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命運爲何截然不同?

O-O你們都是萬惡的源泉


相對於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地緣上,都要優越得多。


一、東羅馬的地緣遠優於西羅馬

東羅馬帝國擁有君士坦丁堡和達達尼爾海峽兩大天險,這使得其大部分區域可以免受蠻族的侵襲。從東羅馬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出,東羅馬大部分的富庶地區都在亞洲,與歐洲的連接處矗立著君士坦丁堡這座幾乎無法攻破的堡壘。


(君士坦丁堡的宏偉城牆至今猶在)


歷次蠻族入侵,雖然蠻族可以蹂躪東羅馬的巴爾幹半島,但都因攻城技術落後和無法切斷君士坦丁堡的補給(君堡一邊靠海,蠻族沒有海軍)而功敗垂成,就算是匈王阿提拉也在君堡的城牆面前望而卻步。

(就算是匈王阿提拉也在君堡面前卻步)


君堡的天險使得東羅馬最為富庶的核心地帶,小亞細亞和埃及一直處於大體和平的狀態,他們可以不斷給帝國上繳糧食和錢財,有了這些錢財,東羅馬政府就能充分維持秩序,延續統治。


反觀西羅馬,其國土幾乎全暴露在蠻族的兵峰之下,這直接導致了西羅馬帝國大部分地區都連年遭受戰火,進而百業蕭條,經濟崩潰。


凋敝的經濟使得西羅馬帝國的財政赤字和通貨膨脹遠遠比東羅馬惡劣,財政狀況不好,就沒法組建強大的軍隊,甚至連蠻族傭兵的錢都時常拖欠,阿拉里克之所以洗劫羅馬就是因為西羅馬政府一直拖欠哥特人的薪金,引起了後者的憤怒,如果西羅馬擁有東羅馬一樣的財政,根本不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


二、東羅馬遠比西羅馬富庶,可以組建強大的軍隊,不必依賴蠻族


東羅馬統治的地區,埃及,小亞細亞和敘利亞,自古就是文明古國的所在地,開發程度高,人民勤勞,一直是商貿和農業的重地。


這些地區每年給東羅馬上繳豐裕的糧食和錢財,這使得東羅馬比西羅馬有錢的多,再加上君士坦丁堡天險帶來的大體和平,東羅馬可以組建更為強大的軍隊,而不必依賴蠻族。


(東羅馬由於財政充盈,部隊裝備精良,圖為東羅馬具裝騎兵)


根據記載來看,東羅馬的軍隊裝備精良,騎兵眾多,十分土豪,而西羅馬由於財政匱乏軍隊裝備越來越差,以至於不得不依賴入侵的蠻族,用已經侵入的蠻族抵禦正在侵入的蠻族,這種以夷制夷的方法事後證明是一場危險的賭博。


(由於財政匱乏,西羅馬的軍隊裝備寒酸,而且日漸蠻族化)


但是西羅馬的方案無疑是飲鴆止渴,蠻族因為佣金才效忠羅馬,一旦佣金遲發,很快就會翻臉,阿拉里克就是例子。後期的西羅馬,幾乎已經完全由蠻族把持,所謂的最後的羅馬人:斯提里科、埃提烏斯(擊敗阿提拉)其實都有一半汪達爾血統,這使得西羅馬的國政幾乎都掌握在蠻族手裡。


(最後的羅馬人埃提烏斯實際上是半個蠻族,他的軍隊中蠻族眾多,甚至有不少匈人)


公元476年,所謂西羅馬的滅亡不過是蠻族首領奧多亞克不願在扮演羅馬人而已,這無可厚非,沒有這些蠻族,西羅馬早就因財政崩潰、體系潰爛在公元4世紀覆滅了,蠻族替西羅馬續命了100年,突然不想續了也是意料之中。


沉思的托克維爾


東西羅馬帝國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命運,與它們所面臨的不同內外部環境都有關係。總之,西羅馬帝國的崩潰與解體是各種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氣候條件的惡化、內部政治及經濟問題、財力資源的匱乏等多種因素導致了這樣的結局。

