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的由來

最初給漢字注音所用的就是拉丁字母A、B、C、D……共26個,是世界上目前流傳最廣的字母。 漢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有370多年的歷史。明朝萬曆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拼音。後來法國的傳教士金尼格又用25個字母給漢字注音。目的都是為了便於西方人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

漢語拼音的由來

以後又陸續出現過多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威妥瑪式”,是鴉片戰爭後曾任駐華公使等職的英國人威妥瑪所擬。 1892年,近代漢語拼音提倡者盧戇章,仿拉丁字母筆形自造了一種“切音新字”。192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制訂了“國語羅馬字”。1931年,吳玉章等人又制訂了“拉丁化新文字”,為後來“漢語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58年,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領導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批准頒佈了《漢語拼音方案》,在推廣普通話,以及促進我國各族人 民的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1977年,在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 《漢語拼音方案》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從此我國自定的《漢語拼音方案》登上國際文壇。

漢語拼音的由來

周恩來總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