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上巳”,又名元巳、三巳、除巳,

是農曆三月三(即明天)。

“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

上巳節最早為紀念黃帝,

不同的朝代在沿襲的同時也漸漸改變,

最終成為了祓除畔浴、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又別稱為:三月三、情人節、女兒節...

在如今,上巳節存在感極低,

已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然而,它曾一度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地位曾高於如今我們所熟悉的多數傳統節日。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古老的法定節日


上巳為祓禊的日子,

“禊”為“潔”之意,

“祓禊”即洗濯去垢,以消除災病。

人們會在這天奔向河邊祭祀,

用香薰草藥沐浴,

期盼活力的春水帶走一切的不詳。

《論語》有言:“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描述的便是當時上巳節的民俗景象。

在先秦時代,

祓除釁浴的風俗已相當盛行;

而到了周朝之時,

在規定的時間裡行“祓除釁浴”之禮已成為一種制度,

並有專人專職掌管此事。

《周禮春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最雅習俗-曲水流觴


魏晉以後,上巳定為三月初三,

故又稱三月三。

上巳節逐漸演化為

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節日,

並衍生出一件浪漫的雅事——曲水流觴。

在彎曲的水流旁設酒杯,

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

永和九年,三月初上巳日,

王羲之偕親朋摯友于蘭亭修禊後,

於清溪兩旁席地而坐,

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

隨波徐徐而下,飄過蜿蜒的溪流,

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

誰便即興賦詩或飲酒。

據史載,在這次“曲水流觴”中,

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

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

王羲之乘興而書,揮毫作序,

這便是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被遺忘的的中國情人節


農曆的三月初三,

正是草長鶯飛、柳綠花繁之時。

此時的河邊熱鬧如集市,

年輕男女結伴遊樂、踏青賞春,互贈定情信物。

純粹而美好的自由愛戀,隨意流淌。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國風·鄭風·溱洧》

士與女,在這春情盎然的節日裡,

踏青約會,嬉戲追逐,

實在為一個適合戀愛的節日。

《周禮·地官·媒氏》有言:

“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

這大概是最早法定的情人節,

卻也是被遺忘的情人節。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唐朝狂歡盛極

而宋代漸漸消蹤匿跡


杜甫的長詩《麗人行》代代流傳,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在唐,上巳節成為三大節日之一;

據宋代《夢梁錄》載,

唐朝時,皇帝也要設宴,同行祓禊之禮:

“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

宋朝開始,上巳卻已衰微。

一為,上巳、清明、寒食日期相近,三節合一,

它們的內涵也有所衝突,

上巳狂歡,寒食祭祖,清明養生;

寒食習俗得以保留,而上巳習俗漸被滌盪。

二為,宋代理學盛行,

倡導“存天理,而滅人慾”,

特別是對於女子,禮教壓迫漸重,

上巳的習俗已不符社會風氣而消逝。

時至今日,上巳節就更少為人知了。

但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

三月三仍是一個盛大的節日,

譬如,雲南大理的三月三潑水節,

我們還能看到些許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

但對於大部分地區與大多數人,卻是已遺失了。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

曾誕生許多的節日,

有些留存至今,有些卻已中途消逝。

祓除畔浴、郊外遊春、

曲水流觴、把酒吟詩、暢意揮毫…

上巳節雖已看似遙遠,

可春光年年歲歲都在身邊,

有一顆嚮往美好的心,

這個暮春依然可以過得狂歡而浪漫!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三月三丨消逝的風雅

版權說明:如果我們轉載的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您於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處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