5世紀左右的歐洲形勢圖

從內部因素來看,經歷了“三世紀危機”後的西部帝國內亂頻繁,這極大地削弱了它的政治穩定性。雖然4世紀末的時候狄奧多西大帝(379-395年在位)一度重振雄風,但他的繼承人霍諾留(393-423年在位)即位時年僅十一歲、缺少政治能力,導致帝國陷入“君弱臣強”的局面,帝國的輔政大臣、蠻族將領斯提里科與西哥特首領阿拉里克的內戰極大地損害了帝國的實力、導致帝國社會經濟和社會秩序的崩潰,阿拉里克在410年還一度攻陷了羅馬。在霍諾留統治期間,西羅馬帝國各地反叛不斷,不列顛、高盧、西班牙、阿非利加等地均發生過反對中央的暴亂,應該說西羅馬帝國的瓦解在霍諾留統治期間已經不可挽回,455年後西部帝國又出現過八個皇帝,但都是傀儡。實權掌握在蠻族軍事首領手中。戰爭頻發也導致了經濟的衰退和帝國控制力的減弱。相較而言,自從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君士坦丁堡、將權力中心東移以後,依託博斯普魯斯海峽防禦西部入侵、且控制重要糧倉——埃及和敘利亞地區的東羅馬帝國政局更為穩定,其財政狀況也要優於西部。


395年時的羅馬帝國形勢圖

從外部因素來看,蠻族入侵所造成的軍事威脅對西部帝國的破壞更大。4世紀後,雖然哥特人等蠻族先後入侵羅馬帝國,但他們對西部帝國產生了更大的破壞,繼410年阿拉里克攻陷羅馬後,汪達爾人也在455年洗劫了羅馬,匈人王阿提拉也曾破壞了意大利東北部地區。然而,權力衰弱的西羅馬已經無法組織起足夠的本國軍隊與之對抗;相較而言,東羅馬帝國雖然也遭受蠻族和薩珊帝國的邊境威脅,但東羅馬的邊境線較短、邊境壓力較小,它也有更為強大的軍事力量、足以依託現有的防禦體系抵擋它們的入侵,東部皇帝也能更好地控制部下的蠻族僱傭軍,如東羅馬名將貝利撒留的軍隊中就有為數眾多的匈人和汪達爾傭兵。總之,東羅馬較少地受到蠻族侵擾、國內政治形勢較為穩定,因此它才得以延續千年之久。

460年時的東西羅馬形勢圖。此時西部帝國的實力已遠不如東部帝國。

最後,我轉述菲裡普·李·拉爾夫在《世界文明史》中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僅供參考。拉爾夫認為,西羅馬滅亡的原因主要由內部因素所導致。

第一,政治上,元首制下缺乏明確的繼承法、皇位繼承穩定性差。結果元首一去世,接著就是內戰,帝國後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沒有使足夠的人參與政府活動,帝國的居民大多數是不參與政治的臣民,沉重的稅收常常使他們對帝國心懷仇恨。

第二,經濟上,羅馬最嚴重的經濟問題是由奴隸制度和勞動力短缺所引起的。羅馬城市主要依靠奴隸生產的剩餘產品,但是奴隸承擔的勞動過於繁重,以致無法通過繁衍後代來補充奴隸隊伍,隨著對外政府戰爭的結束,戰俘奴隸的來源斷絕了,結果鄉村生產的剩餘產品越來越少;奴隸制度使羅馬的奴隸主不關心發展生產技術。

第三,缺乏公民理想。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不能依靠共和國時期的公民理想,這主要是由於連年的戰爭和沉重的賦稅負擔造成的。地區之間的分歧、公共教育的缺乏以及社會的分層進一步阻礙了任何統一的公益精神的形成。西羅馬帝國是伴隨著人們的普遍冷漠而走向歷史的盡頭的。


平田君Bellatores


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命運為何截然不同?在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在匈人和日耳曼蠻族的衝擊下很快分崩離析,最終走向滅亡,而同樣受到日耳曼人和匈人強力衝擊的東羅馬帝國卻在歐洲的民族大遷徙浪潮中倖存,而且還一度中興,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走出歷史誤區

