》的福贵坚韧的内心,我追求《简爱》的简爱对爱情的至高崇敬,我更向往《瓦尔登湖》的梭罗简朴生活的归真。。。

我在书籍的浩瀚海洋里无限畅游,如饥似渴的疯狂吸吮,工作后所在的城市,最熟悉的地方只有一个:各书店和图书馆。在上海四年,已去过不下三十家书店和图书馆,有时两小时的路程,只为了那一家新开的书店。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我可以在充满情怀的书店,也可以在人来人往的餐厅,安安静静的待一下午,乐此不疲。

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我能满足的只有自己,我能丰富的也只有自己的内心。

我不知我为什么这么爱看书,我想我应是被命运眷顾,在幼时遭受人类一大痛苦——物质匮乏,而不忍让我再遭另一种痛苦——精神无聊的折磨,不用再承受为生存而努力挣扎之苦,也不用忍受长时间闲暇造成的无聊之感。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有两大苦,物质匮乏,精神空虚。

愿世人如都不可避免的去遭受物质匮乏的话,那就都能寻找得到自己心底的那份精神世界。

叔本华:物质匮乏和精神空虚时该如何寻得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