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點規矩,律己;留點餘地,待人


多點規矩,律己;留點餘地,待人


我們俗話都說,“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就是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多點規矩;對別人應該多加包容,留點餘地。孔子在《論語》中也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認為這是遠離是非怨恨的重要途徑。

多點規矩律己,恭敬自持,謹言慎行,是招福遠禍的良方。司馬遷在《史記》中誇讚李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如此。律己不是人前的端正恭謹,更是獨自一人時的謹慎自守。《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


多點規矩,律己;留點餘地,待人


《左傳》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晉靈公昏庸無道,趙盾多次進諫。晉靈公很厭惡他,派鉏麑暗殺他。鉏麑清早趕去,看到臥室的門已打開了。趙盾已穿戴整齊準備上朝,由於時間還早,端坐在那裡打瞌睡。鉏麑退出來,感嘆地說:“不忘記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殺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國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這兩者之間只要有一種,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樹上。

趙盾在獨自一人時可以不忘恭敬,用嚴格的禮節要求自己,又怎會怠慢國事,做出有違禮法、損害國家大義的事情?鉏麑正是因此判定趙盾是“民之主”,寧願自己觸槐而死,也不願意做出違背道義的事情。孔子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趙盾正是通過自己的慎獨感化了鉏麑,避免了殺身之禍。


多點規矩,律己;留點餘地,待人


在對待別人的錯誤時,態度應該恰恰相反。人人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沒有必要趕盡殺絕。哪怕你今日位高權重,但也難免會有門前冷落的一天。在這難以預料的世間生存,給別人留點餘地,也是給自己留一分退路。

唐代詩人陳子昂在《座右銘》中寫道:“白珪玷可滅,黃金諾不罪。 秦穆飲盜馬,楚客報絕纓。”其中用了兩個典故:一是秦穆公亡馬,二是楚莊王絕纓。


多點規矩,律己;留點餘地,待人


資治通鑑》中記載了秦穆公亡馬的典故:秦穆公曾經走失了幾匹好馬,被生活在歧山之下的三百多個鄉人捉住吃。官吏抓住這些人準備嚴懲。穆公說:“君子那能因為幾個牲畜去懲治人呢?我聽說吃了好馬肉的人,不喝酒會傷身體。”於是穆公賜酒請他們大喝一頓,並赦免了他們。秦穆公十四年,秦國饑荒,派人去晉國請求糧食支援。晉君不但拒絕了,過了年還趁火打劫興兵攻秦。穆公被晉軍所包圍,穆公受傷了,面臨生命危險。這時住在歧山腳下的三百多鄉民飛騎衝擊晉軍解秦軍之圍,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不僅使穆公得以逃脫,反而還活捉了晉君夷吾。

楚莊王絕纓的典故出自《韓詩外傳》,楚莊王大擺筵席宴請群臣時,讓自己的愛妃許姬給大家敬酒,一陣大風吹來,把大廳裡的燭火全吹滅了。這進有人趁機扯住了許姬的衣袖。許姬趁機把那人的帽纓扯斷,悄悄請求莊王查出這個人後處治。莊王聽後,卻大聲說:“今日宴會大家都要盡興痛飲,把自己的帽纓都摘下來。”許姬對此感到非常驚訝,莊王笑著說:“人主群臣盡情歡樂,現在有人酒後失禮有情可原,如果為了這件事誅殺功臣,將會使愛國將士感到心寒,民不會再為楚國盡力。”後來,楚莊王親自率領軍隊攻打鄭國,不料被鄭國的伏兵圍困住,楚軍的副將唐狡單人匹馬衝入重圍,救出了楚莊王,莊王重賞唐狡,唐狡辭謝說:“絕纓會上,扯許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殺之恩,所以今日捨身相報。”


多點規矩,律己;留點餘地,待人


陳子昂把這兩個典故當做自己的座右銘,也是要時刻勉勵自己為人要留點餘地,才能為日後留條生路。

多點規矩律己,就會少一點怨恨;留點餘地待人,才能多一分退路。人生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平平安安,多一分恭敬自持,少一分趕盡殺絕,也許正是明日的安身立命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