桃花石雜談在這裡提出走出歷史誤區,主要就是指對東西羅馬的認識,在這方面,其實很多人是有誤區的。這個誤區就是認為,羅馬帝國起源於羅馬城,因此其核心肯定在西羅馬地區,東羅馬是比西羅馬弱的,所以一定是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才使東羅馬倖存了下來,而西羅馬卻被滅亡了。

東羅馬與西羅馬


但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早期羅馬的強大其實最主要是體現在軍事層面上,但在經濟方面,羅馬周邊的經濟實力其實在羅馬帝國時期始終沒有超越希臘-埃及和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而希臘地區發達的經濟也促成了其高度發達的文化,只是東方這些文明且經濟發達的地區始終是以貿易立國,並沒有發展成為龐大的帝國,所以在武力層面遠遠落後於羅馬帝國,這也導致其最終被征服。

全盛期的君士坦丁堡

所以羅馬帝國征服希臘各個城邦才在很長時間內都曾被視為是野蠻征服了文明。而在羅馬帝國時期,以希臘地區為代表的帝國東半部其實經濟實力也始終要強於西半部,所以君士坦丁在位期間才將整個羅馬帝國的首都遷到了拜占庭。

亂世中的東羅馬帝國

所以在公元4世紀末到5世紀蠻族入侵期間,東羅馬帝國的抵禦能力要顯著強於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也同樣繼承了羅馬帝國的軍事制度,而且因為東羅馬帝國東方就面臨著羅馬帝國的強敵薩珊波斯帝國,因此其軍備其實也始終強於西羅馬帝國。

巴黎盧浮宮館藏迪奧多西二世頭像,他在公元5世紀的亂世中對東羅馬帝國續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同時,東羅馬帝國因為經濟發達,所以其人口數量和城市化程度都始終要高於西羅馬帝國,這使其在面對洶湧而來的蠻族大軍時擁有了更強的抵抗能力。另外有一個客觀因素是東羅馬帝國在歐洲地區的北方邊境相對於西羅馬帝國要短的多,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區域還有多瑙河這個“天塹”,因此相對來說要容易防禦得多。另外其發達的經濟也讓東羅馬帝國在很多時候可以通過向蠻族納貢的方式阻止其入侵,在這方面東羅馬統治者可用的手段也比西羅馬統治者多很多。

君士坦丁堡

而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對於東羅馬帝國在亂世中倖存下來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即東羅馬帝國在公元5世紀上半葉匈人和蠻族最為鼎盛的時期,50年裡有42年的時間都是由迪奧多西二世這一個皇帝所統治,其政治穩定性非常高,而這在當時的亂世中無疑使東羅馬帝國的臣民們在抵抗蠻族入侵時有了主心骨,而且迪奧多西二世也成為了東羅馬帝國希臘語言和文化的象徵,使東羅馬帝國的臣民相對於西羅馬帝國明顯有了更高的抵抗意志。

而西羅馬帝國在此期間則先後換了至少五個皇帝,而且在此期間還出現了多次篡位和政治暗殺等內鬥,這也使得西羅馬帝國的軍隊在很多時候都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面之中,在與蠻族的戰爭中節節敗退也就不奇怪了。

公元6世紀全盛時的東羅馬帝國


所以本身就相對富裕強大的東羅馬帝國在民族大遷徙浪潮中能倖存下來一點都不奇怪,而且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在公元536年東羅馬帝國還曾經一度重新從日耳曼人手中奪回了羅馬城,這也是在當時其綜合國力強大的體現。而在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大片亞非土地之後,東羅馬帝國才逐漸走向衰落。


桃花石雜談


一、根本原因:經濟上,西羅馬帝國以奴隸制經濟為主,繼承了羅馬帝國的經濟形態。東羅馬帝國則存在著多種農業體制,小農經濟逐漸佔據了國家主要經濟形態(農兵制就是很好的證明,11世紀隨著小農經濟的衰落,農兵制也走向瓦解並最終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滅亡)。羅馬帝國“三世紀危機”引發的奴隸出逃導致奴隸制崩潰,進而引起農村枯竭,城市衰落,內戰連綿,帝國政府全面癱瘓,導致羅馬帝國在短短几十年裡急速衰落乃至分裂解體。西羅馬帝國繼承了羅馬帝國的經濟基礎,並未轉化為小農經濟以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因而重蹈覆轍。

