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奶茶,是甜还是咸?

现如今啊,这奶茶是大街小巷最受年轻人追捧的饮品。抬头看看,那些琳琅满目的招牌绝对让你挑花了眼,比如说最常见的什么珍珠奶茶、丝袜奶茶;东南亚风情的泰式奶茶、马来西亚拉茶;民俗范儿的内蒙咸奶茶、藏式酥油茶;还有欧洲小资情调的英式花草茶、意式炭烧奶茶等等,真是一天一夜都数不完。

最早的奶茶,是甜还是咸?

可你知道吗,和油条、豆腐脑一样,这奶茶也被人们分为甜的和咸的两种口味儿。网上为这事儿,甚至都分成了两个派别,吵来吵去。那么问题来了:奶茶刚刚诞生那会儿,到底是咸的还是甜的呢?它的口味在环境的影响下又是怎么不断改变的呢?

要说“奶茶”这个词儿啊,还真是现代的。在历史文献中几乎就找不到关于这个词儿的记载。要想追根溯源啊,我们还得分别从奶、茶、盐、糖这几种成分的历史线索上,来考察奶茶究竟是甜的还是咸的。奶茶的鼻祖呢,就要从中国历史上的饮茶文化说起。

最早的奶茶,是甜还是咸?

我们都知道,茶叶的祖籍在我国的四川。早在先秦时期,巴蜀人民就已经开始有种植、贩卖和饮用茶的习惯了。在秦汉时期,茶叶顺长江传到了中原地区。到了魏晋南北朝,茶叶在南方被广泛种植,索性就成了人们最钟爱的饮品。尤其是在士大夫阶层,饮茶的文化渐渐风靡。若是“有朋自远方来”,一定会给你来点儿上好的茶叶招待一番。到了唐朝呢,茶文化才真正达到了鼎盛,不仅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聚居地,像西藏、新疆和蒙古等地广泛传播,还被来访的使节带回去传入了日本。到了宋元年间,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我国的茶叶已经传到了东非和欧洲大陆,成了罗马帝国那些皇亲国戚和欧洲的上层贵族享用的珍品。而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茶叶大量运往欧洲、印度及斯里兰卡等地,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茶叶出口国。

那了解了我国在世界茶叶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江湖地位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奶是如何与茶相遇的呢?从历史上看,乳制品是游牧民族发展的另一个符号。乳文化的传播就是一个从牧区到农区、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的过程。据考证,奶的传播路径恰恰是与茶相反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奶就已经从北方游牧区传到了南方农业区。但那个时候的中原汉族人,每天只服用很少量的乳制品。不像现如今的我们,都已经把牛奶纳入了日常的饮食结构里。

我们推算一下就知道,最早同时接触到奶和茶的两个群体,分别是唐代以前的中原汉人和唐代时首次接触到茶叶的西藏牧民。在和唐朝有关的史料里,记载过唐德宗李适曾经让人在煮茶的时候,在茶里加“酥”,这个“酥”就是加工发酵过的奶。这只是少数贵族尝试的花样喝法,还不是普罗大众的喝茶方式。对于西藏牧民来说,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西藏酥油茶就是他们的传统饮品。唐代的时候,茶叶传入西藏以后没多长时间,西藏人就发明了酥油茶。这酥油啊,就是从牛奶、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凝固物,属于地地道道的奶制品。后来这种喝茶方式渐渐传到了新疆和蒙古族地区。有学者就认为啊,奶茶大概就是从藏族的酥油茶演变过来的。所以我们说,奶茶的发明者,应该就是唐朝的西藏人。

我们今天喝的酥油茶是咸的,那是不是说最早在唐朝诞生的奶茶也是咸的呢?这篇文章认为——很可能也是咸的。

首先,有明确的历史文献可以查到,元朝的蒙古酥油茶是咸的。蒙古酥油茶的做法呢,是先煮茶、再放盐巴、最后加酥油。那作为与蒙古酥油茶一脉相承的西藏酥油茶,自然也就被推断是咸的了。

其次,在有关古代饮茶文化的文献里,我们能找到的,都是往茶里加“盐”的记载,从来找不到加“糖”这种方法。而且古代喝茶,讲究的是“清饮”。隋唐的时候,煎茶只会放盐巴,不放糖,因为糖的味道太重了,会影响茶本身的清韵口感。

最早的奶茶,是甜还是咸?

最后,作者还发现,加盐更符合游牧民族的生理需求。游牧民族需要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酥油茶里的盐不仅可以掩盖水质差带来的异味,如果使用得当还可以减少奶的添加量,大大降低了成本。相反,糖会给人带来饱腻感,不符合人体消化系统的需求。所以,当奶茶作为饮食结构的主料时,是以咸味儿闪亮登场的。

那现如今,我们常喝的甜奶茶又是怎么诞生的呢?据记载,甜茶最初的发明者很可能是17世纪欧洲大陆上,葡萄牙的皇室贵族和传教士。刚开始接触中国的茶叶,葡萄牙人就发现没有他们想象中的好喝啊,这略带苦味的茶,实在是喝不惯。巧的是,那会儿葡萄牙刚刚垄断了欧洲的蔗糖市场,于是他们就自作主张,往茶里放糖,调制成甜的红茶。这股子喝茶风尚就这么一路从意大利和荷兰,传到了英国。英国的上流社会就开始渐渐盛行起这么喝茶的时尚,而且成了一种尊贵的象征。那现在我们就知道了,现代奶茶的调制更多是延续了欧洲人的喝茶习惯。比如荷兰的喝茶文化就影响了台湾的珍珠奶茶,英国的喝茶习惯也成了香港丝袜奶茶的雏形……

所以说,你可别小看这一杯奶茶,它的演变不断经历了传播、改造、本土化加工等一系列的过程。是经过了历史上不断的改良,才成为今天地球村的产物。这杯看似不起眼的奶茶,其实正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对“品茶”理念的不断创新与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