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範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簡稱“首師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京港大學聯盟成員;入選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北京市雙培外培計劃。

首都師範大學創建於1954年,初名北京師範學院;後華北人民大學哲學系、政教系,北京工農師範學院,北京體育師範學院相繼併入;1964年,北京藝術學院、北京師範專科學校部分併入;1992年,由北京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大學外語師範學院合併,組建首都師範大學。

截至2015年10月,首都師範大學佔地約88萬平方米(共有校本部、北一、北二、海淀、東校區、良鄉、通州等校區),建築面積約7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用儀器設備總資產105151餘萬元;共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博士後流動站16個;下設27個院系,開設專科專業1個、本科專業56個;共有各類學生總數26579 人(其中全日制專科生775人,本科生10730人,碩士生5226人,博士生605人,成教學生7656人,留學生1587人),教職工2549人,其中專任教師1532名。

首都師範大學

文化傳統

校徽

設計者:美術學院教師閆學峰 設計時間:2004年

校徽中心部分CNU大寫英文字母代表首都師範大學的英文縮寫,也是簡約易記的形象造型,字體造型莊重有力,特點突出且富有變化性,設計充分體現出豐富而具有內涵的象徵性。敞開的書籍不僅是對傳統典型認知“教書育人”的尊重性保留,更是師範大學恆久不變的辦學宗旨。

設計整體在盡力保持傳統校徽造型概念及印象習慣的前提下,努力在造型設計方面尋求較大的突破,橄欖枝與學校英文字體採用錯動性建構造型,打破了傳統的造型對稱性,使設計帶有很強的革命性,不僅帶給人們視覺上的吸引,更產生心理的震動。而錯動性造型設計的深層理念在於她的象徵性動意,代表著首都師範大學應是一所具有永不因循守舊、永遠積極進取、不斷突破自我、永久持續發展並且面向國際和開放理念與精神的大學。

校徽設計從整體上不僅僅做到了與傳統自然良好的結合,更在其基礎上做到了設計理念的準確表達與視覺造型的突破創新。

首都師範大學

校訓:為學為師、求實求新

“為學”意味著教師要教書育人、勤勉治學;學生要勤奮學習,立志成才。

“為師”指的是首都師大是培育教師的搖籃,教師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學生既要獨善其身,又要兼善天下。

“求實”就是要求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治學、做事都要求真務實。

“求新”體現了時代精神,教師要努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為學為師,求實求新”的校訓從興學育人、培育師資的角度倡導“為學為師”,強調要學為人師,行為師範,從做人治學、幹事創業的角度倡導“求實求新”,強調要實事求是,創新創造,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在職教師和未來教師的要求。

首都師範大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10月,首都師範大學共有教職工2549人,在1532名專任教師中正高職稱人數310人,副高職稱人數581人,博士890人,碩士502人,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90.8 %;教師隊伍中共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兼職),俄羅斯工程院院士1人(專職),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1人(專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國家教育部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3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項目4人,萬人計劃第一批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7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講座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者9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9人,入選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13人,北京市特聘教授43人,北京市高層次人才資助計劃11人,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32人,北京市創新團隊建設計劃31個,北京市科技新星35人,市級青年骨幹教師176人,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計劃入選人員72人,入選長城學者培養計劃9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北京市教學團隊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

首都師範大學

院系專業

截至2015年10月,首都師範大學下設文學院、歷史學院、政法學院、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管理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系、化學系、生命科學學院、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教育技術系、初等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學院、燕都學院、良鄉校區基礎學部、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文化學院、京疆學院等27個院系以及大學英語教研部、體育教研部、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獨立學院);共開設專科專業1個(學前教育)、本科專業56個,65個專業方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其中教師教育類專業(方向)14 個,非教師教育類專業(方向)51個。

首都師範大學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10月,首都師範大學共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碩士點14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博士點97個,博士後流動站16個;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8個,北京市二級重點學科6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建設學科1個,北京市二級重點建設學科11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培育學科4個,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

重點學科

北京市“211工程”重點學科(9個):首都基礎教育創新與現代化、中外歷史與文明、中國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化 文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與哲學研究、藝術教育與藝術理論、基礎數學與應用數學、遺傳與生物工程、城市地理信息技術與首都圈生態環境保護利用、光物理科學與技術。

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基礎數學、植物學、中國古代文學、世界史。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二級學科):美術學。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數學。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11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學、俄語言文學、音樂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遺傳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美術學。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個):教育學、外國語言文學。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13個):宗教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基礎心理學、光學、物理化學、細胞生物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地圖製圖與地理信息工程、旅遊管理、自然地理學、計算機應用技術、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分析化學。

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數字文獻學、數學與信息技術。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6個):歷史學、生物學、數學、中國語言文學、教育學、物理學、考古學、世界史、生態學、統計學、藝術學、心理學、地理學、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

首都師範大學

科研機構

截至2015年10月,首都師範大學共建有1個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民政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省、部級設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實驗室,1個北京實驗室,10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工程實驗室。

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電子系統可靠性與數理交叉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北京城市環境過程與數字模擬實驗室

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歷史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三維信息獲取與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太赫茲光電子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民政部重點實驗室(1個):災害評估與風險防範民政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空間信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實驗室(1個):水資源安全北京實驗室

北京市工程實驗室(1個):無損檢測新技術北京市工程實驗室

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太赫茲與紅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2個):檢測成像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高可靠嵌入式系統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

歷史沿革

1954年,北京師範學院創建。

1960年,華北人民大學哲學系、政教系併入。

1962年,北京工農師範學院、北京體育師範學院併入。

1956年,由華東師範大學(音樂系)、東北師範大學(音樂系)、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和音樂系)合併升格為北京藝術師範學院。

1960年,北京藝術學院創建。

1961年,北京藝術師範學院併入北京藝術學院。

1964年,北京藝術學院、北京師範專科學校部分併入。

1978年,北京師範學院分院、北京師範大學一分校、北京師範大學二分校、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相繼創建。

1979年,體育系分出,恢復北京體育師範學院。

1980年,北京外國語學校併入,三校合併,定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

1985年,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劃入北京聯合大學,定名為北京聯合大學外國語師範學院。

1992年,由北京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大學外語師範學院合併,組建首都師範大學。

1999年,北京第三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校併入。

2011年12月,北京市幼兒師範學校整體併入,與該校學前教育專業組成學前教育學院。

2014年4月,教育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首都師範大學;同年11月,入選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

2017年,首都師範大學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數學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建設學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