二、軍事上,從羅馬分裂時起,首先從軍事領域,兩個國家出現了分歧,西羅馬一直在沿用著守舊的步兵為主力的作戰方式,而東羅馬則開始探索騎兵為主力的作戰方式。兩個同源的國家逐漸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並且還展開過對抗。西羅馬軍隊敗多勝少。

三、外交上,東羅馬帝國外交靈活,更擅長“以夷制夷”,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說服東哥特人前往意大利“尊王攘夷”除掉廢黜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的蠻族首領奧多亞塞以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到公元7世紀用讓斯拉夫人和遊牧民族互相牽制,以緩解自己的北方壓力。再到公元10世紀初策動佩徹涅格人從後方攻擊保加利亞,使西蒙一世腹背受敵。

四、地理上,東羅馬帝國領土多為山地和高原,易守難攻,首都君士坦丁堡更是曾被圍困過23次未被突破。而西羅馬帝國則多以平原和丘陵為主,蠻族軍隊跨過多瑙河後便無險可守。


火烈鳥3233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兩部分以後,在西歐的一半,以意大利的羅馬為中心,在歷史上被稱為西羅馬帝國。在東邊的一半就稱為東羅馬帝國,其版圖包括歐洲的巴爾幹半島,亞洲的小亞細亞、亞美尼亞、敘利亞、巴勒斯坦、美索不達米亞上游以及非洲的埃及和利比亞,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臘移民城市拜佔廷的舊址,故又稱拜佔廷帝國。這個國家滅亡於1453年。

東羅馬帝國在歷史上由於它本身所具備的特點,使它比西羅馬帝國多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在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同是一個古羅馬帝國的兩個部分,同樣是奴隸制度的國家,為什麼西羅馬帝國在公元476年就滅亡了,而東羅馬帝國卻能存在到1453年才滅亡呢?關鍵在於這兩個部分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不同。

首先,東羅馬帝國在經濟形式上具有多樣性,它的奴隸制危機不象西羅馬帝國那樣尖銳。在整個中世紀早期,拜佔廷雖然保存了奴隸制度的殘餘,但奴隸制在經濟生活中並不佔有支配地位。在東方各省,雖然奴隸制莊園仍存在,但規模不大,數量也不多,奴隸在農業勞動中不佔主要地位。當奴隸制發生危機以後,許多奴隸被分予小塊份地,自行經營,並有自己的家室,在身分上成為半自由人。但帝國政府仍頒有法令,限制他們的人身自由,不準隨便離開土地,也無權處理自己的財產,其地位已接近隸農。嚴格說來,拜佔廷衣業生產的基礎就是隸農。由於帝國的賦稅壓迫和官吏的侵奪,迫使自由小農難以繼續維持其生活,有的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和人身交給權勢之家以求得庇護,因而使土地所有權轉讓,這樣原來的自由農民就變成為喪失自由交納代役租的依附隸農。庇護制的出現,隸農制的盛行,說明拜佔廷較早地有了封建因素的萌芽,因而大大緩和了奴隸制度的危機。此外,在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還保留了農村公社的殘餘,因而也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自由農民。

其次,東羅馬帝國有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城市經濟始終保持繁榮。如敘利亞的安條克,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巴爾幹半島的君士坦丁堡和帖撒羅尼加等,特別是首都君土坦丁堡,位於東地中海商路和黑海商路的交叉點上,是最重要的工商業中心,需要農村供應大量的糧食和原料。它的手工業以生產奢侈品為主,其中尤以絲織業最為興盛。大多數的手工作坊是由國家經營的,設在皇宮,使用奴隸勞動,產品主要是供應宮廷、貴族和軍隊的需用。但也有很多以私人自由手工業者為主的私人作坊,私人作坊由政府嚴格控制,一切從業人員都被固定在手工業行會之中,他們要世襲地從事這一行業並向政府納稅。在君士坦丁堡,除絲織業外,還有金屬製造業和軍火製造業也很發達。金屬製造業專門製造金銀餐具和金銀鑲嵌器皿,供上層階級享用。軍火製造業則由國家壟斷,私人不得經營。

