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經濟學家丁安華:財政政策應承擔更多短期需求管理職能

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財政政策應承擔更多短期需求管理職能

日前,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在人口老齡化、城鎮化、新科技等中長期因素作用下,宏觀政策導向應當順應經濟形勢有所調整,逐步告別過去以政府主導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舊模式,著力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目前,在貨幣政策空間和效果受限的情況下,財政政策需要更多地承擔刺激消費和投資的短期需求管理職能。同時,儘管經濟轉型面臨一些困難,但仍應不遺餘力地培育經濟新動能。

經濟運行中結構性矛盾凸顯

中國證券報:國內經濟繼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如何看待當前所面臨內外部環境?

丁安華:上半年,中國經濟克服複雜的內外部挑戰,總體保持平穩運行。上半年實際GDP仍然保持6.8%的累計同比增長,較上年末僅小幅下滑0.1個百分點;名義GDP累計同比增速則下滑1.3個百分點至9.98%。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但從全球視角來看,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較為複雜,且有著高度不確定性。一方面,隨著美聯儲加息週期繼續推進,美元強勁升值,使得全球流動性收緊。美元指數4月中旬不到90,至8月中旬攀升至近97。新興經濟體因此受到較大沖擊,部分國家甚至出現貨幣危機。在此期間人民幣匯率承受較大壓力,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從不到6.3一度貶值至近6.9。雖然近期人民幣匯率壓力有所釋放,但8月結售匯逆差創一年以來新高,表明匯率貶值預期仍不可小覷。

另一方面,全球貿易不確定因素增加,對貿易週期推動的此輪全球經濟復甦形成直接挑戰。受此影響,儘管全球經濟整體上仍在持續復甦,但動能放緩,結構上呈現出“美強歐弱”的格局,這也將對我國的出口和經濟增長形成一定壓力。

中國證券報:目前國內經濟發展主要面臨哪些挑戰?

丁安華: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凸顯。今年以來經濟供需出現較為明顯的分化,折射出平穩增速下宏觀經濟面臨的挑戰。

一方面是總需求持續走弱。從投資上看,三大分項中基建投資是主要拖累項。首先,固定投資增速持續下滑,8月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長5.3%,創下1992年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值。儘管在“補庫存”需求驅動下,房地產開發投資仍然維持兩位數的累計同比增速,但在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斷收緊之下,目前各地土地流拍率上升、溢價率下降,表明房地產開發商拿地更為謹慎,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料回落。其次,“嚴監管”下資金來源受限對基建投資形成“硬約束”,基建投資持續探底,8月累計同比僅為4.2%。隨著專項債發行提速,四季度基建投資有望邊際回暖。再者,製造業投資是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亮點,8月製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加7.5%,較上月提升0.2個百分點,仍處在緩慢上升的通道之中。隨著基建投資的反彈和環保限產的邊際鬆動,製造業投資有望持續復甦。

從消費上看,居民收入增速下滑以及購房的“擠出效應”拖累了消費。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9.0%,較上月提升0.2百分點,但低於今年平均和去年同期水平。值得一提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統計了商品消費,未包含服務消費,並不能反映居民消費全貌。近年來,居民消費中服務佔比提升,結構有所改善。

從出口上看,外貿不確定因素所帶來的進出口壓力開始顯現,8月出口和進口同比增速儘管維持在高位,但已開始回落。此前我國進出口總體維持較高增速,而四季度出口增速或繼續回落。

此外,生產端維持較高景氣度。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6.5%,較上月微降0.1個百分點,仍然維持在去年2月以來的較高水平,工業企業利潤也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值得警惕的是,產出和盈利總體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供給側衝擊之下上游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主要由傳統行業貢獻,並不來源於經濟“新動能”,這表明我國工業轉型升級仍任重道遠。而且,今年以來企業應收賬款賬期普遍拉長,指向企業的賬面盈利並未轉化為堅實的現金流。

精準施策同時強調可持續性

中國證券報:對於目前經濟所面臨的挑戰,貨幣政策可否發揮更大作用?

丁安華:從目前的情況看,貨幣政策面臨著較大的約束。一方面,貨幣政策繼續寬鬆空間有限。今年以來,美國經濟表現亮眼,美聯儲加息、縮表持續推進,年內大概率再加息兩次。當前中美利差已縮窄到70bp左右,較“舒適區間”明顯收窄,短端利率甚至一度出現市場利率低於政策利率的“倒掛”,這意味著在匯率和跨境資本流動約束下,貨幣政策繼續寬鬆的空間將受到制約。

另一方面,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不降反升,“寬貨幣”尚未轉化為對實體經濟的充分融資支持。今年前8個月央行通過定向降準、MLF、PSL等操作釋放中長期流動性約3.6萬億元,大幅高於去年同期的1.3萬億元。7月以來,貨幣市場的資金利率極度寬裕,7天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一度跌破央行7天逆回購操作利率,同業存單利率創歷史新低。但貨幣市場的寬鬆並未有效傳導至信用市場,信用風險上升使得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下沉,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

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已引起有關部門高度重視。6月以來,決策層多次重點研究疏通貨幣傳導機制、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問題,強調要通過貨幣、財政、監管綜合施策,改善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未來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有望邊際改善,為我國的經濟轉型注入活力。

中國證券報:在貨幣政策空間和效果受限的情況下,財政政策如何才能更加積極?

丁安華:正如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所言,貨幣政策並非萬靈藥,並不能解決所有經濟問題。目前財政政策需要更多地承擔刺激消費和投資的短期需求管理職能。

隨著決策層定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各地補短板發力基建投資,四季度基建投資有望觸底反彈,助力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企穩。此前“金融去槓桿”下融資渠道收緊、PPP項目庫清理等因素,是基建投資增速持續下滑的主要原因。8月有關部門發文督促地方政府加快專項債發行和使用進度後,地方專項債發行已開始放量:8月發行量高達4448億元,9月發行量(截至9月23日)更是高達6728億元。這將有效地紓解基建投資所面臨的資金約束,推動基建投資回暖,部分對沖經濟下行壓力。

除去在支出端加快節奏,財政政策在收入端也在推動減稅降費,如能落到實處,將激發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的活力。不過,在財政赤字約束、地方政府債務高企等因素的制約下,減稅降費知易行難。不論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減稅降費都需要平衡好“穩增長”目標和各種顯示約束之間的關係,一方面要“精準施策”保證逆週期調節效果,另一方面要考慮政策可持續性。

不遺餘力培育經濟新動能

中國證券報: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怎樣才能更好地培育壯大國內經濟發展新動能?

丁安華:儘管我國經濟轉型面臨不小的困難,但仍然應當不遺餘力地培育經濟新動能。首先,我國已步入工業化中後期,經濟增長驅動力發生較大變化,2017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達58.8%,而投資的拉動僅為32.1%。未來在人口老齡化、城鎮化、新科技等中長期因素作用下,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因此,宏觀政策的導向應當順應經濟形勢有所調整,逐步告別過去以政府主導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舊模式,著力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其次,隨著外貿不確定因素增加,公眾對於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上位置的認識愈發清晰。經過多年的積澱,儘管“中國製造”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替代,但我國在半導體、人工智能、醫藥工業等領域的技術上,還與美國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也是我國當前迫切需要的“新動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