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关东联军讨董,立刻想到全国军民抗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关东联军讨董虽然只有小猫两三只,但为什么如此草率就收场了?

看到袁绍组织关东盟军讨董,我总会想起老蒋组织全国军民抗日。

说到袁绍组织关东盟军讨董,我们所得知的信息都大同小异:关东联军多庸碌之辈,担心损兵折将而观望不前,只有曹操和孙坚等少数人心念汉室而主动进攻。袁绍和袁术这些盟军中的重要角色,更是在后方瞎捣乱。

说到老蒋组织全国军民抗日,我们所得知的信息都大同小异:各路军阀多庸碌之辈,担心损兵折将而观望不前,只有少数信仰坚定的人因心念国家而主动进攻。老蒋所代表的势力更是在后方瞎捣乱。

看到关东联军讨董,立刻想到全国军民抗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这就叫历史的罗生门。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说出来就会有不同的观点。袁绍和袁术最终失败了,所以代表他们的声音没有流传下来;而历史只留下了胜利者曹操和孙坚一系的声音。反观抗日战争,如果不是因为现代史料浩如烟海,恐怕情形不会有太多改变。至少你从海外的资料上所能了解到的抗日战争,不是这个样子的。

谁是谁非我不作评论。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一面之词永远都是有争议的。

讨伐董卓的博弈过程,就如九一八事变后老蒋与各路军阀之间的博弈。事过境迁之后,我们很难说谁的战略有问题。

攘外必先安内,当然是正确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当然也是正确的!但是当两种正确的观点碰撞之后,谁更正确呢?

看到关东联军讨董,立刻想到全国军民抗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凡事有利必有弊,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从好的角度去看,谁的战略都不错;从坏的角度去看,谁的战略都扯淡。

处于优势的一方,自然倾向于攘外必先安内,因为这方便他兼并别人;处于劣势的一方,自然倾向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因为这方便他割据一方。

袁氏兄弟的地位与老蒋类似,所以他们并不会急着讨董。因为他们最想做的事,就是以盟主的身份,让自己在关东地区拥有无可争议的领导权。

从冠冕堂皇的角度去说,这并没有什么错误。因为攘外必先安内,如果不紧密团结在以袁绍为核心的关东中央,单纯依靠众多各怀鬼胎的军阀联盟是不可能打败董卓的。只有先统一关东地区的意见,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地区打出讨董大旗。这样一来,大家就是不打仗也能让董卓集团崩溃。

问题是,基于曹操等人的角度,显然都会认为这是扯淡。按你袁绍的战略讨伐董卓,恐怕在消灭董卓之前,你袁绍就成为了一个比董卓还要恐怖的新军阀!

就好像,老蒋一再说攘外必先安内。但是让各个割据政权去说,这就是老蒋借抗日之名清除异己,建立专制独裁的统治罢了。所以,要抗日就抗日,千万不要以此为借口,一心想把手伸进我们的地盘。

所以大家反对袁绍扩张权力时,习惯性的话语就是:你袁绍不积极领导我们讨伐董卓,却天天想着如何把手伸进我们的势力范围,你这是想干什么呢?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自然会团结起来大喊一致对外。

看到关东联军讨董,立刻想到全国军民抗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曹操听到一致对外的声音震天响,而且又看到董卓随时打算迁都。所以就认为只要自己振臂一呼,马上就能干掉董卓。但是当曹操兴冲冲地去追击董卓时,却被董卓打得鼻青脸肿,差点把命都丢了。

这件事情从曹操的角度来分析,那自然是:曹操一心讨董,而其他诸侯一心保存实力。所以曹操报国无门,只能黯然离去。

可如果从袁绍的角度来分析此事,那就是:讨董之所以失败,完全是因为曹操自行其是不听盟主号令。结果贸贸然冲上去被董卓揍了一顿,关东联军的心气因此都散了。

还是之前那句话:谁是谁非我不作评论。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一面之词永远都是有争议的。

看到关东联军讨董,立刻想到全国军民抗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但总有些事实是没有争议的:

1.相关事件证明,袁绍无力指挥关东各诸侯。因为曹操擅自行动导致兵败,袁绍也不能把曹操怎么样。

2.曹操冲到前线英勇杀敌的行为,让人们在反对袁绍的时候,有了更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这种背景下,袁绍以后只要敢再高举讨董大旗,就会被人们用唾沫喷翻:曹操率军讨伐董卓时,你在干什么呢?你怎么还有脸组织大家讨董的?

可问题在于,如果就连威望最高的袁绍都无法再次高举讨董大旗,其他人就更没有这种能力和威望了。

所以,关东联军讨董的结局就是:各地大小军阀和董卓都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大汉终于凉了,大家放心地割据吧!

看到关东联军讨董,立刻想到全国军民抗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