君士坦丁堡既然位置在東西交通要道上,因此商業也很繁榮,向東可與印度、波斯、中國等貿易,穿過黑海與北歐也有商業往來。黑海船隊將北歐的商品如毛皮、蜂蠟、琥珀、乾魚和奴隸等源源運來。君士坦丁堡還幾乎掌握了全部地中海的貿易,與西歐保持著經常的聯繫,它利用自已在商路上的有利位置把拜佔延各地的物產以及許多東方商品如絲織品、皮革、香料、象牙、珠寶等貴重物品運往西歐。在中世紀,君士坦丁堡是“全世界船隻雲集”的市場,是歐洲最富麻、人口最稠密的大都市。除君土坦丁堡外,各省也有些工商業中心,如敘利亞的安條克,以生產玻璃、高級陶瓷、精細織物和珠寶首飾馳名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以生產紙草、亞麻布、玻璃製品以及造船業著稱。在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也有許多經濟發達的城鎮。帝國的礦業和金屬加工業也有顯著的發展。各地的城市和首都保持著經常的聯繫,和農村市場也有密切接觸。帝國繼續保持並改進了古羅馬的道路系統,因而交通發達,有利於國內外的經濟聯繫。

再次,由於工商業發達和國家對貿易的壟斷,使帝國得以保證每年有鉅額的財政收入,使中央政府有足夠的經濟力量維持大量的僱傭兵,用來鎮壓起義和抵禦“蠻族”的進攻,同時由於城市經濟和商品貨幣關係發達,促使城鄉之間聯繫密切,鄉村的大地主和城市的大商人、高利貸者有著共同的利害關係,能夠團結起來支持中央政府,因而使整個統治階級還有較強的力量來挽救奴隸制的危機,逐漸過渡到封建社會,從而推遲了整個帝國的崩潰過程。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除了上述經濟原因使東羅馬帝國能繼續存在下去之外,還應指出的是:東羅馬帝國在皇帝之下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帝國的中央政權比較鞏固。基督教會是東羅馬帝國的精神支柱,它承認並維護奴隸主的統治和奴隸制帝國,還於方百計使之神聖化。從古代以來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希臘人民和近東人民幾世紀以來文化交流的成果,它也是促進東羅馬帝國國力較強和保持一定穩固的一個重要條件。


苦茶庵


如果你看不清當下,就讀讀歷史,因為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如果你看不懂歷史,請看看當下,因為歷史正在重演。在歷史的宏流中,有一雙智慧的手在指引世人的方向。就是以仁愛,公正,公平為人最後的歸宿。凡事達不到這一目標的其結果就是歷史的重演,把人的罪惡一次又一次演義的透徹透骨,不乏就是人性的醜陋和敗壞,不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兇殘和殺戮。不就這不就是而已的歷史長河,埋葬了多少的同胞血肉,飄散著多少悽迷無助的冤靈。人與人都是同胞,不同的膚色卻有相同的血液,何至於要一次一次去剝削,欺壓,殺戮我們的同胞!我不熟悉羅馬的歷史,只大略知道這是一個以武力統治人民的帝國,在羅馬歷史中,我熟悉兩個人,一個是十惡的暴君尼錄,一個是統一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前一個拋棄上帝,十惡不赦,連自己的母親都能殺害。後一個知徒迷返,歸向上帝,做一回賢良之君。在歷史背後的智慧之手,似乎在告訴人們一個規律,仁愛得國,暴唳亡國!人組成團體,社會,國家,人是世界的主體,也就是說人性主宰世界,人性有愛與善良,人性有自私與殘忍,當一個國家人性多為後者時,其亡國就不遠了。歷史不也告訴我們這些嘛,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不也是告訴我們這些嘛!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不是證實這一真理嘛!在當今世界也有極好的證據,上帝把朝鮮活生生的展示在我們面前,不也是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嘛!說了這麼多,根本沒回答小編的主題,如果按我的認知回答,我的答案就是:接納上帝的國家必定長久不衰,拋棄上帝的國家必定敗亡。這裡我借鑑主耶穌的話:神的國度不是世界,而是人心。人心建造好了,何嘗國不興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