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人质疑“项目模式太重”时,他究竟在担心什么?|飞马讲堂


当投资人质疑“项目模式太重”时,他究竟在担心什么?|飞马讲堂

赵心耘

常常在路演中见到创始人被投资人质疑:你的项目模式太重了!

一般情况下,路演者总会赶快解释,这个项目因为什么什么原因,这样的模式实际上并不能算很重。如果你这样辩解,通常并不会真正解决投资人的疑惑。

许多创始人知道,很多投资人偏好“轻”商业模式,在路演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对模式太重的质疑,但很少听到抱怨创业模式太轻的。所以大家都喜欢给自己的创业项目贴上“轻”标签,以为凡是项目“轻”的就更好。

但投资人真正关心的是项目的轻或重吗?

其实整个价值链上怎么可能所有环节都做成“轻”的,或者都做成“重”的呢?当价值链上的其他环节都是“重”的时,那做“轻”显然更有机会;但当所有人都想把自己做“轻”时,那往“重”里做的价值一定会更凸显。

当投资人质疑“项目模式太重”时,他究竟在担心什么?|飞马讲堂

“轻”项目重资源(特别是信息或知识产权资源),考验的是掌控、运用关键资源的技巧;“重”项目重运营,考验的是管理和成本管控能力。所以价值链的重心在资源整合上的项目,就有机会做“轻”一些;而重心在运营效率上的项目,就只能做“重”了。

“轻”项目拼的是巧劲,“重”项目拼的是实力。创业之初,企业往往实力不够,因此许多初创企业会从轻模式起步,这是合理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未来的模式。

“轻”模式的进入壁垒通常比较低(垄断行业除外),可以被用来反复试错,但一旦模式被验证,模仿者就可能蜂拥而至,所以往往要求快速成长,以求跑马圈地。

“重”模式起步快不起来,试错成本高,不太可能快速迭代,这既会吓阻一部分未闯入者,同时因为进入后的退出壁垒也高,所以业内竞争烈度也并不见得会低。

“轻”项目与“重”项目各有所长,也各有软肋。其实本身无所谓对与错,但商业模式如果为追风而设计,那就难免会沦为削足适履的笑话。

“快乐送”是一家定位专注于生鲜配送的飞马星驹企业,创业之初希望做成“轻”模式的服务企业,可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发现模式“重”一些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经营方式由“轻”而“重”自然而然地发生,这也许是一个很多创业者可以借鉴的案例。

显然,真正明白的投资人是不会单纯以项目的所谓“轻”或“重”来作为取舍标准,而是会综合考虑项目的特点和创始团队的能力素质,以两者之间是否能匹配来决定该项目是否值得参与。

当投资人质疑“项目模式太重”时,他究竟在担心什么?|飞马讲堂

回到题目开始的疑问,因为“重”模式对运营的能力要求高,所以当投资人质疑模式太重时,其实投资人真正在乎的并不是模式到底是重了几分还是轻了几许,而只是担心创始人驾驭不了这个项目。

所以最好的回答是,告诉投资人创始团队有怎样的能力、经验和资源,是否足以应对项目运营的挑战。

许多路演者往往会机械地理解投资人的提问,实际上只有清楚了提问背后的潜台词,才能将回复答到点子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