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做好這幾步,孩子也能輕鬆養成好習慣

孩子習慣的養成是宜早不宜晚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時間至關重要,這可是父母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那麼,究竟如何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家長需要做做哪些事兒呢?快來看!

家長做好這幾步,孩子也能輕鬆養成好習慣

1、為孩子做出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得到薰陶,受到啟發,不知不覺中形成好的習慣。講衛生愛整潔的好習慣,愛看書、肯鑽研的習慣,最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了。試想,如果以上習慣父母沒有,孩子肯定難以養成。比如,要求孩子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父母就要對別人坦誠相待,用自己的行為帶動孩子的學習。所以,家長要更好地約束自己,因為孩子難得與你共度的時間裡,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家長做好這幾步,孩子也能輕鬆養成好習慣

2、幫助要有針對性

如果你努力做到了約束自己的行為。接下來,就應該分析,你的孩子到底最應該培養什麼習慣,或者養成什麼壞習慣了。也就是說,針對性最重要。比如,看看孩子是不是學習時拖拉、磨蹭,然後分析原因,有的是因為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有的是沒有時間概念,有的是性格所致,有的是對家長或老師有意見,用磨蹭表示反抗。如果不問青紅皂白,簡單訓斥一頓,孩子是不會心悅誠服的。只有弄清原因,講清道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引導孩子擁有好的習慣。

3、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

在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應該給孩子培養一些良好的興趣愛好,陶冶孩子的情操。作為孩子,喜歡的事物有很多,但只有家長知道,什麼樣的愛好才有有益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孩子喜歡玩遊戲、看電視、聽音樂等等,這是他們的天性,但是要加以引導,娛樂性的愛好不宜話費太多時間,適可而止是最好的。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多做運動,運動可以強身健體,也可以讓他們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引導孩子對新事物具有好奇心,遇到不懂的東西,鼓勵孩子去探索、發現,讓他們自己找到自然的奧秘;引導孩子具有責任感,自己的事情適當的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去承擔;引導孩子做事認真高效的習慣,吃飯時就專心吃飯,不要看電視,做作業時也不要聽音樂,做某件事就認真做,投入百分百的心思,獲取更高的效率。

4、適時矯正不良習慣 不良習慣是經過較長的時間、多次重複以固定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時間越久,矯正越困難。假期的時間較長,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監督孩子改正這些壞習慣。 中小學生識別能力差,好奇心強,喜歡模仿,小學生常常把父母看成 " 偶像 ",初中學生常常把同伴當成 " 偶像 ",父母不要只看到孩子表現出來的不良習慣,也許這個 " 偶像 " 身上還有好的習慣值得孩子學習,切勿一棒子打死。同時要抓住孩子的興奮點,在他們心情愉快的時候,就某個方面的習慣與孩子平等討論,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家長做好這幾步,孩子也能輕鬆養成好習慣

5、巧妙運用激勵的方法 。對於性格開朗、自尊心很強的孩子來說,可採用激將的方法,使之猛然醒悟。家長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孩子的自尊心,激勵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應採用獎勵的辦法,使他們從內心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反省不良習慣的害處,用內在的力量克服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但家長要注意獎勵的力度,對於小孩子來說,不能用金錢來獎勵,這不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可以適當買一些孩子喜歡吃的,喜歡玩的,或是喜歡看的書,也是在無形中鞏固他們的好習慣。

6、適當採取懲罰措施養成好習慣的路上,我們可以適當採取一些懲罰措施,也就是用外部強制的力量幫助孩子矯正不良習慣。懲罰不是體罰,這是絕對不支持的,而通過語言提醒、眼神或表情暗示、取消原有許諾等等,讓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觸動,讓他們自己學會接受這樣不好的結果,明白這些都是不良習慣 " 惹的禍 ",從而下定決心改掉不良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