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物質匱乏和精神空虛時該如何尋得快樂?

01

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中記錄主人公孫少平有這麼一件事:少平在初中的最後一年,有一天去同學田潤生家,無意間發現桌上放著一本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少平以為是鍊鋼鐵的書,拿起一看,被強烈震撼,深深地吸引著。

一個人躲在村子打麥場的麥秸垛後面,貪婪地用一個晚上看完了它,直到天亮了,方才覺得自己一宿沒睡。

他在說不清的繁雜思緒中意識到,“不管什麼樣的人,或者說不管人在什麼樣的境況下,都可以活得多麼好啊!”這一認識打開了他精神世界的一隅,引導著他找到了平衡困難生活折磨的寶藏。

在路遙筆下的黃土高坡,物質是極期匱乏的,而孫少平的精神追求也是在無人欣賞的情況下的個人選擇。

他的周圍不是一個能夠欣賞和獎勵他的這種追求的環境,他也沒有如許多“愛書之人”那樣如孔雀般陶醉於自己的才情,展示自己的品味,他甚至不是因為專業上的純粹的熱愛而去學習。

他對精神世界的一絲不苟,僅僅是因為他把自己作為一個高貴的人,來由衷地尊敬和愛戴。而不是把自己當成個動物,潦草的對待 。

物慾橫流的世界裡,真正能堅持內心想法的人很稀少了,那麼物質匱乏的時候,精神的寄託顯得尤為重要。

02

我家在農村,10歲之前沒出過鎮,上小學時,成績沒有爸媽想象中的好,有一年快放暑假的時候,老師交待除了做暑假作業,還可以多看看課外書籍。

我聽老師這麼一說,我很好奇,什麼是課外書籍?課外書籍好看嗎??講的什麼內容呢???很悲哀,那個時候我連“課外書籍”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我都不知道。

於是放學後,我就興沖沖地跟我爸說:老師讓我們看看課外書籍,我也想看。

我爸一盆涼水澆下來,我這內心剛燃起一點火苗的影子,就被潑得拔涼拔涼的。他說:你把學校發的那兩本書看好就行了。

幾年以後,很神奇,我所接觸的第一本課外書跟少平一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當然起先我看書名,也以為是一本鍊鋼鐵的書。

它打開了我課外啟蒙的生涯,也豐富了我精神世界的大門。

我現在想想,放在兩個時代比較,我可能會少平更幸運一點,但是放在我那個環境中,歷史也是驚人的相似,周圍沒有那個看書的環境,也無人去欣賞與理解和懂得。

很欣慰,自看過保爾柯察金的事蹟後,我開始愛上了看書,尤其是中外的各種文學名著。

我感嘆《活著》的福貴堅韌的內心,我追求《簡愛》的簡愛對愛情的至高崇敬,我更向往《瓦爾登湖》的梭羅簡樸生活的歸真。。。

我在書籍的浩瀚海洋裡無限暢遊,如飢似渴的瘋狂吸吮,工作後所在的城市,最熟悉的地方只有一個:各書店和圖書館。在上海四年,已去過不下三十家書店和圖書館,有時兩小時的路程,只為了那一家新開的書店。

一個人,一本書,一杯茶,我可以在充滿情懷的書店,也可以在人來人往的餐廳,安安靜靜的待一下午,樂此不疲。

慾壑難填,人的慾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我能滿足的只有自己,我能豐富的也只有自己的內心。

我不知我為什麼這麼愛看書,我想我應是被命運眷顧,在幼時遭受人類一大痛苦——物質匱乏,而不忍讓我再遭另一種痛苦——精神無聊的折磨,不用再承受為生存而努力掙扎之苦,也不用忍受長時間閒暇造成的無聊之感。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生有兩大苦,物質匱乏,精神空虛。

願世人如都不可避免的去遭受物質匱乏的話,那就都能尋找得到自己心底的那份精神世界。

叔本華:物質匱乏和精神空虛時該如何尋得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